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桂
截癱多由各種外傷引起的脊髓損傷后,受傷脊髓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的障礙,大小便失禁及性功能等障礙,繼之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和心理上、社交上、生活上及職業(yè)上諸多障礙,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1]。截癱患者的康復目標主要為:增加患者的獨立能力,使患者能回歸社會,進行創(chuàng)造性生活。而自我管理是增強截癱患者獨立能力、生活能力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合并癥的有效措施。
1.1 一般資料 本組脊柱骨折合并截癱患者 25例,男性 20例,女性 5例,年齡最大 67歲,最小 23歲,平均年齡39.72歲。
1.2 受傷原因 從高處墜落 6例,車禍受傷 7例,重物砸傷 12例。
1.3 受傷部位 椎體骨折中,頸椎骨折 6例,胸椎骨折10例,腰椎骨折 9例。其中,完全性截癱 4例,不完全性截癱21例。
2.1 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正確的康復訓練技術 康復治療方案應在患者參加下制定,并且在治療醫(yī)師的指導下由患者主動來完成的。在康復過程中與患者交流、討論與教育,向患者提供醫(yī)學康復知識與信息,幫助患者理解康復治療方案,使患者積極主動實施康復訓練,達到康復目標。
2.2 提高認知行為能力,對癥狀進行有效管理 截癱患者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參與者。讓患者及家屬掌握截癱康復的基本知識與方法,自我監(jiān)測癥狀并提高治療的依從性。讓患者學會怎樣解決問題,進而提高其完成某項活動的自信心。通過行為改善和情緒控制,進行自我效能訓練,從而提高自我管理行為和健康結果,最終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防止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
2.3 給予全面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應以患者及其家屬為對象,采取個別教育和集體教育相結合的方法。
①壓瘡的預防 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壓瘡發(fā)生的機制、壓瘡的好發(fā)部位及預防壓瘡的護理知識,使患者了解預防壓瘡的重要性,主動配合翻身、更換體位。指導家屬掌握翻身的要求、方法和棉墊分置減壓的方法,對無感覺部位禁用冷、熱等措施,防止凍傷和燙傷[2]。
②泌尿系感染的預防 截癱患者因脊髓損傷出現(xiàn)暫時性或長期性的排尿障礙,需要留置導尿。因插導尿管、尿液反流、引流不暢或膀胱中有殘余尿等原因,易發(fā)生泌尿系統(tǒng)感染。所以,集尿袋不要高過膀胱的位置。受傷 2周內,保持尿管持續(xù)開放,以使膀胱內不積存尿液,減少膀胱壁受損傷的機會,2周后改為間歇性開放[3]。指導患者及家屬參與制定開放導尿管的時間表,3小時 ~4小時放尿 1次,每周更換導尿管 1次,沖洗膀胱 2次,要鼓勵患者多飲水,用按壓法訓練反射性排尿。
③肺內感染的預防 患者因咳嗽無力、排痰困難、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而引起肺內感染。要鼓勵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教會家屬叩擊背部的方法和要求幫助痰液排出,以減少肺內并發(fā)癥。
④肌肉萎縮的預防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指導家屬每日對患者進行關節(jié)活動和肌肉按摩,鼓勵患者主動活動上肢和做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工作,以預防關節(jié)僵硬和肌肉萎縮。
2.4 學會解決問題的技巧 學會與掌握如何在殘疾的狀態(tài)下生活,學習有關截癱的基本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了解如何在自己現(xiàn)實的家庭和社區(qū)的條件下進行康復訓練。學會在家中自行監(jiān)測病情變化,熟悉并發(fā)癥的預防方法,學會截癱的自我管理方法。
我們采取對截癱患者自我管理進行干預,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了長期跟蹤及管理、教育、培訓,改善了臥床所帶來的并發(fā)癥,90%以上患者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除四肢癱瘓者外,22.5%能拄拐行走,20%可自坐、翻身、完成床與輪椅的轉換,45%建立了自主膀胱,大大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生活質量,也減輕了家庭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
1 黃永禧,王寧華,周謀望.康復護理學[M].第一版.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3:191.
2 賈春風,婁和秀,陳秋光.脊柱骨折合并截癱患者的護理[J].吉林醫(yī)學,2005,26(1):59.
3 陳維,蔣莉,王剛,等.脊髓損傷致尿潴留患者的護理 37例[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