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磊
(南京醫(yī)科大學康達學院,江蘇南京210029)
當代大學生德育現(xiàn)狀和對策
蔡磊
(南京醫(yī)科大學康達學院,江蘇南京210029)
“仁義禮智信”,這“五常”貫穿于中華倫理的發(fā)展中,是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本文從仁、義、禮、智、信這五個方面全面分析當代大學生的德育現(xiàn)狀,并結合大學生特點,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建設性的管理方法,以增強高校德育工作的滲透性。
“仁義禮智信”德育現(xiàn)狀對策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diào):“堅持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扔萌藰藴??!笨梢钥闯?,黨中央十分重視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建設,特別是對于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棟梁,將要肩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所以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如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大學生學歷高,能力強,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快,獲取信息的渠道廣、途徑多。全球經(jīng)濟化,世界多極化,信息網(wǎng)絡化,使當代學生的道德觀念易受資本主義國家腐朽﹑反動﹑落后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生活作風的侵蝕和影響,形成背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因此,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任重而道遠。
“仁義禮智信”是我國古代“五常之道”,它是最基本﹑最普遍、最穩(wěn)定的五種道德?!叭省敝钢v仁愛,“義”指講正義,“禮”指講禮儀,“智”指講智慧,“信”指講誠信。我將從這五個方面分析當代大學生的德育現(xiàn)狀,探討高校大學生德育工作的對策,以供參考。
(一)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他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仁的思想對中華民族和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影響??鬃犹岢叭嗜酥臼?,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經(jīng)過不同時代的洗禮成為理想的道德范式,成為民族的普遍共識——為民族﹑為國家的利益犧牲自己的生命在所不惜。然而現(xiàn)在有部分大學生卻忘記了這樣一個歷經(jīng)幾千年錘煉的“仁”字,對社會缺乏奉獻感和責任感。就拿高校黨建工作來說,個別學生入黨帶有功利性,他們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不是為了個人信仰,而是為了個人利益。當下學生入黨的動機,我概括為三種:一是功利型入黨動機;二是虛榮型入黨動機;三是從眾型入黨動機。
(二)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儒家學者認為應將社會整體利益放在個人私利之上,應見利思義,切勿見利忘義。我認為,行其所當行即為義。可是現(xiàn)在有部分大學生所遵循的人生信念是:一切向錢看,道義放兩旁。比如目前,國家為避免家庭困難學生因經(jīng)濟原因輟學,加大財政撥款力度,資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yè)。這本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可是被一些不道德的學生利用了。雖然這些學生家庭確實比較困難,但是他們把國家、社會給予自己的幫助當作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不僅不懂得感恩,反而肆意揮霍,甚至放棄勤工儉學的機會,養(yǎng)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也有些學生錯誤理解“義”的含義。俗話說:“朋友有難,兩肋插刀?!边@無可厚非。但是不能為了所謂的“義”字,做出傷天害理、違反社會道義的事,這樣不僅幫不了朋友,反而害人害己。歌手臧天朔就是個鮮活的例子。還有些學生不能樹立正確戀愛觀:他們把戀愛作為排遣寂寞,打發(fā)時間的手段。“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jīng)擁有”,一個男同學可以同時擁有三四個女朋友,女同學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
(三)禮者,示人以曲也。
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中國是個禮儀之邦,對禮非常重視。現(xiàn)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就像是溫室里的花朵,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不懂得保護自己,更不知道尊重別人。他們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犧牲他人利益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他們目中無人,在別人面前總是抬起高昂的頭,看到的都是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他們不知道什么叫禮尚往來,對于別人的幫助總是視而不見,更談不上報答他人。這樣的人其實是很可悲的,他們不能享受生活的美好,體驗生活的樂趣,領悟生活的真諦,因為他們眼里只有自己。
(四)“智”,不是最重要,但與“仁”密切聯(lián)系。
在孔子看來,“仁”是核心,智是達到仁的手段,仁需要通過“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等追求智的過程實現(xiàn)。通過調(diào)查研究,我將大學生的學習狀況分為四個類型:一是“學而不厭的領軍型”。這類學生堅持以學為本,學習有規(guī)律,成績名列前茅,基本上能考取或被保送研究生,這樣的學生占6%-10%。二是“學習認真成績優(yōu)良型”。這類學生學習比較認真,成績也不錯,除了學習之外,也能夠較多地接觸社會,具有實踐精神,這樣的學生約占50%。三是“頭腦聰明臨陣磨槍型”。這類學生占30—40%,平時不太用功,但思想上重視學習,多數(shù)在考試前幾個星期才開始認真,學習效率和效果不錯。他們比較專注自己的愛好,如英語、電腦、體育等。四是“沉迷游戲欲罷不能型”。這類學生占5%左右。他們多是網(wǎng)絡高手,很聰明,但由于“沒有時間”學習,往往每年都會有通不過的課程。也有些學生錯誤理解了學習的意義,甚至拋出“學習無用論”:有的男生認為“學得好,不如生得好”;有的女生認為“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相信“女子無才便是德”等謬論。
(五)信者,人言也。
