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星輝(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不同文化之間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區(qū)別,如果沒有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寬容,不同文化間的關系就可能引起沖突,產(chǎn)生隔閡,甚至成為戰(zhàn)爭的導火索。教育是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展的基礎和主要傳播手段,所以,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實施跨文化教育,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先從教育教學入手,引導學生學會尊重、理解和寬容不同文化,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我國在幾千年的文明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但還不能適應全球化形勢下對教育的要求,我們只有面對并迎接全球化的挑戰(zhàn),將挑戰(zhàn)轉化為機遇和動力,不失時機地把握機遇,才能使我國教育走向世界。
在外語教學中,一般可以從幾個主要方面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
在中國,稱呼他人名字是很敏感的事。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引起不愉快的感情。只有長輩、平輩中的兄長或姐姐、配偶、最要好的朋友可以直呼其名,別的人就要慎用了。在英語國家,稱呼陌生人常用敬稱語Sir(先生、閣下)和Madam(夫人、女士、太太、小姐),稱呼熟悉的人一般用敬稱語Mr.,Mrs.,Miss,Ms.。對親近的人則常直呼其名,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不管年齡相近還是懸殊,甚至孩子對父母乃至祖父母也可以這樣稱呼,別人不會有沒受到尊重的感覺。這些與中國人的文化習俗完全不同。
《人民日報》海外版的“海外之音”欄目中曾經(jīng)刊登了美國華人教授彭重康先生的一篇短文,題目是《談稱呼與尊重知識和學術》。大意是說一個名叫戴維斯的美國教授曾在中國講學三個月,當別人問他中國之行的感受時,他竟然回答:“中國人不尊重知識和學術”。據(jù)說,戴維斯教授是位學術地位極高的科學家和著名教授。他對中國的如此看法源于在中國期間許多中國人稱呼他為“戴維斯先生”。而戴維斯教授自從得到博士學位后,30多年來早已習慣了“博士”、“教授”的稱呼。他對一些常見的人說:“你可以正式地稱呼我教授,或者親切些稱呼我博士,或是把我當朋友,叫我的小名,可是不要叫我先生?!笨上У氖鞘司沤兴壬?。照美國人的觀點,他聽起來很別扭,有中國人故意貶低他的感覺。確實,在美國,“先生”是對一般人士的稱呼,而作為特別尊重的教授或?qū)W者則應該按其學歷或職稱稱其為“博士”(Dr.)或教授(Prof.)。但是英語中的“Mr.”并不完全等同于漢語中的先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先生”一詞根本沒有貶低他人之意。相反,在中國文化中,“先生”的稱呼用于學術界人士時是對高級學者既嚴肅又親密的尊重稱謂,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生”一詞便用于對大理論家、教育家及文人學者的尊稱。當我們稱“魯迅先生”、“蔡元培先生”、“孫中山先生”、“毛澤東先生”等時,絕對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相反,表示了我們對他們的尊敬和愛戴。這個例子說明一個普通的稱謂語,由于文化內(nèi)涵的差異而引起了不同的文化感受,甚至產(chǎn)生了誤解。
介紹或引見是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交際禮儀。通過介紹或引見結識他人是古今中外共有的禮儀行為。不論是在中國還是英語國家,在公共場所,陌生人相見一般需要他人介紹或自我介紹。介紹看起來簡單,卻有規(guī)范可循。首先,介紹者本人的態(tài)度,舉止要自然、得體、落落大方。其次,介紹陌生人相識或相見,介紹者需事先了解被介紹者有無和某人相識或相見的愿望,也就是說,介紹者事先應征得被介紹者的同意,避免出現(xiàn)強加于人或出現(xiàn)尷尬的局面。介紹者在引見別人時,除了言辭得體外,還需禮貌地平舉右手示意,不可用手指指劃劃。如偶爾忘記了某個人的名字,可順其自然,請他自我介紹。
外語詞匯在歷史長河的洗禮和演變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如表示顏色的詞,就表現(xiàn)出了很明顯的文化差異。這一點在大學英語教材中就有介紹。
