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迎娣
近年來,隨著腦血管疾患者數(shù)上升,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首發(fā)疾病,對于腦血管病變的診治日益得到重視 ,經(jīng)股動脈全腦血管造影術是目前診斷腦血管疾病的金標準[1]。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間入住我科行腦血管造影的30例患者,現(xiàn)就護理情況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男20例,女 10例;年齡30~69歲。有高血壓病8例,糖尿病5例。術前診斷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14例,腦梗死8例,腦出血7例,腦動脈瘤1例,檢查時患者均無意識障礙,病情平穩(wěn)。
1.2 方法 全部采用seldinger法股動脈穿刺插管途徑行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平臥,術區(qū)消毒后用利多卡因局麻腹股溝區(qū)動脈搏動最明顯區(qū)域,用穿刺針刺入右側股動脈 ,置入動脈鞘導絲,然后用5F造影管 ,先后進入左右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和椎動脈,在DSA監(jiān)視下行全腦血管造影術。
1.3 結果 30例全部在局麻下行經(jīng)皮股動脈穿刺,插管行DSA,造影成功率100% ,明確診斷為腦血管狹窄13例,腦血管畸形8例,腦動脈瘤1例,8例無明顯異常病變,本文30例患者通過精心護理,患者有2例發(fā)生并發(fā)癥,1例穿刺部位血腫,1例造影劑慢性過敏反應,但由于嚴密觀察、及時果斷處理,未留下后遺癥。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向患者及家屬說明造影的目的、注意事項以及造影中可能出現(xiàn)的某些不適,如注射造影劑時身體有一過性灼熱感、眼前黑蒙等。
2.1.2 術前準備 ①術前安排患者進行全面的體檢;②囑患者術前1 d洗澡、術前4 h禁食;③備皮;④碘過敏試驗;⑤向患者講解造影時的體位,手術采取平臥位,造影時患者必須保持體位不動,否則會影響成像的清晰度;⑥術前取下金屬飾品、義齒等,以免影響X線檢查;⑦術前做好DSA室器材、藥品等準備工作。
2.1.3 體位訓練 造影時患者必須保持平臥位,術后術側肢體制動12 h,護士應向患者講清平臥位的重要性。
2.2 術中護埋
2.2.1 一般護理 ①按照手術通知單做好查對。②患者取仰臥位,頭部墊一軟枕,雙上肢放置于身體兩側,并放擋板,雙腿分開平放,盡量使患者感到舒適,保證手術的順利;③保持呼吸道通暢。④病情監(jiān)護:術中護士須密切觀察病情,包括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肢體活動、有無皮疹等情況,防止大劑量造影劑注射引起過敏反應[2],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yī)生。
2.2.2 術中配合 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根據(jù)患者情況選擇適合的無菌導管及物品,如動脈鞘組、豬尾造影管、單彎造影連接管、三通開關、Y型閥、導絲、注射器等。
2.3 術后護理
2.3.1 病情觀察 患者手術完成返回病房后,每隔1 h觀察生命體征、意識狀態(tài)、瞳孔、血壓及肢體活動等情況并記錄,8 h后根據(jù)病情決定觀察的時間間隔,注意患者有無頭暈、頭痛、嘔吐、失語、肌力下降、癲癇樣發(fā)作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術后多輸液同時鼓勵患者多飲水,以利于造影劑的排出[3]。
2.3.2 一般護理 ①加強基礎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保持口腔及皮膚清潔,預防壓瘡及肺部感染;②飲食護理,術后4~6 h后進食,由流汁過渡到普食,避免進食牛奶、甜湯等以防脹氣;③患者咳嗽、大小便時用手壓迫穿刺點防止出血;④活動指導:術后絕對臥床24 h,期間每2 h按摩術側肢體,防止靜脈血栓形成,對側肢體可自主活動,24 h后無異常后可下床活動。
2.3.3 并發(fā)癥的觀察與護理 ①腦血管造影術是在肝素化的情況下進行的,加上導管的刺激,易誘發(fā)動脈瘤破裂、腦出血,術后也可因情緒激動、緊張、排便用力等引起顱內壓突然升高導致出血。因此,術后應注意觀察有無顱內出血情況的發(fā)生,觀察有無意識障礙、煩躁不安,劇烈頭痛、噴射狀嘔吐等,尤其應密切觀察意識及瞳孔變化,發(fā)現(xiàn)異常及時告知醫(yī)生處理;②腦血管痙攣多于術后12~24 h發(fā)生,首要表現(xiàn)為頭痛、嘔吐、短暫性意識喪失,由于導管在血管內停留時間較長,加之情緒波動等易誘發(fā)腦血管痙攣;③穿刺部位血腫是穿刺插管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小血腫可以自行吸收,出血量大時可導致遠端靜脈回流受阻,應予局部冷敷,6~12 h無效者應行血腫清除術。本組1例術中不配合,傷口局部出現(xiàn)血腫,通過延長加壓包扎時間,血腫完全吸收,沒有出現(xiàn)壓迫癥狀;④下肢動靜脈血栓形成,由于下肢制動,包扎過緊或患者本身的凝血機制障礙,血液黏稠度高,血流緩慢等易形成下肢動靜脈血栓,表現(xiàn)為下肢麻木、發(fā)紺、明顯腫脹、皮溫低等[4];⑤造影劑慢性過敏反應,本組術前造影劑皮試均為陰性,但仍有1例在DSA術后出現(xiàn)造影劑遲發(fā)過敏反應,時間最早為術后6 h,最遲術后48 h,表現(xiàn)為面色潮紅、散在片狀蕁麻疹、身體瘙癢、頭痛等,均遵醫(yī)囑予肌內注射異丙嗪和地塞米松后緩解;⑥股動脈栓塞,股動脈栓塞主要因股動脈穿刺后,造成局部血腫、包扎過緊,從而血液循環(huán)受影響,導致血栓形成。股動脈栓塞可引起患側下肢壞死,因此,護理應密切觀察穿刺肢體的血運情況,觀察足背動脈搏動有無減弱或消失、皮膚顏色、溫度、術側下肢有無疼痛和感覺障礙等。若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趾端蒼白、小腿疼痛、皮溫下降、感覺遲鈍,則提示有股動脈栓塞的可能,應及時通知醫(yī)生進行相應處理,以免發(fā)生股動脈栓塞[5]。
腦血管造影是神經(jīng)內科疾病一項重要的檢查,對于某些神經(jīng)內科疾病如腦動脈瘤,腦動脈畸形,SAH以及某些腦腫瘤等的診斷方面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價值。因此應客觀的認識到其對患者有誘發(fā)嚴重并發(fā)癥的可能性,要求護士應適應新技術的發(fā)展,熟悉檢查的過程和必要性,注重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使檢查更加安全可行,筆者認為護士在手術前準備妥善與否,關系到手術能否順利進行,術中配合、術后精心護理是減少及降低并發(fā)癥的有效保證。
[1]李寶明.神經(jīng)介入血管內治療學.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1.
[2]肖書萍,王桂蘭.介入治療與護理.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4:12.
[3]李彩俠.腦血管造影及介入術22例護理體會.齊魯護理雜志,2006,2(2):21.
[4]張秋妹,沈睿.腦血管造影術后不同臥床時間與制動方法的對比研究.實用醫(yī)學雜志,2006,22(18):9612-9624.
[5]劉艷君.48例數(shù)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術后并發(fā)癥的護理研究.臨床護理,2009,47(2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