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翠蘭 向 前
(東莞南博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部,廣東 東莞 523083)
民辦高等學校教育,在十來年發(fā)展的時間里,以其機制靈活、市場反應快、專業(yè)緊貼市場需求、注意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等優(yōu)勢,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勵下應運而生,并以旺盛生命力,迅速崛起。同時也呈現出一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民辦高校的發(fā)展前景。
民辦院校的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正在形成,但由于社會環(huán)境和自身科學文化素質的原因,他們自我教育與管理、自我完善的方式欠佳,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不足。他們富于熱情,樂于奉獻,具有報效祖國、實現自我價值的遠大理想,但普遍缺乏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長期性、艱巨性的認識,心理上有急躁情緒,普遍反感目前形式主義、敷衍了事的德育工作,不愿參加統(tǒng)一的德育教育活動。
民辦院校學生高考失敗后,有很強的不服輸心理,對學習抱有一種強烈的積極性,特別渴望成功,渴望與自己昔日的同學一起進步。思維活動能力強,熱情大方,喜歡交際,活動能力較強。在文藝、體育、校園文化、學生社團、社會實踐等一切有益的活動中積極性與熱情極高。但當遭受挫折或不順利時,卻容易感到煩惱、痛苦、悲觀失望,甚至消極頹廢,從此一蹶不振。
大部分學生熱愛學習,積極要求進步,但由于基礎較差、學習習慣不良、學習方法不對,因此進步不明顯。也有的學生不愛學習,怕學習,學習自覺性差,表現在上課睡覺或遲到、早退,甚至通宵上網,經常曠課,考試多門功課不及格。更有一些學生嬌生慣養(yǎng),吃不得苦,沒有刻苦鉆研精神,缺乏恒心。還有一些學生不太啃書本,甚至厭學、不自律,因而其理論與書本知識不太扎實。這部分學生難以適應學校的管理規(guī)定,在學習上缺乏吃苦拼搏精神,有決心沒有信心,有心動沒有行動。
民辦院校學生對于周圍的事物有著強烈的關注,尊重社會美德和公益,他們追求和接受浪漫、新奇變化和挑戰(zhàn),他們自信獨立卻又重視評價、跟隨時尚卻又獨特保守、富有理智卻又沖動行事、不乏功利卻又愿意付出、崇尚科技卻又心懷憂慮的一個群體,他們在情愛方面觀念開放,在成功方面否定金錢的最高標準。對于一些社會現象,表現得比較困惑,有時不知如何分辨對與錯、好與壞。
中學階段職業(yè)意識的引導較薄弱,加重了大學階段的矛盾與困惑。大學生進校以后一段時間處于矛盾困惑的過程。高中階段初步形成的理想色彩未褪盡的職業(yè)意識使得初來乍到的大學生對大學幻想多于現實。又由于中學階段的應試教育的信息封閉,進大學后的專業(yè)思想教育的滯后,加之對專業(yè)的發(fā)展前途的不可預見性,招生過程中志愿調劑的普遍存在,等等,進校不久的大學生職業(yè)意識自由分化。多數大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和自我教育,能將專業(yè)與職業(yè)協(xié)調統(tǒng)一,但少數大學生出現專業(yè)思想不穩(wěn)定,厭學、得過且過、專業(yè)與職業(yè)之間有距離的現象。在職業(yè)方面,更表現出競爭力的欠缺,競爭力的基本條件不足,基礎較差;競爭力的提升力不夠,優(yōu)勢薄弱;競爭力的超越力欠缺,能力不足,等等。
因此,從以上特點可以看出,學生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問題是突出的,我們應正確認識學生,分析學生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切實提高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民辦大學校園文化作為高校特定環(huán)境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擔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專門高級人才的任務。我們培養(yǎng)的大學生不僅要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扎實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較強的能力素質,而且要具備成熟的心理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目前校園文化存在著形式化,偏離德育重心的現象,充分體現在重視顯性文化建設,忽視隱性文化建設;封閉型的活動較多,對外吸取和輻射較少;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校園文化檔次不高;局限于學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層次上,缺乏以教師為主導的校園文化建設,等等。同時,學校的迅速發(fā)展,學生規(guī)模逐年加大,對精神文化在學校發(fā)展中認識的偏差和價值取向的差異,等等,導致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滯后于規(guī)模的擴大和發(fā)展的速度。離開了大學精神文化,單純的大學物質校園建設就失去了文化建設的意義,只能流于形式與膚淺。
我國大學德育沒有以培養(yǎng)主人翁意識為目標,在大學校園內依然存有部分學生主人翁意識差,漫不經心、自私自利、隨心所欲、缺乏自律、各行其是等不負責任的現象?,F今,社會紛繁復雜,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社會上的風氣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在校大學生,他們注重現實,注重物質與享受。一些學生對于理想的意識較為淡漠,在金錢、物欲中目標不明確,在社會上內心焦躁空虛、雙眼迷??斩矗恢雷约菏钦l,將走向何方。精神素質的全面惡化,總是處于痛苦狀態(tài)而難以自拔,長此以往,陷入追求感觀刺激與放松精神修養(yǎng)的惡性循環(huán)中。這些問題,都將造成大學生主人翁意識的缺乏。因此,我們應建立以大學生主人翁意識的培養(yǎng)為立足點的大學德育體系。
民辦院校普遍建校歷史短,工作中客觀存在著不足之處,再加上社會某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校風建設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部分機關工作人員,作風不扎實,服務意識不強,工作效率不高,個別人身上存在自由主義傾向;校園常態(tài)氣氛不濃厚,科研基礎薄弱,教育管理規(guī)范不健全,部分年青教師教學水平有待提高;校園學習氣氛不濃厚,學生沒有真正形成熱愛讀書、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良好風氣,學風建設有待加強。