致謝是人們?nèi)粘=煌泄餐裱亩Y儀規(guī)范,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文明舉動。但是,由于社會文化的不同,表示感謝的方式、程度、詞語和范疇會有各種差異。在英語國家,人們對他人給予的幫助不論大小都要表示感謝,如指路、讓座、找錢、回答詢問、傳遞東西、饋贈禮品、購買物品、宴請等等,生活在他們中間,會發(fā)現(xiàn)他們感謝之詞不絕于口,令聽者感到舒服、愜意。英語國家普遍、頻繁的致謝行為反映了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念。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包括親密者在內(nèi),要靠言辭不斷地認定。另外,致謝行為在英語國家主要體現(xiàn)的是禮貌和教養(yǎng),感謝的本意越來越少了。一般來說,中國人的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有點別扭,給人以距離感。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于一切場合,就算是在夫妻、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這些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含蓄和外國人直率的民族文化習俗。
稱贊或恭維是世界各國或地區(qū)的人民共有的言語交際行為。從表面上看,稱贊是對一個人優(yōu)秀的品質(zhì)、超凡的能力、出色的工作、端莊的儀表、漂亮的衣飾以及其他個人良好素質(zhì)或美好器物的贊許和褒獎。實際上,它具有極其重要的社會功能,它是人們用以維系和促進各種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恰當?shù)馁澝勒Z會博得對方的好感,有利于交際活動順暢進行,使人際關系和諧融洽,能幫助建立或重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由于受各自特殊文化的影響,中西方的贊美語在功能、方式、對象和制約因素等方面又表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在英語國家,贊美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美國人就常常用稱贊的方式和他人打招呼。與中國人相比,英語國家的人們更著重稱贊的作用,樂意聽別人的恭維話,同時也樂意贊揚別人。他們使用贊美語的次數(shù)或頻率要比中國人多得多,而且也更為直接,對別人的贊美,他們欣然接受。相比之下,中國人則傾向于不接受,或者不正面接受,即使心理感受上也愛聽表揚的話,但在口頭上還是傾向于拒絕。這是因為中國人歷來視謙虛為美德,因此做起來要委婉含蓄得多。
人們相遇時有互致問候或打招呼的習慣,這是世界各國人民共有的禮儀行為。但是問候的內(nèi)容、言辭和方式是有異的。美國社會學家歐文o戈夫曼(ErvingGoffman,1971)認為問候體現(xiàn)禮貌、身份或地位,以及相互間的平等關系。英國人類學家弗斯(J.R.Firth,1972)認為問候具有建立和延續(xù)人際關系的作用。不管是在中國還是英語國家,問候大致分為語言問候和非語言問候。前者是通過語言行為進行的,如“您好”“您怎么樣?”等。后者是指人們相遇時,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口頭打招呼,而是通過點頭、微笑或揮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體態(tài)動作進行問候。
所謂隱私,是指人們不愿意告訴他人或者不愿意公開的個人私事或個人生活狀況??傮w上說,中國人對個人或他人的一些隱私是既不敏感也不顧忌的。中國人初次見面常問及別人家住何方、家庭成員、年齡、婚姻、收入、工作狀況等,以示對別人的關心,這在西方屬于禁忌語,屬于個人私事(privacy)。我們中國人對西方人眼中的privacy還不是很了解,漢語中也沒有與privacy對等的詞。所以對講外語的人提及上述問題就會引起別人的不快和反感,會被認為侵犯了個人隱私,他們很重視自己的privacy,所以不愿意別人過問自己的私事。他們眼里“自己的私事”包括個人所關切的事,如家庭、財產(chǎn)、婚戀、朋友、經(jīng)歷、收入,甚至個人的年齡、住址、身體狀況、獨處或單獨活動等。在外語中有句諺語: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即:一個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個人的私事也是這樣。
在外語教學中,身勢語主要有手勢語、面部表情、視線接觸、坐姿、站姿、舉手投足等。身勢語與有聲語言一樣,也是文化的載體,同樣有著強烈的民族性,具有地區(qū)性、行業(yè)性和個人性等多層次的文化差異。比如,在美國,人們常把拇指和食指搭成一個圈,剩下的三個指頭分開向上伸直,表示“OK”,即同意或沒問題的意思。據(jù)說,一位美國商人在巴西做成了一筆大生意,高興之余,他邀請巴西合作伙伴共餐,席間,他向巴西人做出了“OK”的手勢,使得在座的巴西人目瞪口呆。第二天,這筆生意被告知以美國人沒有誠意而被取消。這位美國人百思不得其解。后來才知道緣于他那個美國手勢語。因為這個手勢在巴西被賦予完全不同的含義,是“肛門”的替代語。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如果把身勢語的外部形式恰當?shù)丶右悦枥L和圖解,譯解其影射意義,將大大減輕教師的課堂工作,提高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教師通過分析和講解對自然語言有潛在影響并能部分或全部取代話語的身勢語行為,指出本國語和所學目的語文化中身勢語行為的差異,可以幫助學生更準確地領會目的語的文化,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技能,從而進一步提高外語教學的質(zhì)量。
