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灶紅
(天水市麥積區(qū)元龍中心學校,甘肅 天水 741033)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確立學生在課堂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正確、科學、合理地對學生學習做出評價,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主軸、課堂的主人”的新思想、新理念。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在于精心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置身于其中的情境。這種“情境”是作為促使學生主動地學習和感悟的“教學刺激”和“學習條件”而存在的。它只是借助于某些可供利用的資源去喚起學生的內(nèi)心活動,去調(diào)動學生的經(jīng)驗儲備,使他們自主地學習。那么,我們怎么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內(nèi)驅(qū)力呢?我認為以下兩點是必不可少的。
問題是思維的核心。課堂中的問題情境是由學生在初步感知課文中質(zhì)疑形成的,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如: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我引導學生從課題入手,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分析。學生在引導下,通過讀課文提出了一些高水平的問題,如:“誰向誰借箭?”“為什么借?”“怎樣借?”“結果如何?”等。當這些問題出現(xiàn)后,學生都很自覺地拿起了書,帶著以上問題再次讀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分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好地理解了文章內(nèi)容,甚至對有些問題的理解超乎我的想象。由此不難看出,當學生的學習處于“真實的任務情境”中時,他們就會為解決問題而學習,形成主動尋求知識的內(nèi)在動力,就會去自主地尋覓、探究和發(fā)展。學生在這種情境中主動地尋求,所獲得的東西比講授給他們的知識要豐富得多、扎實得多。而且這樣做對激起他們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基本素養(yǎng),意義更為深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無論是識字、寫字、閱讀、寫作,還是口語交際,都不能忽視情境創(chuàng)設這一環(huán)節(jié)
教師應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去感受、實踐、體驗。在新課程中,有許多教學資源直接與生活、大自然密切相關,只要教師能適時挖掘這些取之不盡的課程資源,就會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情緒也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被激發(fā)起來,學習的動力就會增加或持續(xù),他們就會帶著情感,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情境,去進一步體驗。
我常讓我的學生扮演 “小老師”,在黑板前示范帶讀,回答下面同學提出的問題。當黑板前的“小老師”不能解決同學們的提問時,下面有的同學就會上黑板來,非常有禮貌地說:“小老師,我來幫幫你?!痹诮虒W情景性強、對話多的課文中,我也常常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當訓練學生朗讀能力時,我也常常叫學生伴著有意義的動作讀,并把課文的表情在小臉上體現(xiàn)出來。他們通過有意義的體驗、實踐,所學知識顯然比教師直接講授的要有意義得多。
教學重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怎樣學習的人。”由此可見學生學習方法尤為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有助于獲得學習的成功,增強自信心和動力,從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普遍存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念,學生抄”的知識結論復制過程,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實踐、探究。這樣的做法,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成了堆積的“倉庫”。我們應充分激活、融匯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認識經(jīng)驗,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邊做邊學,在做中體驗;在探究中與同學、教師共同合作,搜集、提取、分析、處理各種信息,使學生共同溝通、學會合作。應該說,學生回答一個問題或解答一道題,結果是否正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從中學到了什么方法,悟出了什么道理,他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我經(jīng)過和學生長期的實踐和總結,得出了一種一般性的學習策略或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合作交流—總結提高。這種一般性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另外,學完一課后,我會適時引導學生總結該課的具體的學習方法。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與態(tài)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我們以往的重視結果、忽視過程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合理的,造成評價模式的單一性、片面性,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我們應吸取教訓 調(diào)動全部課堂主體 參與多途徑多形式的評價,如學生間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師生間的評價等活動。這種多元化的評價不僅能從教學模式上打破單一的評價模式,而且能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根據(jù)教學實踐,我認為評價應注意以下三點。首先是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都要積極地關注班上的每個學生。教師講授時,眼睛不能只看書本和教案,而應該與學生保持交流,連在角落里的學生都能感覺到教師親切的目光。其次,要適時使用恰當?shù)募钚?、民主性語言。如:請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時應使用“你回答好嗎”“你能試一試嗎”“說得好”“說得很有道理”等贊揚和激勵學生的話應適時出現(xiàn)。即使對于說錯的學生,也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隨意責難,而是要想方設法減輕學生因發(fā)言不好而帶來的心理壓力,并在適當?shù)臅r候再給機會,讓他們嘗試獲得成功的快樂,從而讓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再次是多開展一些師生間評價,學生間的評價及學生的自我評價。最后,對層次不同的學生,要求目標也應該有所差異,教師應作科學的安排。這樣的做法,對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很有必要的。這還需要我們大家作更進一步的探究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