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賓
小學語文悲劇作品教學中的人文性滲透探析
◆陳 賓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科學園小學)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論思想之一,是教育改革的內(nèi)容之一。《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特點之一。它指出,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應該重視語文對學生思想的熏陶、感染。結(jié)合多年的工作實踐,就小學語文悲劇作品教學中的人文性滲透,談幾點體會及思考。
小學語文 悲劇作品 人文滲透 作品解讀教學對策
全日制小學語文教育新課程標準 (實驗稿)與以往語文教學大綱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對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和地位進行了明確的闡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人文性,那么,究竟何為人文性呢?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包含了美、愛、自由、智慧、情感、態(tài)度、興趣、個性、尊嚴、教養(yǎng)、生存狀態(tài)、道德情操、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審美觀、文化品味等。它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標是讓學生學做進步的現(xiàn)代人。正如語文教學專家于漪說的:“學語文就是學做人?!?/p>
那么,人文性從實際角度上來說,應從教材中體現(xiàn)出來,被編入教材的課文都具有典范性。當然,也是極具人文性的。這其中,有寫為西部建設作出貢獻的人,讓同學也立志成為為祖國建設作出貢獻的課文;贊頌了平凡人的高尚品質(zhì),為學生樹立了做人的榜樣的課文;也有描寫其他國家的河山壯美,文化燦爛,使學生受到愛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課文。可是,你是否注意到一些具有悲劇美的課文,比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小珊迪》《去年的樹》等。那么,在教學中,老師怎樣把小學悲劇性作品在實際中與人文性相結(jié)合呢?
悲劇類文本一般都與學生的實際相差教遠,這對于學生走進文本,體味悲情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教師不能局限于文本所呈,而應為學生營造一個悲美的情境,借助于教師自身的語言感染或多媒體輔助的渲染,讓學生置身于該悲劇情境中進行深入感悟,以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
如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時,要教會學生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從整體上把握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在大年夜凍死的悲慘現(xiàn)實,深刻揭露黑暗社會的悲劇本質(zhì),而不要被童話中的虛構(gòu)(如飛天、圣誕節(jié)等幻覺)所掩蓋,將悲劇性文章講成了喜劇性文章。對本文的教學梯度是:悲—→恨。即悲小女孩之慘死,恨罪惡社會之殘酷。在學生有了理解與情感的積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小女孩凍死了也是“幸?!钡?她真的走向自己的幸福了嗎?也可配著音樂,播放與課文相關(guān)的幻燈片,讓學生靜靜的聆聽,細細地品味,注意看小女孩的表情。幻燈片播放結(jié)束后,教師可提出“如果小女孩沒有被凍死,她活了下來,接下來她的命運會是什么樣的?”
此時,學生的心靈已有所撞擊,并對小女孩的悲慘命運產(chǎn)生了深切的同情心。于是,教師接著可創(chuàng)設情景并問:此刻你想對誰說些什么?學生可以對小女孩說,可以對安徒生說。在學生多角度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感受的同時,對悲劇就有了較深的體驗。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的語言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完美配合,為學生走進文本提供了一個時機,一個情境。因此,不會造成學生站在文本面前徘徊不前的現(xiàn)象。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接觸到了問題的實質(zhì),理解了句子中蘊含的深厚情感,讓學生入情入境,激發(fā)學生情感,喚起了學生深刻的情感體驗。
語文學習要求學生形成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币虼?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應以教師的理解分析替代了學生的自主感悟,而應讓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中,進行自主的悲劇感悟,這樣,學生的悲劇體驗也便更加積極,更加深刻。朗讀有個作用,就是能滲透人文思想教育,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的能力。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是學生直接接觸文本的過程,學生能獲得最佳的審美感受,從而感受悲劇性作品的人文性。
如《小珊迪》是一篇情感濃郁的課文。學習第一段,要抓住小珊迪的外貌描寫——“瘦瘦的小臉凍得發(fā)青,赤著的腳凍得通紅,身上只穿著一件又薄又破的單衣。”抓住他再三請求“我”買火柴時說的話,并邊讀邊思考:這些外貌和語言描寫說明了什么?從而懂得,小珊迪是個窮孩子,他饑寒交迫,這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的。
學習第二段要抓住兩個重點:一是小利比的敘述:“一輛馬車把他撞倒了,從他身上軋了過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丟了,還有七個便士也不知哪兒去了。”小珊迪的自述:“我換好零錢往回跑的時候,被馬車撞了。我的兩條腿都斷了,就要死的?!睆闹邢胂裥∩旱鲜軅笕栽谌掏雌D難地尋找便士的情景,進而理解小珊迪忠誠的品質(zhì)。二是小珊迪臨死前說的話:“可憐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辦呢?誰來照顧你呢?”想像小珊迪即將離去時念念不忘小利比的感人情景,從而理解小珊迪善良的品質(zhì)。
為了讓學生逼真地“看”到人類生存的真實狀態(tài),教師可以適度擴大學生的閱讀生活,引領他們對課外閱讀的文本進行選擇,介紹一些悲劇性文本或片斷。如《三毛流浪記》《霧都孤兒》《巖石上的小蝌蚪》等作品,可指導學生選讀其中的經(jīng)典片斷。
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真正打動他們心靈的,也許不是藝術(shù)大師的靈性和才情,而是他們經(jīng)歷的苦難與不幸。名人的成長也是經(jīng)歷了一步步的坎坷才成就的,讓學生從名人的成長過程中得到直面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讓學生即時地閱讀當下有關(guān)戰(zhàn)爭、恐怖事件、動蕩、暴亂、海嘯、臺風、疫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的新聞報道與報告文學。這些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生活、分析矛盾、剖析人生的重要手段。通過這些,可以讓學生更真實、更清楚地了解到社會以及人生,只有真實地了解了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才能更好地生存在這個環(huán)境中。讓學生從小感受到人類共有的苦難、共生的情感、共同的命運,體味到人類具有的高貴、堅韌和悲憫,讓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受到思想的洗滌,情感的熏陶,美的享受,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
總之,“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睆娬{(diào)要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地、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于是,多元理解被老師們紛紛引入閱讀教學實踐中。把注意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與“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統(tǒng)一起來。
[1]郭紅英.淺談小學語文人文性的教學方法 [J].科教創(chuàng)新,2009, (4).
[2]崔巒.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J].小學語文教學,2008,(9).
[3]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王菘舟.教學思想與經(jīng)典課堂[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