張艷蕊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人文社科系 河南 鄭州 450000)
對讀者與市場的迎合
——戴維·洛奇天主教小說的雅俗共賞性解讀
張艷蕊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人文社科系 河南 鄭州 450000)
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戴維·洛奇在天主教小說創(chuàng)作中多方體現了對讀者、市場期待的迎合:為讀者創(chuàng)作“層次小說”,注重小說的雅俗共賞性,吸收借鑒暢銷書因素等,贏得了世俗及學界的雙重認可,進而加強了文學關注人生的社會效用。
戴維·洛奇;天主教小說;讀者期待;市場期待
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戴維·洛奇是一位非常注重包容性與客觀性的學院型作家,他清醒意識到小說與市場的緊密聯系。在批評領域洛奇明確提出小說的商品性,認為“小說從產生之日起就在藝術中處于一個模糊的地位,既是藝術品也是商品”[1]。在個人創(chuàng)作領域,他同樣非常重視市場和讀者。洛奇小說中對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實驗和創(chuàng)新手法的嘗試,以及小說對大眾熱點話題的關注、語言的諧趣幽默、情節(jié)走向的喜劇性等,很大程度上是對市場與讀者的合作。前者吸引學術化深層研究,后者則適合普通大眾的閱讀趣味。他自稱創(chuàng)作“層次小說”,期望達到“雅俗共賞”[2]。伯納德·伯岡茲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他的作品對讀者既是挑戰(zhàn)也是娛樂?!盵3]
洛奇小說創(chuàng)作中深受現代、后現代觀念影響,不再如傳統(tǒng)現實主義小說那樣把創(chuàng)作重點置放于刻畫人物心理、營造曲折線性情節(jié)等方面,而是更注重傳達人物的普遍性與事件的偶然性特征,注重讀者、消費市場的閱讀期待。
洛奇天主教小說從《電影迷》到《治療》,雖然有較為連續(xù)、豐富的情節(jié)敘述,但情節(jié)走向總取決于小說表現人物思想、宗教思考以及小說結構、美學風格等的需要。為此,作者不惜打斷故事的自然發(fā)展,自由插入與拼貼人物、故事與現實事件乃至對其評價、議論?!峨娪懊浴返亩Y構幾乎成為壓倒一切的小說元素;《大英博物館在倒塌》在基本構思上對《尤利西斯》亦步亦趨;《走出庇護所》的“庇護所”、“走出”、“走出庇護所”三大場景成為小說結構布局、敘事的根本框架;《你能走多遠》以主要人物群體若干次團聚為主要敘事原點,每一故事的線性敘事讓位于宗教觀念的若干集中展現;即便以故事豐富性見長的《天堂消息》與《治療》也大量摻雜對宗教、哲學的長篇思考,且二者的結構框架或追隨基督教朝圣或模擬精神分析治療流程,展現了與傳統(tǒng)迥異的情節(jié)觀、小說觀?;谶@種現代甚至后現代小說觀念,洛奇小說人物甚少深層的心理挖掘,與人物的個性、特殊性相比,他更注重的是人物的普遍與庸常,注重表現人物的代表性特征。小說人物多具有概念化、抽象化特征,犧牲了人物的心理深度,某種程度上也犧牲了文學作品打動人心的感性因素。換言之,讀者從洛奇小說中見到的人物并不是某個人、而是某類人的人格象征。然而,出于對雅俗共賞性的考慮,洛奇并不愿把這種現代性思考用典型的現代性方式表現,即完全的抽象化、象征化,因此沒有像卡夫卡那樣直接為人物冠名為徹底喪失具體性的 K,徹底抽離其日常生活經驗特征。
