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紀
一
“美”,在漢語詞匯里,總是那么動聽,那么惹人喜歡。姑娘愿意人們說她美,中國的藝術家、作家們一般也欣然接受對作品的這種稱贊,更不用說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住所、服飾之類了?!懊馈弊值钠鹪春驮馑坪醪o明確的解說。后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采用“羊大則美”的說法?!把颉贝_與犬、馬、牛不同,它主要是供人食用。從此得知,美在古代就與生活相關,更何況今天。
西方人研究美學是最早、最深刻的,從古希臘至今,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德國十八世紀的鮑姆嘉登開始,至康德認為美是無目的、合目的、無功利的,他的理論與日常生活無關,而是作為純粹形式的鑒賞判斷。后來黑格爾繼承康德的美學觀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集中體現(xiàn)在藝術,注重理性與感性、內容與形式、一般和特殊的統(tǒng)一性。到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補充了美學研究與生活關系在理論上的空白。
在傳統(tǒng)的老人眼中,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好、外出平安就是美好的生活,生活就應當如此。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美不單指我們所說的衣、食、住、行,人們在物質生活注重需求不斷提高的同時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了。生活藝術化,人們愈發(fā)注重生活的質量與品位,注重享受生活。一個人的生活環(huán)境質量可以顯現(xiàn)一個人的經(jīng)濟實力、生活品位。例如辛勤勞動的農民,生活中大部時間在勞動,不會考慮什么是美的生活。農民認為辛勤的勞動,帶來的身體健康、生活豐衣足食、家庭和睦就是美好的生活。再看城市里的人,因生活節(jié)奏很快,上班族壓力大,他們在物質生活上滿足后,更追求精神文化上的享受。他們花錢去旅游,去健身房、美容院,等等,在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中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放慢生活的節(jié)奏,用心去貼近生活,發(fā)現(xiàn)并享受生活的美帶來的樂趣。這些既促進新型行業(yè)的興起,又豐富生活的內容,人們對生活的審美標準不斷提高,不斷追求令自己滿意的美的生活。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說:“在人覺得可愛的一切東西中最有一般性的,他覺得世界上最可愛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過、他所喜歡的那種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種生活,因為活著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東西在本性上就恐懼死亡,懼怕不活,而愛活?!泵朗巧畹?,只有在生活中才有美,也就是說生活是美的。美是實際生活中的,人們從生活的體驗中得到美感?!叭魏问挛?,凡是我們在那里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二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美的,只不過在生活狀況、物質生活條件上有差異而已?,F(xiàn)實的生活離不開人,生活的美因人而異,是人使生活燦爛繽紛,使生活藝術化、審美化。人想要做的事情愈重要,一如既往地完成這事情所需要的條件也就愈多,但是條件卻幾乎不能如人所打算的那樣具備。因此,重要的事情幾乎絕不會正如人所期待的那樣完成。很明顯,事情愈重要,所依賴的條件也就愈多,因之發(fā)生意外的可能也愈大。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象等。李白有詩云:“寒山一帶傷心碧?!逼渲小昂?、“傷心”,就不是純客觀的摹寫,而是心情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美的發(fā)生離不開人心理因素的參與。因而美學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命運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就如上帝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生活中的許多珍貴的東西,它們之所以沒有價值,只是因為我們不必花什么代價就可以得到,例如水和日光;也有許多很重要的事情,我們之所以不認為重要,只是因為它們很容易做到。生活中的美是自然的美、實在的美,美充滿了每個人的生活。儒家荀子提出“天人合一”,即人的身心、社會群體與天地自然地同一,是動態(tài)的進行;《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人類應當效法自然,在變化運行中去不斷建功立業(yè),求取生成和發(fā)展。這感性世界的肯定性價值,不是上帝或人格神所賦予的,而是通過人的自覺意識和努力達到的。
三
美的存在有三種形式:現(xiàn)實(或自然)中的美、想象中的美與藝術(因人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所產生的客觀存在)中的美。無論是哪種美都離不開人與社會,十全十美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但人可以追求完美。自然中的美栩栩如生,但是轉瞬即逝、朝不保夕,自然中的美只在那一剎那間是美麗的。例如櫻花,日本人很喜愛,欣賞并信仰櫻花盛開而轉瞬凋零瞬間美的精神,日本人對櫻花的愛超越其他國的人。人有時忙于日?,嵤?,或者為生活而奔波,我們的思想總是沉積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和煩悶的事中,這時就會忽略自然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人生無常,生命短促,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在這里是情感性的,它的綿延或頓挫,它的存在與消亡,是與情感連系在一起的。如果沒有時間,那是動物的本能和生命的虛無,只有期待(未來)、狀態(tài)(現(xiàn)在)、記憶(過去)集于一身的情感時間,才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
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藝術與生活的微妙關系,折射人的生活品位。藝術慢慢滲透進生活中,通過人的藝術加工與創(chuàng)造,使自然中事物更加完美。自然美與藝術美一樣,都是意象世界,都是人的創(chuàng)造,都是真實地顯現(xiàn)人的生活世界,自然美與藝術美沒有誰高誰低之分。文藝復興三杰之一拉斐爾所畫的圣母,原型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選取的最美的女子,經(jīng)過他高超的手法在宗教題材的背景下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溫柔、純潔、善良、美麗。藝術美使生活更加豐富,陶冶人們的情操,將生活美的畫面展現(xiàn)給我們?,F(xiàn)實中的美是轉瞬即逝的,而藝術美是永恒的。例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把蒙娜麗莎那一刻的微笑通過藝術繪畫形式永恒地保留至今,這是多么偉大而值得慶幸的舉動。
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完全像歷史對生活的關系一樣,內容上唯一的不同是歷史敘述人類的生活,藝術則敘述人的生活,歷史敘述社會生活,藝術則敘述個人的生活?,F(xiàn)代買房等于買商品,房子不是用來住而是用來掙錢,經(jīng)濟富裕了就會使個人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房子也帶動了家居裝飾,每個家庭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風格裝修臥室、客廳、廚房、衛(wèi)室,根據(jù)裝修風格添置家具。例如有地中海風格的組合房間、中式實木風格房間、歐美華麗風格房間、日韓式簡約清心風格房間。生活的家居空間經(jīng)過裝修后,讓忙碌而勞累的人到家享受舒適,也享受那難得的愉悅心情。
當今社會,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于社會還是于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超脫世俗的平庸和鄙陋,從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xiàn)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chuàng)造的一般特征和規(guī)律,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美學學科本身,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升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美是生活,生活中的美是自然、生動、情感的,當你在生活中迷茫時,就再從生活中找回自己;當你的生活過的富裕而安逸時,就想想和你同齡人都在過著怎樣的生活;當你在生活中遇到一次一次的失敗,就把它們當做對自己的磨練與考驗;當你心靈與思想上覺得空虛時,就約上幾個好友去散心,走進大自然,與自然用心靈去對話。以上這些都不是虛話,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并有親身體驗。無論你在怎樣的生活環(huán)境下生活,都會形成不同的思想,對你周圍一切生物產生一種留戀的感覺,就像“等你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人醉后方知酒濃”,這種感覺有很多種,我想其中有美感,美感是潛移默化地存在于我們思想中,美感就被人當作研究對象形成了美學這門專業(yè)。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融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
[1]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與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李澤厚.華夏美學[M].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