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林
活動單導學:實現(xiàn)語文課堂高效教學的普適之路
丁國林
新課程理念的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在自主能動的閱讀體悟和實踐中促進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的困難,江蘇省如皋市教育局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摸索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模式——“活動單導學”,本文對這種教學模式進行了詳細的論述。
“活動單導學” 教學模式 教學效率 普適性
在學生自主能動的閱讀體悟和語言實踐中促進其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這是新課程理念的核心目標之一,也是長期以來語文教師的共同追求。就理論研究而言,近年來這方面的成果不可謂不多。但是具體到基層學校的課堂教學,尤其是廣大農(nóng)村學校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及其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解決。
語文教學的高效之路在哪里?如何讓所有的學生都積極能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和語言實踐活動中來?這是我們一直都在積極探索和思考的問題。近年來,我們立足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大膽吸取各地語文教學改革和研究的最新成果,融百家之長和本地實際,通過分析整合、實驗建構和推廣輻射,逐步摸索出一種新穎獨特、行之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活動單導學”模式,經(jīng)過全市數(shù)十所初中數(shù)百個班級同步實踐、區(qū)域推進,效果非常顯著。現(xiàn)摘其要點概述如下,以求方家斫正。
所謂“活動單導學”模式,是指以教師精心設計的課堂學習活動單為媒介,引導和組織學生圍繞課堂學習目標開展語文學習與語言實踐活動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以學生更加自主能動地全員全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為基本訴求,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更加突出學生主體、更加重視生生互動、更加面向學生語文實踐的現(xiàn)代教學思想與觀念。
在“活動單導學”模式課堂實踐中,活動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常態(tài)方式。個性化的閱讀、感悟、批注、摘錄、識記及其遷移實踐、書面練習、自我過關、鞏固嘗試,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的互助互動、交流碰撞、分析探究、演讀體驗、合作展示等,是學生參與語文學習的主要途徑?!盎顒訂螌W”模式支配下的語文課堂,教師通過課前精心設計的“活動單”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學習與實踐活動,將學生的活動作為課堂推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和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喚醒其生命潛能,通過思維的對話和智慧的碰撞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優(yōu)質高效。
“活動單導學”的活動單,是呈現(xiàn)課堂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語文活動方案與過程等教學元素的主要平臺,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語文學習的主要手段?!盎顒訂巍币话惆ㄕn題名稱、學習目標、教學內(nèi)容、預習提示、活動方案等相關內(nèi)容。根據(jù)語文教學的固有特征和現(xiàn)階段學生的具體實際,在“活動單導學”模式的實施初期,其教學內(nèi)容和學習活動設計必須盡量具體和詳細,并通過紙質文本或課件投影等方式予以呈現(xiàn),以幫助學生盡快入門。當學生逐步適應了此種課堂并完全進入一種自主能動狀態(tài)之后,學生的學習活動方案可以逐步簡化以給學生更大的自主空間,有的甚至通過教師的口頭提示即可實現(xiàn)。至于課堂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和活動方案,亦需根據(jù)實際教學的需要或在上課伊始一次性公示,或隨教學進程的推進逐步呈現(xiàn)。
基于“活動單導學”意義下的“導學”作用,一般通過二個路徑達成,一是以“活動單”為路標引領學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語文學習,二是在學生借助“活動單”開展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通過適時精當?shù)那榫硠?chuàng)設、點撥引領、評價提升等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和語文實踐,主要包括導趣、導學、導思、導行等。以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的有機統(tǒng)一,使語文課堂在凸顯學科特征的同時,始終飄溢著一種智慧的靈動和精神成長的勃勃生機。
1.“活動單導學”真正把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生成提升的空間還給了學生,實現(xiàn)了完整意義的學生主體地位。新課程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的主體地位,要求教師把課堂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把閱讀感悟、思考探究的權利還給學生。盡管新課改強調教師不能講得過多,但由于缺乏具有普適性的方法和實施路徑,教師們?nèi)匀皇菬o所適從。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喪失反過來又挫傷了語文教師的積極性?!盎顒訂螌W”模式直接聚焦教師的講與學生的學這一矛盾焦點,規(guī)定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都在活動單的具體指引下,通過學生自主、合作的方式進行,除了必要的情境創(chuàng)設、點撥提升和穿插過渡外,教師將第一讀書權利、第一思考時間、第一表達機會和第一體驗和展示過程完全還給學生,這就從制度上保障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2.