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喆
(廈門大學,福建 廈門 361005)
大學生逃課問題的心理學探究
曹 喆
(廈門大學,福建 廈門 361005)
在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今天,大學生逃課問題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文章從心理學視角探究大學生群體逃避課堂的原因,并提出解決這一難題的可行性措施。
大學生;逃課;心理原因;措施
自1999年國家做出擴大高等學校招生規(guī)模的決策以來,高等教育發(fā)展迅速,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不斷加快,這是適應國民對于教育需要、迎接國際競爭以及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積極作用顯而易見。然而,如今的大學校園內,逃課現(xiàn)象嚴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愿意上課,學生逃課已經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根據教育部門統(tǒng)計,不論是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都會出現(xiàn)學生逃課現(xiàn)象,平均一位大學生一學期逃課次數(shù)為3-7次[1],還有的研究結果顯示:約有65%的大學生有逃課的經歷,5%的大學生經常逃課[2]。大學生為什么要逃課?大學生離開課堂去了哪里,做了什么?這些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尤其是教育學界關注的焦點。
筆者主要以心理學理論分析為主,結合以往學者實際調查的研究結果,分析討論大學生逃課的心理,提出解決這一難題的看法。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有著自己獨特的心理特征。在認知方面,大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明顯增強。在理想方面,他們既注重眼前,也放眼未來。在情感方面,他們的情感十分豐富。在意志方面,他們的自制力、目的性、堅毅性在顯著發(fā)展,但是不夠穩(wěn)定[3]。結合當代大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筆者認為促使大學生逃課的心理原因主要有:
第一,對大學生活的錯誤認識和對大學新環(huán)境的適應不良,造成入學后的心理落差,產生消極心理和厭學情緒。大學新生懷著欣喜、愉悅的心情來到大學校園,然而,接踵而來的是一系列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方面的新情況,需要適應和學習,由于缺乏指導和教師、學校的重視,有的大學生難以很快進行角色轉變,帶著高中時期的依賴心理,凡事想依靠別人,不能處理日常事務,導致身心疲憊并且郁郁寡歡,難以融入班級群體,更不愿意主動與人交往,不參加集體活動,甚至為了躲避人際交往而逃避上課。另外,某些學生因為高考分數(shù)的限制無法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yè),對所學專業(yè)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導致消沉、頹廢、彷徨,逃課、厭學等現(xiàn)象。
第二,逆反心理。大學生剛剛結束高考,原來的升學壓力消失,進入大學之后,期望能夠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和更加自由的生活體驗,學校對于課程出勤率的要求讓他們感受到“壓迫”的力量,這是他們在高中階段一直期望擺脫的制約力,對于已有學校規(guī)范的質疑和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大學生更期望能夠嘗試“越軌”的快感,逃課是和其他違反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相比成本更小、懲罰較輕、實施可能更大的行為,基于這種好奇心和對立心,逃課成為一種顯示大學生抵抗權威力量的表現(xiàn)。
第三,松懈心理和歇腳心理[4]。進入大學之后的大學生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認為辛苦那么久之后好不容易進入大學應該開始享受,而不是繼續(xù)奮斗,喪失了原來的斗志和積極性,消極對待學習和生活,精神萎靡不振,每日無所適事,不愿意上課,不愿意為了學習勞神。逃課的大學生覺得應該獎賞自己、補償自己,他們中的一些人仍然因為過去的成績或喜或悲,某些人終日處在高考成功的喜悅和自滿中,另外一些人高考成績不如意,不能進入自己的理想學校,從而整日混時間,消極對待學習,停止奮斗,始終處在失敗的挫折感中,意志消沉,得過且過。
第四,追求個性,拒絕課堂約束。大學生處在個性張揚的青春時期,追求個性本來是這一群體的特色。大學生強調自由,期望有更多自主和選擇的機會,崇尚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這一群體內心的動力,然而,大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發(fā)現(xiàn)教材陳舊、學習內容枯燥,沒有新鮮感,沒有吸引力,某些老師采用刻板的教授形式,不分對象的教育讓他們感到缺少自主性,教師和學生地位不等,教師主導課堂,讓大學生感到缺乏尊重和平等,同時,這種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和當代大學生彰顯個性的特征不符,過于強調約束力的課堂讓他們感到被壓抑,加上青年時期的逆反心理,許多人走出課堂。
第五,盲目從眾和突顯自我。大學生逃課存在著兩種極端的原因。其中一種是盲目的從眾心理作祟,看到其他同學逃課就想嘗試,在大多數(shù)人逃課的情況下為了和群體保持一致、被群體接受和容納而逃課。大學生處在一個特殊的發(fā)展時期,對于自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人的評價和判斷,周圍同學的看法對于他們認識和評價自我尤其重要,為了順應大眾潮流而逃課的大有人在。還有的學生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偶爾逃課不會被發(fā)覺?!按蠹叶继诱n,我怎么就不行呢?!笔艿饺后w的影響離開課堂的也大有人在。
另外一種情況恰恰相反,一些大學生為了彰顯個性,標新立異而選擇逃課。逃課作為一種對于教師教學和學校規(guī)范公開化的對抗,被某些人看做是勇敢、大膽的行為。還有些學生為了逞一時英雄而選擇課堂,以獲得虛榮心的滿足。
