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 石焱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新生兒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以往多采用X線檢查及腹部常規(guī)頻率探頭3~5 MHz檢查,確診率較低??偨Y我院50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患兒術前超聲影像學資料,并結合文獻進行對比分析,以提高診斷水平。
1.1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本院門診病例,年齡20~70 d,均因不同程度嘔吐就診。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患兒50例,男41,女9例,均為足月兒,其中36例右上腹或劍突下觸及包塊。
2.2 方法 儀器采用美國GEV730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5 MHz、7~10 MHz?;純喝⊙雠P位或右側臥位,空腹后分別用高頻及低頻探頭觀察胃蠕動、胃排空、幽門舒張與收縮及幽門橫斷面、縱斷面聲像,并于完全顯示幽門部時停幀,測量并記錄幽門管長度、厚度和幽門肌層厚度。
本組統(tǒng)計50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患兒,經(jīng)3.5~5 MHz低頻超聲確診14例,診斷符合率28%;經(jīng)7~10 MHz高頻超聲確診47例,診斷符合率94%。高頻超聲均顯示胃腔明顯擴張,液性內(nèi)容物較多,胃竇部蠕動亢進及逆蠕動。膽囊內(nèi)下方及右腎前方見環(huán)形暗區(qū),幽門管短軸面為一實性圓形團塊,肥厚的幽門環(huán)肌呈低回聲,增厚的黏膜層呈稍強回聲,幽門管腔呈細線狀無回聲,即可見低-強-低的”同心圓”征。當管腔中有氣體時,中心則為高回聲點,似靶環(huán)狀。長軸斷面見近端寬闊,遠端狹窄,呈梭形或橄欖形低回聲。
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是由于幽門環(huán)形肌肥厚,幽門管狹窄所致??僧a(chǎn)生梗阻病狀發(fā)病多為足月,男性占90%,發(fā)病率為0.3‰~3‰。病理機制不十分明確。病理改變主要是幽門環(huán)形肌肥厚增生致使幽門狹窄,局部呈腫塊樣改變。根據(jù)病史及右上腹典型包塊初步診斷本病。但15%~20%捫不到包塊,需超聲檢查確診。高頻超聲能清晰顯示幽門管結構、肌層增厚程度,可精確測量幽門管長度、肌層厚度、幽門管寬度。本組確診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患者所測幽門管長度均>17 mm,肌層厚度≥4 mm,與文獻報告相符。報告幽門肌長徑和幽門管寬徑的超聲測量值在正常兒與患兒之間有交叉重疊現(xiàn)象,幽門環(huán)肌厚度≥4 mm是診斷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的精確標準。高頻超聲檢查顯示陰性時,不能排除非典型性及少見的瓣膜型幽門狹窄和幽門痙攣存在,可行X線鋇餐檢查證實。
新生兒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臨床主要癥狀為進行性加重的嘔吐。如治療不及時,患兒常死于脫水、堿中毒和嚴重營養(yǎng)不良等。以往診斷此病主要依靠臨床經(jīng)驗和低頻超聲檢查。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患兒肥胖、哭鬧、腹腔氣體干擾及醫(yī)師經(jīng)驗手法或未能觸及橄欖樣包塊等),診斷準確率僅為61.4%,仍需依靠X線鋇餐透視來確診。但飲入鋇餐時可能會引起患兒誤吸鋇劑入肺,加之X線照射副反應,患兒及家長很難接受。高頻超聲診斷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具有診斷率高,無痛苦、無創(chuàng)傷、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的優(yōu)點,患兒和家長易于接受。結果表明高頻超聲是目前診斷新生兒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的首選和最好方法。同時,也避免了患兒X線的輻射。
[1]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yī)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1326.
[2]李正,王慧貞,吉士俊.實用小兒外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642.
[3]叢杰,黃英,蔡愛露,等.高頻超聲在嬰幼兒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診斷中的應用.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0,9(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