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環(huán)
(濟寧醫(yī)學院外語教學部,山東濟寧 272000)
認知圖式在外語文本閱讀中的作用研究
宋秋環(huán)
(濟寧醫(yī)學院外語教學部,山東濟寧 272000)
讀者的閱讀與外語文本的創(chuàng)作有著密切的關系。讀者在進行閱讀時必須由文本激活大腦中的既有圖式,經過一個由文本到作者的主觀世界再到讀者和作者共同面臨的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讀者的圖式的激活和調節(jié)過程完成一個從讀者到文本到作者完整的交際過程。
外語文本;圖式;閱讀①
認知心理學家Bartlett在他的Remem2 bering(1932)中把“圖式”描述成“一種積極的發(fā)展模式”(an active developing pat2 tern),并提出了研究閱讀心理的圖式概念。圖式可用于語言理解中,讀者借助記憶中激活的知識結構來填補文中未表述出的細節(jié)內容,從而達到閱讀理解的目的。作者作為文本創(chuàng)作的主體,預設讀者能夠和自己一樣對文本擁有同樣的背景知識,能夠按照自己的設想去理解作品;而讀者在文本面前是一個能動的主體,在理解文本時難免會受固有圖式的影響,當讀者的圖式和作者的文本發(fā)生矛盾時,顯然讀者應該改變自己固有的圖式,把文本看作和作者一樣的活動的主體去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外語文本。
20世紀70年代后期,有關圖式理論的研究在國外非常盛行,圖式理論的觀點被廣泛用于語言理解能力的研究中。W id2 dowson(1983)認為,圖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儲于頭腦中的知識結構。Cook(1989,1994),圖式是頭腦中的“先存知識”the pre-existentknowledge或背景知識。Carrell&Eisterhold(1983)把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定義為“有關背景知識在語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學說”。圖式可分為形式圖式(for mal schema)和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形式圖式是讀者有關文本各種修辭結構的背景知識;內容圖式是指讀者有關文本內容的背景知識。熊學亮(2001)從認知語境的角度認為人們的背景知識分為知識草案(knowledge script)和心理圖式(psychological schema),閱讀理解是一種宏觀信息處理過程。
圖式理論將閱讀過程解釋為讀者所具備的背景知識與閱讀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閱讀理解是讀者給合適的圖式填充新信息而使圖式具體化明朗化的過程。在大腦長期記憶中,過去的經驗和知識已在大腦中形成各種圖式,當有足夠的信息刺激大腦時,相應的圖式被激活,理解隨即完成(趙艷芳2004)。閱讀時除了對語言的基本解碼技能外,讀者必須把自己所知道的有關文本主題的內容,即先存知識(或背景)知識,運用于閱讀理解過程中。這些知識和文本中的信息相互作用,促使讀者理解文本內容(崔雅萍,2002)。
按照他們的觀點,圖式可分為形式圖式和內容圖式。形式圖式是讀者有關文本的語言知識和各種修辭結構的背景知識;內容圖式是指讀者有關文本內容的背景知識。外語語言知識是讀者閱讀的基礎和前提;讀者如果不懂得文本的基本語言形式和語篇意義,理解就無從談起。在具備充分的語言知識的前提下,讀者擁有的異族文化圖式越豐富,百科知識越全面,越有利于他在閱讀外語文本時溶入作者的角色中,深刻地理解及發(fā)現文本中隱含的信息,同時也有助于避免錯誤的理解。
文本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可分為構思和表達,構思階段是作者從客觀世界到主觀世界思維形成的階段,包括選材、提煉、加工、構思,等等。首先是作者所面臨的客觀世界,包括現實事物,再就是一定社會的文化觀念,即作為觀念形態(tài)潛藏于人的意識之中的傳統(tǒng)規(guī)范,其三是作者借以思維的符號系統(tǒng),主要是語言符號系統(tǒng),主要包括詞匯、語法和修辭三者。作者正是根據社會需要和創(chuàng)作意圖,借助一定的文化觀念對現實事物進行透視、提煉、壓縮,并通過語言符號系統(tǒng)把這些材料納入自己的主觀世界的。
作者的主觀世界是一個異常復雜而豐富的精神世界,首先是作者通過個人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對客觀事物及其相互關系所造成的概括印象或心理結構,即圖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作者的現象圖式的是作者本人的人格和心理結構,在作者的主觀世界中具有重要意義。從主觀世界中的構思完成,即開始進行語言表達,到作品世界的完全定型,即文本的產生,包括寫作、修改、潤色、成稿,作者把主觀世界中已經具有的若干語義范型根據特定的文類要求納入一定的表達程式,例如敘事、述理、造型等,然后通過語言媒介組織成文本世界中的事理和意象,比如所述事實、科學理論、文學形象等等,使其獲得語言表現,構成文本的表層結構,隨之文本世界逐漸“凝固”為語言表現,創(chuàng)作過程以文本的最終產生而告成。
