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國明 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zhèn)農科站 131300
母牛初乳是指母牛分娩后7天內,特別是5天內所產的乳。初乳營養(yǎng)極為豐富,對新生犢牛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義。新生犢牛在初乳期每天哺乳量為初生體重的10%左右,而多數(shù)母牛初乳的分泌量超過犢牛的需要。多余的初乳如不利用,會造成浪費。現(xiàn)介紹母牛初乳在幼畜飼養(yǎng)上的幾種其他用途。
前蘇聯(lián)學者做了初乳及其制劑對仔豬、幼牛生長強度影響的試驗。在無菌條件下,用健康牛分娩后l-2天產的初乳或用初乳制成初乳球蛋白制劑,對52頭哺乳仔豬分組試驗。注射初乳的試驗仔豬平均日增重為223.3g,比對照組仔豬日增重的l84.7g提高20.7%。同時又給30頭小公牛注射初乳制劑乳球蛋白3次,在3個月內試驗組平均日增重為977g,比對照組的805g提高21%。國內技術人員做了羔羊注射初乳對增重影響的試驗。試驗用產后l-2天健康母牛初乳給羔羊頸部皮下注射。第l次注射9m L或15m L,第2次注射15m L。結果不同注射劑量和不同注射次數(shù)的31只試驗羔羊,其全期平均斷奶日增重為 (l34.11±42.65)g,而對照組羔(11只)平均日增重為(102.90±26.66)g,試驗組比對照組提高 30.33%(P<0.01)。注射2次初乳的13只羔羊平均日增重為 (149.22±44.05)g,注射l次初乳的18只羔羊平均日增重為(123.21±37.68)g,前者的日增比后者提高21.11%。注射15m L的比注射9m L的日增重提高61.75%。
母牛分娩后采取20-30m L初乳對犢牛進行頸部和臀部皮下注射,注射67頭犢頭。結果對犢牛腹瀉病的預防率達78%。據報道,成都市石羊奶牛場在犢牛腹瀉發(fā)病死亡率最高的炎熱潮濕季節(jié) (7-9月份),做了飼喂發(fā)酵初乳預防犢牛腹瀉死亡的試驗。結果,試驗期間28頭犢牛只有7頭發(fā)生腹瀉,發(fā)病率為25%。經用磺胺脈為主的藥物治療后,2-4天即痊愈,無l頭死亡。
國外報道,可用母牛初乳喂羔羊。具體做法是在每升母牛初乳中添加植物油55g,使其含脂率提高到相當于母羊初乳的含脂率水平,消除羔羊胎糞滯留體內而引起便秘或肛門墜脹,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