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鄭冰
(福建師范大學 協(xié)和學院 思政教研室,福建 福州 350007)
課程教學實效性是指教學要求與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程度。教學要求能夠符合教學目標,我們就稱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很強;反之,教學要求不能體現(xiàn)或者不能完全體現(xiàn)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們則稱之課程教學實效性不強。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是據(jù)中宣部與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以下簡稱05教改方案),于2006年秋季開始開設的一門政治理論公共課。根據(jù)05教改方案,該課程教學目標為“幫助學生了解國情、國史,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其根本目的在于使青年大學生在了解國史、國情的同時,將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素質教育,使“三個選擇”的思想在青年大學生中入腦、入心。因此,從教學要求上來看綱要課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就不能也不應該將其當作一門專業(yè)歷史課來對待,而要以中華民族的近現(xiàn)代史教育為平臺,通過史料的介紹,完成對青年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只有很好地完成這一任務,我們才能說教學要求符合教學目標,綱要課的教學實效性才是強的。從我這三年的教學實踐與教學改革來看,完成這一任務并不容易。影響綱要課教學實效性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我就從課程設置、認知主體、教學主體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綱要課所涵蓋的內容,與初高中歷史課及其它幾門公共思想課,有著繞不過去的重復、交叉部分。具體來講,既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程有重迭的部分,又和初高中歷史教材有重復的內容。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綱要課教材相對于初高中的教材,內容重復的有70%。如此多的重復內容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已經(jīng)熟知,而對已經(jīng)熟知的內容進行重復學習,會降低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新鮮感,對教學的實效性提出了直接的挑戰(zhàn)。
1.學生知識結構特殊。綱要課的教授對象為青年大學生,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部分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知識。但在完整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脈胳;準確理解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主要經(jīng)驗;深入了解“三個選擇”(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有關的歷史情況和思想認識上還存在問題。課程內容的重復,使他們的知識結構處于特殊狀態(tài),不僅激不起學習興趣,反而帶來了深化困難。在這樣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景況下,大學生所具備的知識結構,對熟悉的因子就會缺少主動吸納的積極性,在沒有新元素對其知識結構進行刺激、整合的條件下,綱要課教學實效性的減弱就不可避免了。
2.學生思想認識特殊。大學階段是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形成、成熟的重要時期。在校大學生主體基本屬于“90后”,思想活躍,主體意識強,對問題的看法見解獨立。但他們的思想認識也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又易認同與踐行主流價值,也易偏離或逆轉人生航向。而綱要課中的很多相關內容,在學術界、人們的思想領域中有不同的聲音,存在混亂現(xiàn)象。例如,認為“殖民化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了現(xiàn)代進程”;“沒有西方殖民征服”,中國“將永遠沉睡,得不到發(fā)展”;鴉片戰(zhàn)爭打晚了,如果提前到明朝,“我們中國就遠不是如此的面貌了”。這些觀點與理論完全粉飾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隱藏了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的歷史事實。再者,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絡發(fā)達,青年大學生利用網(wǎng)絡學習、娛樂也相當普遍。一些不適宜的西方文化價值觀及歪曲了的歷史,會未加辨別地直接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致使學生質疑課程內容的真實性,思想認識陷入不得其解的困頓。總之,大學生思想認識的特殊現(xiàn)實,侵蝕了本來就有待提高的綱要教學的實效性。
1.教師授課難度加大。課程內容的重復,全新的課程設置,學生知識、認識結構的特殊,加大了教師授課難度。雖然綱要課教材篇幅是高中教材的1/2,但課程的理論性大大增加,對歷史史料的記載的詳細度大大減少,教師講授難度加大。加上授課時數(shù)是高中授課時數(shù)的1/3稍多一點,又給教師傳授知識增加了難度。因此,教師教學模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與適應,影響著綱要課教學的實效性。
2.課堂管理難度增加。相對于專業(yè)課程,公共政治理論課由于授課班級規(guī)模大,人數(shù)多,大多數(shù)都是大班教學,造成互動難,課堂教學管理難,對教學的實效性提高也制造了不少障礙。
3.教學創(chuàng)新難度更大。教學創(chuàng)新一直是教師面臨的緊迫任務和要求,也是教師教學過程中要解決的難點和重點??梢哉f,綱要課教學就是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知識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面對較熟悉的課程內容、需要知識結構轉換更新的學生,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難度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傳統(tǒng)單一、枯燥以灌輸為主的公共政治課教學模式,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難以提升綱要課教學的實效性。
在現(xiàn)實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綱要課教學實效性不強的境遇,使得我們不得不反思現(xiàn)在的教學工作。如果不提升該門課程的教學實效性,顯然無法完成05教改方案的任務。為了切實提升綱要課的教學實效性,我們進行多次探討,并結合學院的教學改革工作,進行了一些大膽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這里我結合教學工作,談談提高綱要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即可以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三個方面來入手。
現(xiàn)代廣義信息論認為,只有那些具有特定價值的信息,才能滿足接受主體所需要的信息,才能進入接受領域中,成為接受客體。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種信息,必須具有價值性,即能滿足接受主體(大學生)需要,才能主動地被大學生所接受。個體價值是社會價值的前提和載體,充分考慮和滿足大學生的個體需要,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被接受的關鍵。要想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的一門課程,成為對大學生成長有幫助、終生受益的一門課程,關鍵就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充分體現(xiàn)其價值性。