第六,學習動機不純,功利化色彩明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學習動機是幫助他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社會歷史條件和大學生個人成長經歷的變化,大學生的個人學習動機各有不同[4]。動機和需要相關聯(lián),它是由需要轉化而來的,是需要清晰化和明確化的表現(xiàn)。從馬斯諾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大學生追求更高層次的知識水平本來屬于發(fā)揮潛能、實現(xiàn)個人價值層次,是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表現(xiàn),是最高層次的需求。然而,隨著市場觀念、競爭觀念和危機觀念的影響,大學生就業(yè)壓力加大,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明顯具有功利化色彩,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學習的最終目的指向就業(yè)。今天的大學生已不再是一個精英階層,面臨就業(yè)人數(shù)的逐年增長,當代大學生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知識,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將來就業(yè)的需要,而就業(yè)是為了滿足生活保障的內容,屬于安全需要層次,和自我實現(xiàn)層次相比,層次下降。學習是為了增加求職的資本,學習成為了獲得工作的手段,出于功利目的,一些和社會現(xiàn)實、就業(yè)、實踐關系不大的課程,被大學生認為沒有學習的意義,離開課堂,走向社會成為他們的選擇。
第七,懶惰心理,自制力缺乏,意志力薄弱。進入大學之后,失去了家長的監(jiān)督,加上學校管理制度的缺陷,很多學生因為懶惰而不去上課。由于缺乏管理和約束,自制力差、意志力薄弱的大學生已經將逃課作為一種習慣,某些學校出現(xiàn)了“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的不良風氣[5]。
第八,享受心理和玩樂心理。因為受到各種價值觀念和文化觀念的影響,享樂主義在校園內開始蔓延。一些大學生開始超前享受生活、盲目消費,豐富的娛樂活動讓他們整日沉迷,其中成為各種社交場合及其他新鮮、刺激活動的常客,這就往往不可避免地會沾染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思想意識,某些人把持不住就會過份迷戀物質享受,貪圖安逸、肆意縱情,心思難以放在學習、課堂上[6],導致逃課情況屢屢出現(xiàn)。
第九,依賴父母和“有靠山”心理。在社會不斷變化和強烈的人才競爭情況下,大學生就業(yè)日益嚴重,能夠求得一份好的職業(yè)成為他們判斷學習過程作用大小的標準,某些家庭經濟條件或者人際關系較好的學生對于個人未來職業(yè)去向不明確,不愿自己奮斗努力,覺得依靠關系、依靠父母就能找到工作。有了就業(yè)的保證,學習對他們來說無關緊要。這種不愿獨立、缺乏自我意識、缺乏奮斗精神的心理,使得某些大學生上課興趣不大,紀律性差,消極懶散,對上課抱有“無所謂”的態(tài)度,一有機會就逃課,浪費了原本寶貴的學習時光。
第十,不良情緒和心理障礙的影響。大學生正處在青年時期,情緒起伏比較大,雖然有時也表現(xiàn)出心境化的特點,然而遇到某些刺激和突發(fā)事件時仍然很難平靜,沖動情緒較多。在大學新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的過程中遭遇到理想和現(xiàn)實的沖突,在遇到人際關系進展和生活事件增多的情況下,引起情緒障礙導致不良情緒,甚至心理障礙的出現(xiàn)也是比較多見的。有的大學生感到壓抑苦悶,有的時常感到激動易怒,有的時常感到焦慮恐懼,還有因為抑郁長期得不到排解,甚至產生自殺心理[4],引發(fā)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在這種不良情緒和心理狀況影響下,維持日常生活都比較困難,更何況是去上課呢。正是因為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障礙和不良情緒,他們選擇了逃避課堂。
通過大學生逃課的心理分析,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嘗試通過下列途徑:
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大學生學習的內在力量,是激發(fā)和維持學習活動,并且朝向一定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4]。良好的學習動機能使學生積極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自覺排除內外干擾,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學校和教師應當幫助大學生增加個人社會責任感,認識到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幫助大學生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讓他們?yōu)榱俗约核鶚嬒氲奈磥砣ヅ蛫^斗,這樣一來,他們會更加有拼搏的動力和恒心。有了一個明確的、合理的學習動機,大學生就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活動,只有真正理解了學習的意義,他們才能夠堅持完成學業(yè),不逃課,不早退。
另外,針對大學新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適應問題,在新生入學之初就應該抓住機會,開設新生教育課程,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訂立科學的學習計劃。同時,進行專業(yè)入門教育,使他們對自己選擇的專業(yè)有更加具體和深入的了解,明確主攻方向,增加學科信心和專業(yè)認同感。
并且,學校要指導學生加強自我教育,完善自己的個性,培養(yǎng)個體在學習中的自我激勵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強自制力和意志力。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讓大學生認識到進入大學并非人生理想的終點,而是新起點的開始,只有堅持不懈的自覺學習,才能不斷豐富、完善自己,提高自我價值,最終實現(xiàn)自我的夢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yǎng)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解決逃課問題的關鍵。除了提供更多關于專業(yè)方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讓大學生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去探索。學習興趣一方面可以依靠大學生自己尋找,另一方面需要教師的協(xié)助。要增加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機會,就各種問題展開討論,這既增進了相互了解,又交換了彼此的信息,讓教師有機會了解學生的真正興趣所在,同時,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逐漸明確自己的興趣所在。學生需要什么樣的知識是每個教師都應該了解的問題,社會不斷發(fā)展,知識不斷更新,如果繼續(xù)使用以往的教案,是不能培養(yǎng)出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學校應該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鼓勵教師采用啟發(fā)式、研究型、個性化、主體性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變被動為主動,并且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在課堂上多多互動,教學相長,教學相樂。課堂變得有吸引力,學生自然不會離開。
