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陳天華“文明排外”思想述論
陳麗華
陳天華提出的“文明排外”思想,是一種“不明與爭,而暗與之拒”的反帝侵略思想,他既反對盲目排外,也反對妥協(xié)投降,同時主張通過自強達到排外的目的,并提出把抵制外國同學習西方有機結合起來。
陳天華;文明排外;思想
陳天華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宣傳家,被譽為“革命黨之大文豪”[1]25。筆者發(fā)現(xiàn),凡介紹陳天華反帝愛國思想時,都會提及 “文明排外”,反帝愛國思想中的重要策略原則?!拔拿髋磐狻彼枷胧墙袊形鞣浇逃尘盎蛴惺澜缫曇暗闹R分子針對義和團以來盲目排外的做法而提出的一種外交策略[2]。這是一種“不明與爭,而暗與之拒”的反帝侵略思想,是一種防御和抵制侵略的方式,是一種怎樣擺脫亡國滅種危機的理性思考。
一
毛澤東曾指出,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3]523。陳天華作為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如何反帝比普通的中國人要理性得多,他形成“文明排外”思想,并非偶然現(xiàn)象,而是與其成長過程中受歷代湖南先賢排外思想的影響和其在求學中接觸的新思想有密切關系的。
近代湖南,一批又一批的先進分子在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時都有著較為理性的主張。魏源最早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命題,“繼之有曾、左等人發(fā)起洋務運動,把魏源的主張付諸實踐?!保?]99有研究者談及此處均認為陳天華的“文明排外”思想來源于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誠然,上述先賢對陳天華的排外主張產生了影響,但應屬于間接的作用。而戊戌時期在湖南開展的新政運動,特別是維新志士提倡的學習西方等觀念和具體改革的措施對陳天華產生了極大的觸動。他向西方學習的思想直接來源于湖南的維新派,他認為,學習西方、維新變法,是中國由弱變強的“新機”[5]64。
1903年春,陳天華被派往日本留學。在這里,他接觸到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同學、朋友,閱讀了大量介紹西方新思想的書籍,他“如饑似渴地閱讀達爾文的《進化論》、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萬法精理》等西方資產階級的政論書籍,以及《美國獨立戰(zhàn)史》、《法國革命戰(zhàn)史》等西方資產階級的歷史著作[5]71。這些對他思考如何在中國反帝提供了借鑒。與此同時,他在日本所感受到的日本文明,對其“文明排外”思想的產生也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二
陳天華把西方列強的侵略和他們的文明區(qū)分開來,反對盲目排斥西方的一切事物,主張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學習他們的長處,最終達到挽救國家危亡的目的。
第一,既反對盲目排外,也反對妥協(xié)投降。陳天華雖然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極其痛恨,但又反對盲目排外。他認為近代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義和團運動的心是好的,肯定其反帝國主義侵略的一面,但方式不對,因其采取的是“野蠻排外”的辦法,全沒有“規(guī)矩宗旨”。忽然聚數(shù)千人,焚毀幾座教堂,殺幾個教士教民以及游歷的洋員、通商的洋商,就算能事盡了。洋兵一到,一哄而走,割地賠款,一概不管,這是野蠻排外的辦法。……若是有愛國的心腸,這野蠻排外,斷斷是不可行的[6]86。同時他還進一步指出,“我們雖然恨洋人得很,也只好做應敵的兵,斷不能無故挑釁。說到那圍攻公使館,燒毀天主堂,尤為無識。自古道:兩國相爭,不斬來使。我無故殺他的使臣,這是使他有話說了。我們要殺洋人,當殺那千軍萬馬的洋人,不要殺那一二無用的洋人。若他們的商人教士,你就要殺害他,這是俗語所謂謀孤客,怎么算得威武呢!”義和團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弄出天大的禍來,把我們中國弄得上不上、下不下[6]29-30。陳天華一方面反對盲目排外,另一方面在反帝斗爭中注意把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者和廣大人民加以區(qū)別,認為列國“各國內也有與我們有仇的,也有與我們無仇的,不分別出來,我們一國哪里敵得住許多國!”[6]30