對學生進行身勢語跨文化交際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的研究一直困擾著我們,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找到固定的模式或比較好的解決辦法。綜合一些專家們的參考意見和外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筆者覺得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和途徑對學生進行身勢語跨文化交際教育:
一是從增強學生跨文化差異敏感性入手,將課文中涉及到的身勢語行為和手段列入生詞、注釋、例句和練習中去,通過介紹、講解、實踐以及對比分析等手段來提高學生對各文化之間身勢語交際的具體認識,培養(yǎng)他們非語言跨文化交際的移情能力。二是從增強學生非語言行為意識入手,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或外教幫助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同時也注意觀察目的語文化非語言交際的行為和手段,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真切地體會到目的語國家人們的身體動作和姿勢、面部表情、體觸行為、眼神體距、談話的音量和音調(diào)特征、個人的時間和空間域等。三是在外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語言規(guī)則,還要教外語文化的交際規(guī)則。交際規(guī)則既包括語言交際規(guī)則也包括非語言交際規(guī)則,使學生在進行非語言跨文化交際時做到有節(jié)有度。四是組織專門人士進行非語言跨文化交際教材的調(diào)研和開發(fā),組織有關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目的語非語言跨文化交際知識教育。五是從增強學生非語言跨文化交際行為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入手,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收集非語言交際“語料”,進行目的語和母語文化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和手段的對比研究和討論,促進學生非語言跨文化交際行為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的逐步提高。六是從對學生系統(tǒng)地進行非語言交際理論教育入手,開設專門的非語言跨文化交際課程,不過,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要具備相應的外語師資力量。七是有條件的學??梢詤⒄瞻l(fā)達國家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具體做法,鼓勵學生到國外旅行;大量地聘請外教;與國外院校建立友好學校,促使學生互動,進行直接接觸,增進相互了解等等。
隨著人們對非語言跨文化交際教育的日益重視以及對其實施的方法和途徑的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找到固定的模式或更好的解決辦法。
中國和外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體現(xiàn)在節(jié)日方面。除了共同的節(jié)日如“NewYear'sDay”外,都有各自不同的或獨特的節(jié)日,我們有“春節(jié)”(the Spring Festival),“中秋節(jié)”(the Mid-Autumn Day),“龍舟節(jié)(端午節(jié))”(the Dragon Festival)等等;外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Easter(復活節(jié)),April Fool's Day(愚人節(jié)),Mother's Day(母親節(jié)),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jié)),ChristmasDay(圣誕節(jié))等。中西方不同節(jié)日情景中的文化風俗習慣也迥異,這些在很多資料中可以了解到,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在節(jié)日里,對于別人送的禮物,我們和外語國家的人就表現(xiàn)出不同的接受方式。中國人往往會很客氣地推辭一番,就算勉強接受了,也會等客人離開后才打開。而外語國家的人則會欣然接受,會當著客人的面欣喜地打開并稱贊一番。
在跨文化交往中,人們?yōu)榱俗鹬貙Ψ?,除了得體的言語行為外還常常伴有恰當?shù)亩Y儀舉止,這些禮儀舉止是十分普遍、司空見慣的社會現(xiàn)象,但它們卻有著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和巨大的影響力。有些習俗禮儀是世界共用的,比如握手。而有些行為則局限于某一國家或某一種文化。比如擁抱、吻面和吻手禮多見于歐美國家,而在阿拉伯和亞洲國家除了在特定的場合之外是極少使用的。據(jù)說美國前總統(tǒng)肯尼迪當政時訪問一個阿拉伯國家,在國王為他舉行的宴會上,出于美國人的禮貌,他贊美王后的美貌,并行擁抱和吻面禮,惹怒了國王,使得宴會不歡而散。
