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
正確把握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
肖玲
近年來,語文課堂教學由傳統的知識性教學轉向現代的發(fā)展性教學,這出課改的重頭戲始終上演得成功而令人振奮。但成功并不意味著盡善盡美,應該看到由于城鄉(xiāng)的差別、學校之間的差別、教師個體的差異性等因素,新課程理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某些偏失,會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那么要將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往縱深推進,該怎樣正確把握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理念呢?
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根本上應立足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若偏離這個目標,“學生的發(fā)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話。不論語文學習涉及哪個領域,哪門學科,采用何種形式和手段,其落腳點都應落在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上。語文學習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增加積累,學會運用。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新課程提倡把各種形式的活動引入課堂教學,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目的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實踐來學活語文、學好語文。
但在一些課堂里,語文活動變得形式化,花樣繁多,過于泛濫。常有教師花費大量精力來設計各式各樣的活動,課堂上師生之間熱熱鬧鬧,但是課文被擱置一邊,文本得不到有效闡發(fā)、挖掘和共鳴,出現舍本逐末的現象。這就不免引來一個問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過于重視活動形式而忽視文本閱讀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他們把很多的精力放在課文以外的問題研究上,卻不能靜下心來讀課文。這也影響學生閱讀的習慣,他們變得心浮氣躁。
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避免陷入“淺嘗語文——生硬浮泛地延伸拓展”這樣貌似熱鬧,實則缺乏實效的套路之中。不能機械片面地理解語文學習的延伸拓展,更不能將其當成語文課堂改革中的一個招牌,純粹為了延伸拓展而延伸拓展。延伸拓展應與教學內容形成有機整合,自然地融合在教學活動之中。延伸拓展的本質是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讀寫,若不顧實際情況,硬要在時間非常有限的課堂上來個延伸拓展,其結果勢必背離延伸拓展的本質,而且影響學生對課文的必要的品味與感悟。
課程改革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同時,也強調教師必須發(fā)揮好組織者與引導者的作用。但在一些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卻流于形式,鬧哄哄的課堂隨著全班學生散亂的思路,“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學生的認識一直處于平面滑動的狀況,得不到必要的引導與提升。有的教師安排學生討論,所提供的時間卻嚴重不足,學生還沒來得及好好思考,教師就已經要求學生發(fā)言,搞得學生一頭霧水,不知從何說起。
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切記渙散成沙。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該讓學生有一種內在的緊張感,讓課堂有一定的密度,保證課堂的教學質量。合作學習確實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但不分時機、不顧效果的合作則不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讓學生合作討論的問題,本身應該具有討論價值和必要。對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在學生還沒有討論起來或沒有討論充分之時,不能隨意終止討論。也就是說,合作的時候應該是真正在交鋒、在生成、在互動。
真正的探究,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供的探究性問題要有價值、有挑戰(zhàn)性,要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使探究更有深度。學生方面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注意歸類、篩選、梳理,探究過程中要及時點撥引導、歸攏總結、概括升華,有意識地為學生搭設臺階,促使其提升到新的認識層面。
評價作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既要充分發(fā)揮其激勵作用,也必須發(fā)揮其診斷與引導功能。但是這種重要的診斷與引導功能在一些課堂教學中卻被虛化,缺失必要的分析與評判。這樣的評價其實是在不負責任地搪塞學生,對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是極其不利的。
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持續(xù)發(fā)展,應該始終成為評價的主要目的。應全面認識和發(fā)揮評價的多重功能,不能片面地強調評價的激勵和發(fā)展功能,尤其要注意防止學習評價的診斷與引導功能的缺失。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有分析、有評判,對學生正確或接近正確的回答,引導其找出論據,提升其價值,完善其表達;而對那些不夠正確或者完全錯誤的回答,要及時地、實事求是地指出問題所在和解決辦法。
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平等對話中的首席”的作用。課改讓學生“動”起來,課堂上活動多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這就意味著教師要在收集處理這些信息的基礎上,做更高水平的“動”,在積極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主動性的同時,或坦誠地說說自己的閱讀心得,或作一些必要的解疑,或提供一點相關的背景資料,幫助學生提升認知水平。通過教師這一層面的“動”,形成新的、連續(xù)性的興奮點和教學步驟,使教學過程真正呈現出動態(tài)生成的創(chuàng)生性質。這樣的互動,才可能是高質量、高效率的互動。
(作者單位:湖北省鄖縣新區(qū)小學)
10.3969 /j.issn.1671-489X.2010.0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