同時,陳天華反對妥協(xié)投降、反對做洋人的走狗。他曾指出:“因為中國人不曉得有本國的分別,外國人來了,只要稍為比我強些,遂拱手投降,倒幫著外國人殺本國人,全不要外國人費力?!保?]67而當中國面臨帝國主義的步步進逼,亡國滅種的慘禍迫在眉睫時,陳天華不幻想、不妥協(xié),而是毫無畏懼地說:“洋人也不過是一個人,非有三頭六臂,怎么就說不能敵他?!保?]49只要外國侵略者沒有被驅逐出國,國家沒有恢復獨立地位,“這排外的事永沒有了期”,“海石可枯,此心不枯,天地有盡,此恨不盡?!保?]63
第二,明確提出“文明排外”的主張,并對具體的措施進行了詳細闡述。首先,陳天華對什么是“文明排外”進行了解釋。他認為,“文明排外”的辦法是“平日待各國的人,外表極其平和,所有教堂、教士、商人盡要保護,內里卻刻刻提防他。如他要占我的權利,一絲兒不能(如他要在我的地方修鐵路、買礦山,及駐扎洋兵、設立洋官等事,要侵我的權利的,都不許可)。與他開起戰(zhàn)來,他用千萬黃金請我,我決不去。他要買我糧餉食物,我決不賣。他要探我消息,我決不肯。在兩軍陣前,有進無退,巴不得把他殺盡。洋兵以外的洋人,一概不傷他。洋兵若是降了擒了也不殺害(萬國公法都是這樣,所以使敵人離心,不至死戰(zhàn)。若一概殺了,他必定死戰(zhàn)起來,沒有人降了)。這是文明排外的辦法。”[6]85-86其次,陳天華在其著作中詳細闡述了文明排外的具體方法。一是主張通過自強達到排外的目的。他在《絕命辭》中指出,導致一個國家滅亡的首要因素是國力弱小,一個強大國家是不可能被他國滅亡的?!拔釤o可亡之道,彼能亡我乎?……吾不能禁彼之不亡我,彼亦不能禁我之自強,使吾亦如彼之所以治其國者,則彼將親我之不暇,遑敢亡我乎?否則即排之有何勢力耶?”[6]237他以當時日本與朝鮮、日本與英國的關系為例,指出朝鮮之所以淪為日本的保護國,是因為“自己無實力,而惟受人擁蔽”,而日本能與英國結為同盟,是因為兩國“勢力相等”,可以“互相救援”??梢?,近代國家關系是憑借實力來決定的。至于如何增強中國的實力,陳天華認為鎖國主義也好、收回利權也好,都只是消極方法,在根本上是救不了中國的。積極的辦法是正確認識自己的弱點,然后“莫如自強,利用外交,更新國體”。那么十年之后,就能像日本一樣,“經(jīng)理有人,主權還復,吸收外國資本,以開發(fā)中國文明”,成為一個強國,在國際交往中可以對等的資格與列強結盟,不會受辱。陳天華還認為,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中國才能真正揚眉吐氣。二是主張把抵制外國同學習西方有機結合起來。陳天華提出了“要拒外人,須要先學外人的長處”的觀點。陳天華指出了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對于此問題陳天華非常重視,在其諸多著作中多有強調。陳天華以日本為例強調了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因為洋人的長處,日本都學到了手,國勢也和洋人一樣,所以不怕洋人,洋人也奈何他不得?!保?]83陳天華認為西方各方面都優(yōu)于我們,如果不向西方學習就只能受他們的壓制:“那歐美各國以及日本,每人到了六歲,無論男女,都要進學堂,所學的無非是天文、輿地、倫理、化學、物理、算學、圖畫、音樂,一切有用的學問。習了十余年,還有那陸軍、海軍、文科、農科、醫(yī)科、師范,各種專門學問。他的極下等人,其學問勝過我國的翰林進士。所以他造一個輪船,我只能當他的水手;他立一個機器廠,我只能當他的粗工;他們安坐而得大利,我們勞動而難糊口。此時大家尚不送子弟講求切實的學問,等到洋人瓜分了中國,一定是不要我們學他的,恐怕是求為牛馬都不可得了!”[6]40他同時也指出,只有學習西方的長處才能反抗他們的侵略?!拔覀儚那坝霉粦?zhàn),他如今變了洋槍,我們還可拿弓箭與他交戰(zhàn)嗎?我們用手織布,他用機器織布,一人可抵得千人,我又不能禁人不穿洋布,還可不學他的機器嗎?凡他種種強過我們的事件,我哪一件不要學他的呢?不把他們的好處學到手,可抵得住他嗎?……任你如何恨他,也奈他不何,少不得也要送子弟讀書、習武,將他發(fā)財?shù)牡览硪磺袑W習,等到件件與他一樣,才能報他的仇?!保?]44基于此,陳天華從哲學的角度提出了越恨他,越要學他;越學他,越能報他,不學斷不能報的理論。