洛奇非常在意讀者的期待心理,他對主人公一向寬容大度,對他們的缺點大多止于詼諧幽默的調侃,而從不忍心諷刺挖苦,更不忍心讓他們永遠倒霉,總是在結尾處設置一份意外的欣喜。典型者如《大英博物館在倒塌》,主人公亞當·艾普比一天中可謂是歷盡波折、受盡心理折磨,最后不但得到一份意外的工作,妻子也沒有如擔心的那樣懷孕,煩惱之源盡皆解決,皆大歡喜。《天堂消息》中的伯納德·沃爾什也是如斯幸運。這位前神父在解除神職之后,無家無業(yè)倍加凄慘。故事開始于倫敦希斯羅機場,伯納德雜在一群觀光客中陪年邁的父親前往夏威夷去探望離散多年的姑姑。一路上老沃爾什笑話百出,且剛抵目的地就因英美交通規(guī)則差異而被尤蘭德的汽車撞到。伯納德奔忙于姑姑與父親所在的兩家醫(yī)院之間,奉獻著無私的關懷與愛,同時又因車禍與尤蘭德相識、相愛。到了最后,姑姑解開了心結、安然辭世,伯納德則雙喜臨門,不但得到了一筆足以成家的財產,而且得到了心儀伴侶的天堂來信?!吨委煛吠瑯尤绱?主人公墩子飽受精神、肉體折磨之后,身心都獲得了康復。
洛奇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消費文化、大眾文化的需求,是無奈也是主動。在西方歐美國家,以大規(guī)模商品消費為特征的消費社會大致出現在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二戰(zhàn)之后,歐美國家隨著技術創(chuàng)新、現代管理體系以及各種資本運營模式的成功運作,經濟實力迅猛增強,一種新的社會形式——消費社會,即后工業(yè)社會開始逐步形成。它顛倒了以生產為主導的社會結構,將消費和消費行為置于主導地位?!跋M社會也是進行消費培訓、進行面向消費社會馴化的社會——是與新型生產力的出現以及一種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經濟體系的壟斷性調整相適應的一種新的特定的社會化模式。”[4]也就是說,消費社會里的消費不單單是指個人的一種隨意行為,更是一種積極的存在方式,顯示出人與物、與集體、與世界的關系,是一種系統(tǒng)的行為和總體反應的方式。與消費社會模式呼應的文化形態(tài)就是消費文化。概而言之,消費文化是刺激消費欲望或制造消費欲望、指導消費欲望的文化,是為消費行為尋找意義和依據的文化。
文學是一種綜合性的創(chuàng)作活動,它的生產機制包含了創(chuàng)作主體、出版媒體、接受者的趣味、批評者的反饋等各種社會力量的參與。消費社會之前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生產機制上更多側重于創(chuàng)作主體的主導力量,接受者大多無法左右文本。然而,到了大眾傳媒階段,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伊格爾頓認為:“藝術可以如恩格斯所說,是與經濟基礎關系最為‘間接’的社會生產,但是,從另一種意義上說,也是經濟基礎的一部分;它像別的東西一樣,是一種經濟方面的實踐,一類商品生產?!盵5]商品化愈來愈侵入文學生產方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文學市場的運作日益明顯,文學生產必須和市場需求掛鉤,才能有廣泛的接受市場,最大限度拓寬利潤空間。文學的接受者成了消費者,而在消費文化中,消費者就是“上帝”。于是,在這個商品化市場中,文學受眾的地位日益得到突出與強調,大眾的趣味愈來愈主導了文學的生產和存在方式,知識分子曾經居高臨下指導大眾的精英地位幾乎完全顛覆。
在強調消費者第一的文學市場中,創(chuàng)作主體為迎合受眾趣味而做的自我炒作、自我包裝以及文本的客體表現,都成了必然選擇。他們或是根據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或是自身制造一種趣味,然后按照這種需求或趣味去控制文學的生產、制作、發(fā)行乃至接受。暢銷書三大成功法寶:性、暴力、獵奇,無疑正是消費社會某種膚淺生活態(tài)度與審美趣味的集合。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文壇,由于電視等大眾媒體的沖擊,小說幾乎喪失了讀者。然而到了八十年代,隨著馬丁·艾米斯等新派小說的出場,小說又重新有了買方市場。更新傳統(tǒng)小說那種日?;?、心理化的題材以及平鋪直敘、波瀾不驚的手法,讓性、暴力、血腥、金錢等大眾話題進入小說,成了在新的現實境遇下獲得買方市場的主要手段。有媚俗的嫌疑,卻有現實的勝算。這幾種因素在洛奇小說里幾乎都有反映,每部小說都涉及到金錢、兩性關系、哥特式暴力想象等。