遠古時沒有紙,經(jīng)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么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是人際交往和社會運行的道德支撐。當今社會有這樣一種怪現(xiàn)象:誠信有雙重標準。對自己有利的誠信要堅持,對自己不利的誠信可放棄。比如企業(yè)要求員工對自己要百分之百的忠誠,可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可以準許員工不擇手段,欺騙客戶。再比如大學里考試作弊現(xiàn)象屢禁不止,平時不努力,考試前臨時抱佛腳,考試時東張西望,甚至孤注一擲,直接抄襲書本。有些學校絞盡腦汁,迫于無奈,只能考前與學生簽定考試承諾書。還有些學生借他人財物不還,因雙方未立下字據(jù),引發(fā)了不少矛盾。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德育現(xiàn)狀不容樂觀,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很不平衡,不少方面離德育目標還有較大距離,高校德育的任務還很艱巨。為此,我結合自己在高校德育一線工作六年的經(jīng)歷,認為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加強。
(一)加強“兩課”建設,發(fā)揮主渠道作用。
“兩課”教學是否擁有一支具有高度責任感、崇高使命感和高超教學水平的師資隊伍是搞好“兩課”教育教學的關鍵?,F(xiàn)階段,有部分政治理論課老師缺乏責任心、上進心,無素質,無涵養(yǎng),把“傳道、授業(yè)、解惑”這樣一個神圣的教學過程簡化為“照本宣科”,不備課,無板書,更談不上創(chuàng)新。所以,學校應完善選拔用人機制,把那些能力強、業(yè)務精、素質高的優(yōu)秀人才吸引到教師隊伍中來,將他們的作用發(fā)揮到實處。南京醫(yī)科大學有個比較新穎的做法,就是將“教輔結合”引入“兩課”:政治理論課老師走下講臺,走進學生中,與學生在實踐中互動;輔導員走上講臺,協(xié)助政治理論課老師上好“兩課”。這樣做的優(yōu)勢在于專業(yè)課老師和輔導員取長補短,形成育人合力,增強“兩課”教學的實效性。
(二)搶占網(wǎng)絡新陣地,唱響網(wǎng)上主旋律。
在當今社會,網(wǎng)絡以其平等參與、虛擬情境、瞬間擴散等信息特征,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們生活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影響,特別深受大學生的喜愛。所以,德育工作者應及時搶占網(wǎng)絡這塊陣地,充分利用網(wǎng)絡這個載體,用寓教于樂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完成對學生的引導,增強網(wǎng)絡德育工作的滲透力,發(fā)揮滲透式隱形教育的功能。在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里,我們也應淡化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者身份和人們受教育的色彩,通過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喚醒、激發(fā)個體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自覺把一些思想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為自身的思想品德。而且,為了把學生吸引到我們所建立的網(wǎng)站中來,必須努力做到融思想性、知識性、服務性為一體,貼近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三)建立家校聯(lián)動機制,提升家校育人合力。
現(xiàn)在的學生,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對于學校來講,只是千分之一,乃至萬分之一,但是對于每個家庭來講,卻是百分之百。然而,有很多家長忙于事務,沒有時間來監(jiān)督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學校身上,這樣的管理效果達不到既定的教育目標,就可想而知了。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保障。家庭對學生不僅要負責經(jīng)濟上的供給,更重要的是要給予精神上的引導和情感上的支持。如果每位家長都能清楚地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配合學校對子女進行管理和教育,一定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京醫(yī)科大學從04年開始實行“家長觀察員制度”,把家長請到學校來,與學生一起學習、生活,零距離溝通、交流,切身體驗學校的教學、管理模式,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從而協(xié)助學校構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斷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到目前為止,學校已經(jīng)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效果。
(四)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傳統(tǒng)的、顯性的灌輸教育方法容易招致人們的逆反心理,直接影響教育效果。我們應當把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nèi)部蘊含著主體發(fā)展的機制,認識到教育的目的在于開發(fā)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fā)展機制,努力營造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自我管理的良好氛圍,從而使之成長、成熟。德育的本質在一定意義上說在于“接受”,在于喚起對象的主體性。所以,我們要采取有利的手段使學生認可、贊同我們。一條有效的捷徑就是:多表揚鼓勵學生。我們不僅要學會適時的表揚,而且要學會在批評中表揚他們,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興趣和欲望,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五)提高輔導員自身素質,增強德育工作實效性。
輔導員承擔著解決大學生思想、學習、生活、情感問題的重擔,他們在精神上是學生的導師,在品格上是學生的典范,在情感上是學生的朋友,能幫助學生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壓。輔導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德育的效果。但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德育工作者素質不太高的問題。主要原因是輔導員待遇較低,工作繁瑣,任務較重,缺乏成就感和歸屬感。所以,這就需要輔導員具備愛崗敬業(yè)、寵辱不驚、耐得住寂寞的心理狀態(tài),努力克服悲觀的消極思想,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工作中的苦悶、艱澀、委屈與冷漠,從而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品德高尚、學識淵博、作風優(yōu)良、勇于奉獻、深受學生愛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確保德育的有效實施。
[1]賈飛.建構高校德育與“仁義禮智信”的鏈接.教育探索,2009.8,(總第266期):34-35.
[2]張忠華,姜黎紅.析德育概念在中國的嬗變—兼論“大德育”現(xiàn)象.教育導刊,2008,(7):4-8.
[3]王吳芳.試談高校德育工作的開展方法.http://xgb. zist.edu.cn/?p=29&a=view&r=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