在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必要性后,應該怎樣向西方學習呢?陳天華有著自己的見解。在《警世鐘》中,陳天華寫道:“他們(指洋人)最大的長處,大約是人人有學問(把沒有學問的不當人)、有公德(待同種卻有公德,待外種卻全無公德)、知愛國(愛自己的國,決不愛他人的國),一切陸軍、海軍(各國的將官,都在學堂讀書二三十年,天文、地理、兵法、武藝無一不精,軍人亦很有學問)、政治、工藝,無不美益求美,精益求精。這些事體,中國哪一項不應該學呢?……精神一定要學(精神指愛國、有公德,不做外種的奴隸)。要想學他,一定要開學堂,派送留學生?!保?]84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十要”,即“除黨見,同心同德;講公德,有條有綱;重武備,能戰(zhàn)能守;務事業(yè),可富可強;興學堂,教育普及;立演說,思想遍揚;興女學,培植根本;禁纏足,敝俗矯匡;把洋煙,一點不吃;凡社會,概為改良。 ”[6]43-48
三
陳天華的“文明排外”思想由于受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在反帝方面缺乏明確的綱領,信奉的是一套通過自身變改、發(fā)展而與帝國主義相抗衡的思想,因此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陳天華這一主張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本質認識不清。他把中國遭受侵略,歸之于內部原因,認為“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其次,他對帝國主義存在著不切實際的幻想,如他認為“倘若中國也和日本一樣變起法來,莫說是小小日本不足道,就是那英、俄、美、德各大國恐怕也要推中國盟主了?!保?]61再次,陳天華文明排外的主張表明他將革命的希望寄托于“中等社會”(資產階級),認為農民起義,特別是義和團是“我們中國的罪人”,只會引起釁端,因此他看不到蘊藏在人民群眾身上的力量,因而找不到革命的真正力量。
但是,站在當時的歷史角度來看,陳天華的文明排外相對于盲目排外而言還是具有值得肯定的方面。
第一,從其內容來看,雖然好象是重復了60年前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但他比魏源所提出的學習西方的內容要廣泛得多,水平也高得多,同時也符合時代的要求。
第二,與盲目排外比較,陳天華的文明排外思想是當時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積極尋求的一種積極防御和抵制列強侵略的方式。不論其實際效果如何,陳天華的愛國主義熱情異常突出,值得肯定。
第三,從現(xiàn)實來看,陳天華的自強排外的主張,給和平、獨立的今日中國帶來了寶貴的歷史經(jīng)驗和教訓,也為我們現(xiàn)代化的外交提供了借鑒和啟示。
[1]曹亞伯.武昌革命真史[M].北京:中華書局,1927.
[2]呂明濤.張元濟與近代基督教:以《外交報》為中心[J].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8(4).
[3]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周秋光.湖湘文化宏觀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5]陳旭麓,費成康.鄒容和陳天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6]劉晴波,彭國興.陳天華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K257
A
1673-1999(2010)16-0120-02
陳麗華(1977-),女,湖南沅江人,韓山師范學院(廣東潮州521041)思政部講師,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
2010-05-09
韓山師范學院青年教師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