習俗帶有明顯的民族個性,中西方習俗文化的差異很大。如,中國人吃飯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中國人有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西方人則首先建立了“女士優(yōu)先”的習慣。習俗還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社會心理和道德傳統(tǒng)的反映和體現(xiàn)。中華民族一向以“禮儀之幫”著稱于世,所以中國人在與他人交往時,一般是彬彬有禮,禮貌周全。中國人崇尚謙虛,對別人的贊美之詞多以否定的言辭加以婉拒。而美國人則重視工作和成就,每天見面第一句話便是“Howare you doing?”(你干得怎么樣?)美國人重視個人形象和表現(xiàn),樂意聽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他們對得體的贊美話一般是用感謝的話語答復。美國人一般比較隨便,與人交往不太拘泥于禮儀,所以他們與熟人、同事和朋友交往時也多以首名相稱。
外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的實踐遠遠不止以上幾個方面,我們還需要從禮貌用語(Showing politeness)、委婉語(euphenism)、禁忌語(taboo word)、電話用語(Making telephone calls)、關心用語(Showing concern)等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育,更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
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可以運用附加的方法讓學生獲得專題的跨文化知識。這樣的知識比較系統(tǒng),同時學生通過自我探究(查找資料、訪談、分析文獻等),獲得專題的跨文化知識,更有利于他們理解與掌握,就如同流行的外語教育口號所說的:“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Involve me,I understand.”(你告訴我,我就忘了。你給我看,我記住了。讓我參與其中,我理解了。)
在學生尚未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的這個時期,他們往往接受新思想很快,他們目前接觸到的思想很可能對他們?nèi)蘸笫澜缬^的形成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而目前國內(nèi)外語教學盛行的教學法等主張使用真實的(由英語母語使用者編寫的)語言材料,主張讓學生融入真實的交際語境中。學生在課外也很容易從外語國家的書籍、電影、電視和網(wǎng)站中獲得更多的信息,所謂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在學生還沒有足夠的思辨能力之時,我們在外語教學中不能夠忽略培養(yǎng)學生對外語包含的深層次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信仰方面的思辨力,不能夠以放棄我們自己的文化價值為代價。
在外語教學中我們要充分認識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實施積極而有效的跨文化教育,促進積極的跨文化交往,減少跨文化沖突。教育的未來性告訴我們,跨文化教育是唯一通過培養(yǎng)未來的社會實踐主體來促進積極的跨文化交往、消減跨文化沖突的人類社會實踐,而政治、經(jīng)濟、文化實踐盡管可能更直接、更有效、作用更大地促進當下的積極的跨文化交往、消減跨文化沖突,卻不具有跨文化教育的未來性。
[1] Banks J.An Introduction to Multicultural Education[M].Boston: Allyn and Bacon,1994.
[2] Banks J,C Banks.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M].New York:John Wiley&Sons,2001.
[3] Lynch J.Multicultural Educationin aGlobal Society[M].London: Falmer Press,1989.
[4] Boutte G.Multicultural Education:Raising Consciousness[M]. Belmont:Wasworth Publishing Co.,1999.
[5] Weaver G.Culture.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M].Simon& Schuster Publishing,1998.
[6] 陳治安,劉家榮,文旭.語用學社會文化與外語教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7] 羅選民.英漢文化對比與跨文化交際[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8] 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9] 魯子問.中小學英語跨文化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5.
[10] 顧嘉祖.語言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