“活動單導學”有效彌補了班級授課制的先天不足,多維互動的學習方式使單位時間內(nèi)參與學習的學生人數(shù)成倍增加,為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現(xiàn)實的保障?;凇盎顒訂螌W”模式的語文課堂,除了不可或缺的個性化研讀、思考等活動外,學生的交流討論、智慧碰撞和成果展示等都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作進行,或組內(nèi)互動,或以小組為單位面向全班進行展示,每個人都有講話發(fā)言的機會,每個人都積極參加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尤其是根據(jù)活動單進行組內(nèi)合作學習的時候,各組之間的競爭氛圍極濃,學生無不表現(xiàn)出強烈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
“活動單導學”模式,根據(jù)“組內(nèi)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班級劃分為6~8個學習小組,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個頗具凝聚力的學習共同體。語文學習過程中,根據(jù)學習目標的具體要求,按照“活動單”的預設方案,整散隨意,分合有序,機動靈活,優(yōu)質高效。這種全新的多維互動方式,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其學習效率的提高自然便有了現(xiàn)實的基礎。
3.“活動單導學”凸顯人文特質,讓學生收獲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是生命成長的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決定著人的生存質量、生命價值和社會文化品位。然而現(xiàn)實中,學生最不感興趣的是語文,教師最不愿意從教的是語文,最受社會關注和詬病的還是語文。這里除了歷史的因素以外,與多年來語文課堂結構和模式鮮有變革,語文教學的觀念始終不能越過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羈絆有著直接的關系?!盎顒訂螌W”直接對接學生的精神成長和語文學科的人文特質,在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化教為學、化生為師、化靜為動,有效激活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內(nèi)驅動力。由于“活動單導學”致力于人的終身發(fā)展和精神成長,引領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特別關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生命情態(tài),因此學生便獲得了足夠的自主空間和成長空間。帶著問題研讀課文,帶著興趣合作討論,帶著追求遷移實踐,帶著生命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悅展示語文學習的成果。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獲得的何止是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更是生命成長的主體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4.“活動單導學”獨特的個性化特質,有著極強的區(qū)域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掀起了一輪又一輪聲勢浩大的改革熱潮,涌現(xiàn)出一大批語文課堂改革專家和先進典型,這些專家和名師不遺余力地播種新課程理念,理論宣傳、案例介紹甚至巡回進行課堂示范,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也精心培植了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名師名課。但是熱鬧過后,各地的語文課堂仍然是濤聲依舊。究其原因,乃在于這些專家和先進學校的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對實施者自身的素養(yǎng)(包括理論功底、個人魅力、性格特征等)具有較高的要求,因而具有不可復制性。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符合人們的認識規(guī)律,指明了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但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法的慣性作用和缺少科學務實的路徑指引,課堂教學改革的效果非常有限。在認真研究吸收了中國古代私塾教育的思想精華和各地課堂改革先進理論以及相鄰學科的成功經(jīng)驗之后,“活動單導學”模式終于應運而生。從2006年到現(xiàn)在不到四年時間,“活動單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在本地區(qū)經(jīng)歷了理論建模、實踐驗證、遷移輻射和區(qū)域推進等不同階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引起了省內(nèi)外課改專家、語文教學同仁和各級媒體的廣泛關注?!盎顒訂螌W”之所以能夠大面積推廣并獲得成功,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從語文課堂教與學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入手,為教師日常的課堂教學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操作思路。不同層次、不同辦學水平的學校和教師都可以運用,具有很強的普適意義。而且,“活動單導學”模式所提出的只是一個大體的框架,而不是機械、僵化的標準流程,在追求課堂學習高效特質的前提下,不同的課堂學習目標、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師、不同的課型都可以對教學程序和環(huán)節(jié)進行必要的取舍增減,事實上在本地學校的推廣過程中,廣大教師結合自身條件和具體的校情、學情,也逐步形成了頗具個性特征的語文課堂高效教學“活動單導學”模式,使其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
江蘇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