1.通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目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對國外的文化,學生面臨著選擇和評判,他們迷茫困惑,奉獻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以及必要的社會正義感遭到沖擊。高校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應當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德育水平??梢酝ㄟ^開辦系列人文社會科學講座或者座談會、辯論會進行禮義廉恥誠信教育,幫助和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標準。在課程設置上,應開設文化知識必修課或選修課,大范圍地進行人文知識普及教育,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得到優(yōu)化,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人格修養(yǎng)。
2.加強對學生群體的德育教育和引導。
大學生群體如黨團組織、學生會、社團、興趣小組等廣泛存在于大學校園內,是以共同興趣,以感情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組織。學生通過組織和參加一定形式的活動,可獲得各方面的成長和發(fā)展。群體組織對于成員各方面影響很大,我們要做好群體的引導工作,把群體作為德育工作的一個有效平臺。要善于發(fā)現精心培養(yǎng)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同學,發(fā)揮他們的榜樣作用,從而帶動周圍同學,形成“培養(yǎng)教育一個,帶動一片”的局面。在大學生群體組織的領導和管理上,委派素質好責任感強的專任老師對群體活動給與全方面的指導,通過積極高雅有意義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民主、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3.充分利用網絡實施德育教育。
當今時代互聯(lián)網給高校育人環(huán)境帶來深刻的影響,德育教育面臨著機遇和挑戰(zhàn),一方面,網絡德育教育是傳統(tǒng)教育手段、方法的延伸,我們可以借助網絡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關心的具體問題。另一方面,網絡信息傳播很難有效控制,對大學生有某些方面的消極影響。網絡的迅猛發(fā)展為德育開辟了新的天地,網絡信息的豐富性、傳播的便捷化、形式的多樣化、交流的交互性、時空的無限性等特點都為德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網絡促進了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變,網絡加強了德育工作者與學生的交流與溝通,有利于發(fā)揮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功能,形成全員參與、全方位覆蓋、全過程教育的格局。
在全面把握民辦高校學生特點的基礎上,構建多元化的學生工作體系,堅持把德育放在素質教育的首位,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同時開設馬列主義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通過新生軍訓、法規(guī)學習,抓養(yǎng)成教育,強化組織紀律,完善約束和激勵機制等,加強正面引導和紀律約束,以實現德育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目標。
教育大環(huán)境學校德育要發(fā)揮管理的效能,需要調動多方面的力量,動用各種德育資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管理模式多種多樣,但追求的目標都是力爭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社會責任感與社會道德感,使個性得到和諧的發(fā)展。德育教育管理必須注重實效性,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留下深刻印象,并持續(xù)影響其一生,引領和規(guī)范其行為。這就要求我們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現代教育思想,注重和發(fā)揮學生在其自身發(fā)展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制訂符合學生發(fā)展的德育工作目標,優(yōu)化德育形式,使德育教育方法更具個性化、綜合化和有效化;德育的內容應貼近學生,重視學生的共同管理與自我教育管理,使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
校風是一所學校師生員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為作風,是衡量一所學校教育質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標志。學風是一所學校的治學精神、治學態(tài)度和治學原則。校風學風體現著學校的辦學理念、文化傳統(tǒng)、管理水平,是學校創(chuàng)品牌、樹形象的重要保證,是學校的靈魂和氣質,是學校的立校之本。
校風、教風與學風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優(yōu)良學風是優(yōu)良教風、校風的必然要求與最終結果。因此,學校管理要以學生為主體;廣大教師要以德育人、愛崗敬業(yè)、為人師表、教書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導教育學生,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風、學風和校風建設的氛圍。大力倡導嚴謹治學、從嚴治教的作風,把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培養(yǎng)能力與開發(fā)智力結合起來。好的教風、學風和校風對大學生的思想成長和行為培養(yǎng)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綜上所述,把握民辦院校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系統(tǒng)的工程,只有以德育教育為主渠道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德育教育和素質教育目標;以學校管理為重點,完善校風教風學風建設,才能切實保障民辦院校健康有序地發(fā)展。
[1]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yǎng)[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洪早清.高校教學管理者必須樹立的若干觀念[J].中國大學教學,2003,(1).
[3]于德順,楊宏益.認識民辦高校的學生特點,探索教育創(chuàng)新的道路.
[4]溫暑文.建設高職高專特色的校園文化[N].光明日報,2005,08,(17).
[5]潘留仙.從學生特點出發(fā),切實做好民辦高校德育工作[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