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宇 張寒英 陳登高
(江西中醫(yī)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06;南昌縣岡上鎮(zhèn)人民政府 江西 南昌 330206)
1.江西紅色資源的內涵。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在江西留下了豐厚的紅色資源。江西之所以被譽為“紅土地”,不僅僅是指它的地形地貌以紅壤土為主體,更重要的是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長河中,我們黨帶領人民群眾在這塊16.6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江西紅色資源的范疇非常廣泛,既包括靜態(tài)的革命遺址、革命文物、紀念場館等,也包括動態(tài)的影視動漫戲曲等;既包括物質方面的內容,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內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四大搖籃的形成,即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共和國的搖籃——瑞金、人民軍隊的搖籃——南昌、工人運動的搖籃——安源。從本質上看,江西紅色資源主要是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誕生于井岡山和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qū)紅土地上的人民反帝反封建過程中形成的的各種偉大的革命精神及其物質載體的總和,其內涵深厚而豐富。紅色資源的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物質層面的,另一種是精神層面的,以后者為主體。
2.江西紅色資源的時代價值?!皟r值是事物的一種有用屬性”,“是事物進入人的世界產生的社會屬性”[1],承載著黨的光輝歷史和優(yōu)良傳統的江西紅色資源具有重要的政治導向價值、經濟發(fā)展價值和文化教育價值。
(1)政治導向價值。江西紅色資源見證了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偉大勝利,昭示了社會主義的必然性,是中國共產黨在早期的革命斗爭中留下的極其寶貴的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其政治導向功能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的價值。大力弘揚和發(fā)展江西紅色文化,對于提高民族成員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強力,培育民族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質,堅定政治信念具有重要的政治思想價值。“紅色資源”對于牢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信念,規(guī)范人們的政治行為,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都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二是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繼續(xù)發(fā)展的價值。紅色資源給我們的經驗是:一方面我國要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傳播和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使廣大群眾自覺維護并將之化為自覺行動;另一方面要傾聽群眾的呼聲,對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及時進行反饋,使之成為領導決策的重要參考和依據。江西紅色資源為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發(fā)展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促進政治穩(wěn)定,增強民族凝聚力提供了精神動力。三是社會精神再生產的價值。馬克思指出:“思想的歷史除了證明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還證明了什么呢?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2]任何一個政黨要想獲得對政權和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以維護其政治的穩(wěn)定,都必須具有充分的執(zhí)政合法性資源。這種合法性資源通俗地講就是人民群眾對該政權的認同與支持。我黨作為執(zhí)政黨,為了達到年輕一代對其執(zhí)政地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心理認同,維護政治穩(wěn)定,必須通過弘揚主流文化來培養(yǎng)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這樣就要求通過紅色文化教育,加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價值觀的建設,引導公眾輿論方向,加強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青少年的愛國情感和高尚品質,使他們樹立崇高理想、堅定革命理想和共產主義信念。
(2)經濟發(fā)展價值。江西作為革命老區(qū),有著十分豐富的紅色資源。截至目前,我省共有9個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45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68個市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258處革命舊址、舊居和戰(zhàn)斗遺址。江西的紅色資源地域分布廣闊,業(yè)已成為新的投資開發(fā)熱點,其品牌資源和革命人文資源優(yōu)勢日益顯現出巨大的開放型經濟價值,為豐富的革命歷史資源迅速轉換成經濟開發(fā)資源搭建了廣闊的平臺。隨著以 “紅色旅游”為龍頭的紅色產品相繼實現規(guī)?;洜I和系統化管理, “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已為江西各地尤其是革命老區(qū)社會經濟文化的全面發(fā)展增添新的動力。革命老區(qū)保留下來的革命遺址和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發(fā)展相應的紅色文化產業(yè)的重要資源。充分挖掘江西紅色資源,發(fā)展江西紅色旅游,是帶動江西老區(qū)人民脫貧致富的有效舉措,可以將歷史、文化和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經濟優(yōu)勢,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培育特色產業(yè),促進生態(tài)建設和環(huán)境保護,帶動商貿服務、交通電信、城鄉(xiāng)建設等相關行業(yè)的發(fā)展,擴大就業(yè),增加收入,為江西革命老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3)文化教育價值。“紅色資源”是由精神內核和物質載體構成的“紅色文化”統一體,“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相結合的產物”。[3]因而,江西紅色資源承載著特有的紅色文化,而且是一種“活”的文化資源,它所承載的紅色歷史中有著無窮的等待我們挖掘的寶貴經驗和精神財富。比如八一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就是我們在總結這段歷史時提煉出來的精華。遍布江西各地的紅色資源,較之單純的書本教育更具優(yōu)勢。