出于整體統(tǒng)一的喜劇性筆觸,洛奇一向把小說中的暴力作喜劇化處理,被喜劇化的暴力嚴格說來已經不再具有暴力的恐嚇,只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洞笥⒉┪镳^在倒塌》在敘述亞當尋訪作家手稿的探險之旅時,描繪了一個陰暗的地下室、幾個兇橫的暴徒,為一個本不含任何威脅的所在營造了一個近似哥特小說的恐怖氣氛。《天堂消息》開篇營造出一幅現代社會的可怕現實——三個不同的恐怖組織宣稱要對不久前發(fā)生的墜機事件負責——但這一敘述聯系于旅行社職員宣稱要渡送旅客去天堂夏威夷的打趣,側重于其與宗教性彼岸世界的對比功能,無形中減弱了其暴力刺激。這種被喜劇化處理的暴力性描寫,常展現為人物的某種“獵奇”心理,而“獵奇”又往往混合了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傳奇”,為一種大眾性話題、一種感官刺激賦予了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學傳統(tǒng)。“性”又被多種因素復雜化,要么裹上了“情”的外衣、要么致力于靈肉對立、成長過程等。《電影迷》中男女主人公在靈與肉的對立、沖突中逐漸逆轉各自性與信仰的立場;《大英博物館在倒塌》中的性與天主教徒嚴肅的婚姻生活合二為一;《走出庇護所》中的性成為少年主人公成人教育中的重要一環(huán);《你能走多遠》諸色人等各自的性欲與性行為幾乎都相連于對宗教教義的質疑、思考……在這些文本表述中,性這一生理行為被賦予了宗教、婚姻、教育等各種文化因子,已經不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感官行樂、原欲放縱,承載了鮮明的社會、歷史、文化功能。到了《天堂消息》和《治療》,性甚至成為主人公療救病患的良藥,是主人公拯救自我、確認存在的必要途徑,這種生理行為又成為作為醫(yī)療手段與形而上思考的心理分析與哲學思考。凡此種種都使得這些暢銷文學的改裝版不再流于庸俗、淺薄的生活之流,不再流于表面低級的感官刺激,而是擁有了某種豐富的文化內涵、細膩的情感因子以及嚴肅的道德訴求。
與俗文學的靠近并沒有導致洛奇文本失去深度,洛奇的宗教疑慮雖沒有激進為禮崩樂壞的末路之感,但也體現在對宗教教義律條的戲謔調侃中。洛奇把善與惡放在當代世界物欲橫流、精神危機重重的現實環(huán)境里,自始至終都有嚴肅的倫理道德取向??梢哉f,對現實的人文關懷是洛奇創(chuàng)作的主線,所以,無論他采用了多少游戲筆墨,都不會削弱這一點,反而由于其對趣味性及各種新潮創(chuàng)作手法的強調,贏得了世俗及學界的雙重認可,從而進一步加強了文學關注人生的社會效用。
[1]David Lodge,The Practice ofW riting[M].London:Secker&Warburg,1996:13.
[2]John Haffenden,Novelists in Interview[M].London:Methuen&Co.Ltd,1985:160.
[3]Bernard Bergonzi,David Lodge[M].Plymouth:Northcote House,1995:60.
[4]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73.
[5]伊格爾頓.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84.
I106
A
1671-6469(2010)05-0045-03
2010-09-02
張艷蕊(1975-),女,河南蘭考人,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人文社科系,講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歐美文學。
(責任編輯:代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