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華
婦女口腔干燥癥中醫(yī)稱“干燥綜合征”,是較為常見的疾病。口腔干燥癥臨床表癥為:口腔干燥、味覺減退、鼻腔干燥結(jié)痂、嗅覺不靈、聲音嘶啞,也可波及眼、皮膚、波及眼可見干燥性眼角炎、眼內(nèi)異物感、燒灼感、眼癢、眼干[1,2]。波及皮膚及陰道有干燥、燒灼感、紫癜、紅斑、皮下小結(jié)等。近年來,我們運用了中藥治療婦女口腔干燥癥收到一定的療效,現(xiàn)將婦女口腔干燥癥中藥治療152例介紹如下。
本組:152例,最大患者為70歲,最小患者為18歲,18~28歲為28例,28~38歲為28例,38~45歲為30例,45~50歲為32例,50~70歲為34例。病程1~2月都為120例,6月~12月都為20例,12個月以上為12例。
1.1 病案舉例
1.1.1 李某:68歲,女,身體健康,1998年來我院口腔科就診?;颊咦栽V口咽干燥、味覺減退、鼻腔干結(jié)痂,嗅覺不靈,聲音嘶啞,曾用抗生素及維生素類藥物,病程已達半年之久未見好轉(zhuǎn)。筆者采用中醫(yī)療法,給以中藥治療,以滋陰清熱為主。服用4副中藥,病癥得到緩解,口腔癥狀減輕,服用8副中藥后病痛消失,病情痊愈。
1.1.2 劉某:18歲,女,2001年來我院口腔科就診,口腔干燥,味覺減退,眼癢眼干,聲音嘶啞等,經(jīng)市其他醫(yī)院治療未見好轉(zhuǎn)。筆者采用了中藥治療,以滋陰清熱為主,服用4副中藥癥狀逐漸減輕,口干癥狀緩解,服用8副中藥后癥狀消失病情痊愈。
1.2 治療方法 婦女口腔干燥癥可分為三型:
1.2.1 肝腎陰虛型 兩目干澀,口燥咽干,五心煩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唇紅面干,齒燥脆,色枯,皮膚干燥,無汗,陰道干澀,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質(zhì)紅,脈弦細數(shù)[3]。
1.2.2 氣陰兩虛型 兩目干澀,口干舌燥,口渴欲飲,飲后反干,聲音嘶啞,乏力自汗,氣少懶言語,五心煩熱,大便秘結(jié),舌紅而瘦干,脈細數(shù)[4,5]。
1.2.3 陰虛血瘀型 兩目干澀,口燥咽干,口渴不欲飲,關(guān)節(jié)腫脹,疼痛,面色晦暗,皮膚紫癜或紅斑,唇紅而紫暗,舌色暗,脈徐而澀[6,7]。
1.2.4 筆者采用中藥以陰虛內(nèi)熱血虧為例,將中藥方劑介紹如下: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烏梅、石膏、丹皮、茯苓、石斛、麥冬、沙參、金銀花根據(jù)療效分型加減,水煎服,1個月為1個療程。
臨床痊愈,癥狀全部消失,理化檢查結(jié)果正常;顯效:主要癥狀部分消失,理化檢查結(jié)果接近正常;效果不明顯:主要癥狀及理化檢查有所改變;結(jié)果:痊愈者為137例達90.14%,顯效者為12例達7.89%,效果不明顯者為3例達1.97%。
婦女口腔干燥癥,主要為陰虛內(nèi)熱,津虧干燥,所以運用了滋陰清熱法治療本病,生地為清熱涼血,滋陰補陽,用于熱病,口渴、煩熱、斑疹、咽喉疼痛等。山藥為補脾止瀉,養(yǎng)肺益陰消渴。石斛、烏梅養(yǎng)腎生津清熱,生津止渴,用于熱病,煩熱、口渴、咽喉疼痛。澤瀉、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和中,有利于利尿作用,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石膏為清熱瀉火藥,對高熱、口渴、煩躁、牙痛、口舌生瘡、創(chuàng)傷、潰瘍等有一定效果。丹皮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功能,用于陰虛發(fā)熱,有解熱清炎作用,對霉菌、真菌有抑制作用。以上各類藥物,根據(jù)臨床分型可適當加減,因此得到一定效果,促進婦女口腔干燥癥治愈。
[1]石晶,季旭東,陳謙明.應用沙利度胺治療口腔黏膜進展.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4,39(6):252.
[2]江潞,陳謙明.天皰瘡的非激素治療.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2004,9(39):437.
[3]金麗萍.吉林地區(qū)托幼機構(gòu)保育員婦女病普查分析與對策.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2):3123.
[4]董玉杰.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臨床綜合治療.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1998,4:158.
[5]周紅梅.口腔臨床藥物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3:197.
[6]陳曦,張成義,黃紅蘭.皰疹病毒6型感染與兒童風濕熱關(guān)系的研究.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3):3297.
[7]吳小萍.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療過敏性紫癜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婦幼保健,2006,12(21):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