具體到綱要課教學上,要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實效性,就必須堅持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tǒng)一的教學信念。一方面,通過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以來抵御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tǒng)治、實現(xiàn)人民解放的歷史,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增強大學生對“三個選擇”的正確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通過教學使學生確實感受到綱要課程對指導他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擴展他們的人文社科知識,培養(yǎng)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成才成長都起著積極的作用。如在講述“農(nóng)村包圍城市,中國特色革命道路探索”這一專題時,我們一方面介紹了“農(nóng)村包圍城市,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形成的歷史過程,另一方面也聯(lián)系到大學生的就業(yè)問題,即大學畢業(yè)后究竟是選擇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到家鄉(xiāng),回到農(nóng)村。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要求實踐,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成功,就在于找準定位,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的革命道路。這同樣也給廣大青年學生很大的啟示,大學畢業(yè)后留在城市還是回到鄉(xiāng)村,關鍵在于找準自己的定位,關鍵在于哪個空間更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這樣就將我們課堂上講授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際及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與廣大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回答這些問題,學生感受到綱要課不僅在講歷史,在講政治,而且在解決實際問題。綱要課是一門對其成長、成才非常有幫助的一門課程。
綱要課時間跨度自1840年到現(xiàn)在,長達170年,內容縱橫交錯,復雜繁多,而且目前各高校該門課程課時量都只有28-32課時,甚至有些高校更少,只有20課時,各任課老師普便反映學時不夠用。如果面面俱到,只能什么內容都講了,等于什么內容都沒有講,教學實效性仍然不強,學生也不愛聽,因此還不如擇其部分講深講透,這樣不僅學生聽,而且教學實效性容易提高。選擇哪些內容來講,這就涉及對教材內容的適當取舍。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對教材內容進行相應的取舍。
1.引進地方鄉(xiāng)土歷史文化進課堂。鄉(xiāng)土歷史文化就發(fā)生在學生的周圍,是學生比較熟悉而且感興趣的知識點。我所在的福建省是紅色革命資源大省,近現(xiàn)代史上諸多歷史事件皆發(fā)生在福建,諸多歷史人物與福建也有著不解的淵源。如禁煙英雄林則徐,洋務運動中馬尾造船廠、馬江海戰(zhàn)、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覺民,近代思想家嚴復、古田會議等。因此可以利用的歷史文化資源相當豐富。根據(jù)接受理論,學生一般對身邊發(fā)生的事情更感興趣。因此,我們在史料選擇上可適當引進本省或本市的近現(xiàn)代史資料,以本省、本市,學生家鄉(xiāng)的近現(xiàn)代史史料為線索,串起整個近現(xiàn)代史,吸引學生的興趣,避免教本宣科,以及與高中階段的歷史課內容重復。如在講述“對中國救亡道路探索”時,我們通過介紹、參觀馬尾造船廠的興衰情況,啟發(fā)學生思考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福州帶來了什么,以及為了救忘圖存,地主階級對國家出路的積極探索,這樣就使得課程更具有現(xiàn)實感與親和力,也提升了課程的教學實效性。
2.結合社會錯誤思潮講述,促進學生科學歷史觀培養(yǎng)。處在信息化、網(wǎng)絡化時代,大學生能輕而易舉地接觸到許多錯誤的思潮,教師如果不對其進行有理有據(jù)的批駁,不幫助大學生澄清錯誤認識,而是一味回避,勢必弱化綱要課的教學實效性。相反,我們可以根據(jù)社會上流行的錯誤思潮方面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選擇一些與錯誤思想相關的內容進行批駁,講深講透。這樣一方面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增加課程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課程教學,批判錯誤思潮,實現(xiàn)該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切實提升該門課程的教學實效性,有利于學生科學歷史觀的培養(yǎng)。如講到第三章時,我結合近年流行的錯誤思潮即“告別革命論”(認為辛亥革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如果沒有孫中山提供的暴力革命,走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主義道路,中國早就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先組織學生討論:中國當時不走革命道路行得通嗎?康梁的改良主義道路究竟能不能幫助中國擺脫帝國主義侵略的厄運?在充分討論、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基礎上,再總結點評,這樣對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有重要影響。
據(jù)我了解,目前各高校綱要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仍然還是灌輸法。灌輸法在綱要課教學方法中的應用,有其必要性,但脫離實際,從理論到理論的教育教學方法顯然是不可取的。以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公共課教學實效性不強的最大問題就在于理論脫離實際,使學生懷疑理論的真實性、實用性,最后使青年大學生產(chǎn)生厭學情緒。而實踐教學模式則能解決這個問題。
實踐教學模式是指寓教于“行”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是以理論知識為依據(jù),以強調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性的主體活動為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和主動思考為特征,通過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參加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各種實踐活動,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廣泛參與和體驗,使其主觀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和主體能力得到優(yōu)化的過程和方法。由于實踐教學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實踐中感悟真理,反思課堂教學的內容,在實踐中了解現(xiàn)實,可以達到課堂教學所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別是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入大眾教育,許多高校都積極倡導以就業(yè)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材培養(yǎng),在由此帶動的教學改革中,大學生的實踐備受重視。綱要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更應從社會發(fā)展要求出發(fā),主動適應這輪教學改革的需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切合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地讓大學生盡早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其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學會應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以達到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這也是符合應用型人材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
總之,綱要課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是一門系統(tǒng)工程,相信經(jīng)過全國各大高校任課老師的不斷努力,一定能夠探索出切實有效的方法,為貫徹05方案精神,出色完成綱要課的教學改革與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宋建設.“兩課”教學改革探索——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改革為個案.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2]王俊,郝先中.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思路和方法初探.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3]許國彬,鄭志發(fā).用實踐課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學術論叢,2009年第52期.
[4]張雅凌,韓銀廷.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改革實踐.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院(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