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素琴 孟慶飛
腹部外傷最容易造成脾損傷,直接引起脾斷裂、血腫或包膜下血腫。脾臟位于左季肋部,質脆易破,是腹腔內臟中最容易受損的器官,左季肋區(qū)受暴力時易導致脾破裂,CT對于脾破裂的診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并且能明確損傷的程度與范圍,為臨床提供充分的診斷與治療依據(jù)。我院于2007年10月-2009年6月對27例外傷性脾破裂患者進行了CT診斷,并經手術證實?,F(xiàn)將臨床CT診斷體會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7例患者中,男25例,女2例,平均年齡41歲,其中15例為車禍傷,6例為打擊傷,3例為高處墜落傷,1例為跌倒損傷,2例為刀傷。所有患者均經手術后證實。
1.2 方法 使用GE Hispeed NX/I螺旋CT機,層厚與間隔均為10 mm,均做平掃,25例當時即能明確診斷,2例做了增強掃描。25例在病變部位選擇性薄層掃描,增強使用的造影劑為76%泛影葡胺注射液100 ml,窗位為45,窗寬為220。
2.1 脾臟的CT征象 脾周新月形等低高密度混雜影18例,其中邊緣光滑者6例,脾邊緣明顯受壓者11例,脾內單發(fā)或多發(fā)類圓形等高密度者6例,脾實質內線帶樣低密度影者3例,脾內多發(fā)不規(guī)則低密度者3例,伴有脾周積血者24例。
2.2 脾臟周圍組織損傷 肝損傷4例,肋骨骨折8例,肺挫傷伴胸腔積液7例,腎挫傷2例,腦外傷7例,腰椎骨折6例。
2.3 CT增強 2例患者做增強掃描,其中1例脾臟外形正常,平掃脾內似有等低密度區(qū),增強掃描證實為脾內血腫;1例脾臟外形增大密度均等,增強為包膜下出血。27例患者均經過手術治療,痊愈出院。
脾臟具有極豐富的血液循環(huán),實際上是脾動脈與脾靜脈間的一個大血竇,質地較脆,故脾臟是腹部挫傷時最容易損傷的器官。CT是一種準確性高的非侵入性檢查,不受腸道氣體和腹腔脂肪的干擾及腹部傷后傷口敷料和留置導管的影響,并且快速簡便,價格合理,目前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斷,腹穿陰性不能排除內臟損傷,必須結合CT和B超檢查。CT不僅可以直接顯示血腫的存在范圍,而且可對脾破裂分型及查明有無并發(fā)腹腔其他臟器的損傷和腹腔積血,并且能估計損傷程度。這對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非常重要,CT平掃對脾破裂的診斷有肯定價值,極少數(shù)患者出血較少或較隱蔽,加做增強可使病變顯示清楚。臨床資料顯示,CT診斷脾損傷的敏感性和準確性達95%[1]。脾臟血腫的密度隨時間而變化,新鮮血腫的密度與脾臟相等或稍高于脾,隨時間的推移,由于呼吸運動和腸蠕動、血塊溶解、血紅蛋白減少和水容量增加,血腫密度逐漸降低,陳舊性血腫則變?yōu)榈兔芏葏^(qū),平掃可識別。
脾破裂的CT表現(xiàn)有:脾包膜下血腫,本組20例,表現(xiàn)沿脾一側邊緣向外有一新月形低密度影,相鄰的脾實質受壓,新鮮血液的CT值略高于或相近于脾密度,隨時間的推移密度逐漸下降低于脾的CT值。陳舊性包膜下血腫表現(xiàn)為脾外半月形低密度影,平掃即能發(fā)現(xiàn)。20例包膜下血腫中有2例平掃等密度影,僅顯示脾外形大,增強后確診為包膜下血腫。因為增強掃描注入對比劑,正常脾實質明顯強化而血腫不強化,表現(xiàn)為新月形低密度影。脾內血腫根據(jù)受傷程度的不同呈類圓形或斑片狀高低密度影。增強掃描由于血腫不強化,表現(xiàn)為低密度影,本組6例患者,有4例3 h內急診檢查均表現(xiàn)高密度影,有2例表現(xiàn)為等密度影,做了增強掃描。脾撕裂傷在脾實質內看見低密度帶,有時光滑銳利的外緣變得模糊不清,可伴有脾周積血和結腸旁溝與肝腎間隙內積血,本組4例征象典型,為腦外傷入院,20 d后發(fā)現(xiàn)脾撕裂傷,平掃發(fā)現(xiàn)伴有脾周積血和撕裂,又稱為粉碎性脾,表現(xiàn)為多發(fā)不規(guī)則的低密度影,本組有1例合并脾周血腫與腹腔大量積血。另外肝周新月形低密度影是脾破裂引起腹腔積血的主要CT征象[2],以膈下肝周圍多見,這與患者仰臥位、右側臥位、腰椎前凸、呼吸運動與肝膈間的引力作用有關。肝周積液應與肝包膜下血腫區(qū)別,后者常伴有血腫邊緣不光整和肝內密度不均。本組病例大多有腹腔積血。
[1]李國珍.臨床CT診斷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475-476.
[2]王榮華,張勇剛,陳軍,等.外傷性脾破裂CT診斷.臨床放射學雜志,2003,22(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