從上文對大學生逃課的心理原因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生期望獲得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施展自我才能的機會,希望課堂上有更多主動權,能夠更加自由地學習。因此,學校應該提供更多選修課程,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權,沒有主攻興趣專業(yè)的學生也可以有一個額外的學習機會。要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筆者認為,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難得,因為能夠發(fā)現(xiàn)問題不僅體現(xiàn)了學生積極主動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體現(xiàn)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思想,只有聯(lián)系實際的學習才能夠更加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讓大學生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逃課的學生也就會慢慢減少。
現(xiàn)實中,社會壓力確實存在,社會競爭也非常激烈,這些不能忽視的實際情況應該受到學校重視。學校作為一個學習的場所,教授的應該是學生能夠運用的知識,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教會學生應對各種實際情況的技巧,如何讓大學生在學校獲得適應外界社會的才能,這才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目前,某些大學課程設置沒有變化,遵循以往的安排,某些傳統(tǒng)課程應該適應現(xiàn)實的變化作適當調整和改變,例如,思想政治方面的課程應該適當?shù)卦黾右恍╆P于當前國際國內局勢和國家政策方面的內容,如果僅僅是一味地回顧歷史,反復地歌頌過去是不能吸引當代大學生的。大學生期望從課堂上獲得什么知識,學??梢越o予大學生什么知識,兩者應該達到一種平衡。
大學生心理教育不應該是一門課程或者幾門課程,而是應該貫穿于大學教育活動的過程始終,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和課下交流中要注意關心學生的心理情況,發(fā)現(xiàn)不良情緒要積極干預,協(xié)助排解,對于有些比較嚴重的問題要通過專業(yè)手段進行心理輔導。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生處在智力發(fā)展和知識積累的重要階段,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擁有了健康的心態(tài)和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才能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個人潛能,有所突破,有所成就。做好大學生心理教育,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相信在輕松、愉悅的情緒影響下,原來逃課的學生會回到課堂。
大學生是否上課,一般通過出勤率來考察。課堂上教師或者學生干部往往利用課前點名的方式來判斷學生是否出席,其實,如果點名的時間改在課中間或者課程結尾,可能逃課的同學會大大減少。此外,可以通過抽查的方式進行額外監(jiān)督。對于每天到場的同學給予一定的獎勵,例如增加分數(shù)等等,也會有一定的效果。當然,這種方式只能適合抱有僥幸心理,對于逃課行為懷有愧疚感的學生,對于那些抱著無所謂態(tài)度或者逆反心理的學生,這樣的措施恐怕效果不大。
盡量避免大學附近出現(xiàn)不良的娛樂場所,減少外界不利環(huán)境因素對于大學生的影響,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學校要給予大學生合理的展現(xiàn)個性和自我才能的機會,開展各種文化體育活動,讓大學生在學校中參加更多健康的娛樂休閑活動。這種校園文化的建設有助于學生發(fā)揮主動性,讓他們在參與學校文化生活的同時感受健康的文化氛圍,減少進入不良娛樂場所的機會。少了外界有害因素的影響,逃課的問題也就比較容易解決。
總之,解決大學生逃課問題需要學生、教師、學校共同努力,此外社會也應該發(fā)揮輿論宣傳和政策引導等等方面的作用。大學生逃課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以上幾個方面的論述和分析可能還不夠充分,但是,筆者相信,只要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峻性,從大學生自身入手,加上外部因素的有利配合,各方面共同努力,一定能夠找到有效解決的方法和途徑。
[1]李 娟.大學生逃課心理分析[J].醫(yī)學心理指導,2005,(3):56.
[2]杜志麗.大學生逃課的心理原因及對策[J].新余高專學報,2005,(4):99-100.
[3]桂世權.關于大學生主要心理特點的分析與把握[J].教育與職業(yè),2006,(14):104-105.
[4]黃希庭,鄭 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馮 淼.大學生逃課現(xiàn)象芻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9):125-126.
[6]邱 熙.大學生逃課的自我歸因[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4):74-79.
G444
A
1672-0547(2010)04-0114-03
2010-06-29
曹 喆(1986-),女,安徽蕪湖人,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社會學和社會工作系2008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