整個閱讀過程包括讀者對文本具體語言知識和修辭的解讀,也包括讀者大腦中的有關文本內容的各種相關背景知識的激活。語言文字的字面理解和識別激活讀者頭腦中儲存的先驗背景知識,接著是讀者根據先驗知識重構文本的意義,對信息加工整合,形成對文本的理解,達到與作者的交流。
閱讀理解過程基本上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逆向而行的,是從文本開始,通過對文本中的語言感知,事理意象的描寫,進入到作者的主觀世界。讀者應從文本語言表現去追蹤作者的寫作計劃,如屬于描寫、議論或是抒情,是定義分類、陳述判斷,還是比較對照、因果說明等。其次還要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包括文本的主題思想、整體結構、意境風格等。
讀者對文本的理解常常是受讀者自身的心理圖式所影響。面對一篇語言材料,讀者必須首先擁有足夠的寫成該材料的語言的圖式,即掌握該種語言以便能進行閱讀。讀者的語言圖式會影響他閱讀的速度與理解,他碰到的生僻詞越多,理解就越困難。當他閱讀外語文本時,他不但要自己進入原語讀者的角色,還要有意識地識破這來自異族文化的語言材料中的一切內涵,不論是形式方面的還是內容方面的,他都要挖掘出來,這要求他有豐富的形式圖式與內容圖式。
從作品本身進入到作者的主觀世界,還是進入到讀者的主觀世界,會帶來不同的閱讀效果。前者忠實于作者的所感所思所見,后者受讀者現有圖式的影響,過于強調讀者的主觀感受,有時會偏離或歪曲作者的寫作意圖。閱讀一篇外語文本,讀者應該和文本一起進入到作者的世界中去。讀者應順著作者的寫作背景和意圖,去閱讀和理解文本,使自己通過圖式媒介,和文本的作者融為一體,才能理解文本的真諦,進入到作者所描寫的那個外域文化中的客觀世界,而不是讀者現在所面臨的世界。也就是說,讀者必須具備作者對默認讀者的預設。閱讀文本時,讀者必須具備和文本作者同樣的圖式或既有知識才能充分理解文本,獲得同原文作者一樣的感受。
外語閱讀過程是改變讀者的既有圖式,即改變讀者記憶中的已有內容和結構,使之符合外語文本理解要求的認知圖式,即作者的圖式。由于作為讀者與異族文化的作者的世界觀、文化底蘊不同,可能造成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讀者擁有的異族文化圖式越豐富,越有利于他在閱讀原文時溶入原語作者的角色中,深刻地理解及發(fā)現外語文本中隱含的信息。所以外語閱讀不是讓文本去迎合讀者,而是讓讀者適應文本和作者,才能達到良好的理解效果。簡言之,讀者的閱讀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互為逆向再創(chuàng)作的關系,其溝通的媒介是圖式。對于一名讀者來說,擁有的圖式愈豐富愈廣泛,對文本的理解也就愈容易愈深入。
[1]Bartlett,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 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Cook,G.Discours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Cook,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Carrell,P.L.&J.C.Eisterhold"Schema Theory and ESL Reading Pedagogy"in TESOLQuarterly.17:553~573,1983.
[5]Carrell,P.L."Content and Formal Schemata in ESL Reading"in TESOL Quarterly 21(3):461-481,1987.
[6]W iddowson,H.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7]崔雅萍.圖式理論在L2閱讀理解中的運用[J].外語教學,2002,(5)
[8]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C].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9]熊學亮.認知語用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0]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李成文]
G633
A
1004-7077(2010)03-0130-03
2010-04-20
宋秋環(huán)(1971-),女,山東汶上人,濟寧醫(yī)學院外語教學部講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