參觀學習時,人們置身其中,睹物思人,能充分感受中國共產黨人光輝的奮斗歷程,因為每一處革命遺跡和每一件珍貴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輩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愛國情感和高尚品質。如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掌握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真理,形成了追求真理、堅定信念、勇于拼搏、不怕犧牲、敢為人先、開拓創(chuàng)新的八一精神;紅色割據的官兵們在 “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散”[4]中,堅信星火燎原,走上了一條勝利的道路,演繹出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其教育效果要比一般的教科書和影視劇來得更直接和明顯。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現象,“紅色文化”的價值是恒久而又富有時代性的。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良好的社會風氣和黨風、民風是和諧社會構建的肥沃土壤。江西紅色資源在當前和未來都是加強全民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教材之一,在對全民進行革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均具十分重要的價值引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操作并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客體發(fā)生聯系的一種物質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現形態(tài)”。[5]江西紅色資源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江西紅色資源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物質載體。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載體,是指通過具體的物質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江西紅色資源的物質表現形式主要有革命舊址和遺址、文物、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名人故居、革命時期的器具和其他物品、相關的文獻資料、文藝文學作品、網絡信息等等。江西紅色資源地域分布廣闊,小到一些村落,大到省會南昌都有紅色資源的留存,從贛北的九江到贛南的贛州,從贛東北的上饒、弋陽、橫峰到贛西的萍鄉(xiāng)、永新、井岡山等地都有紅色資源的分布,可以說只要是當年有革命事件發(fā)生過的地方、革命人物生活過的地方、革命英雄犧牲的地方甚至革命隊伍經過的地方都會有一些紅色資源的留存。江西各高??刹扇【徒瓌t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延伸到各種革命舊址、遺址和紀念館,或將革命時期的器具和其他物品、相關的文獻資料的復制品帶到課堂,以實物講解的形式讓大學生切身感受當年的革命氣氛,激發(fā)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珍惜。
2.江西紅色資源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載體。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載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寓于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之中,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江西紅色文化蘊涵的崇高精神實質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孕育了豐厚的內容。江西高??沙浞掷眉t色文學、紅色小品、紅色歌曲等多種形式,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思想認識方面形成影響,既包括價值觀念、思想觀點、道德規(guī)范等方面的影響,又包括文化知識、科學素養(yǎng)、專業(yè)技能等方面的影響,同時還包括對人的思維方式、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等,這些影響往往又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相連的局面,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產生積極影響,形成與社會發(fā)展要求相一致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
3.江西紅色資源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活動載體。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載體是指由高校的黨團組織、學生組織通過舉辦各種校園活動,對大學生施加思想政治影響的活動過程。江西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身處江西的高校提供了便利條件,充分開發(fā)利用江西紅色資源,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活化”,使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等。各種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不僅能夠滿足廣大青年學生的多種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夠使其在活動中受到教育,有利于他們的自我激發(fā)和全面發(fā)展,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較好地實現了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統一。
4.江西紅色資源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大眾傳播載體。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傳播載體是指通過大眾傳媒向大學生們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使其在接受廣泛信息的同時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變化,以報紙、書籍、雜志、電視、廣播特別是網絡為主要傳播方式的大眾傳播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載體形式。江西各高??赏ㄟ^創(chuàng)辦紅色宣傳欄、紅色講壇、紅色論壇、紅色書籍、戲曲及影視觀后感比賽等形式,充分利用江西豐富而深厚的紅色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對大學生認知、價值、態(tài)度和行動進行全面引導,以其特有的方式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改變大學生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使其能夠明確目標方向、增長見識、開闊眼界、轉變思想觀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一定形式的載體。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不能再固守傳統模式,而應把握時代潮流,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
1.創(chuàng)新宣傳載體。在信息網絡化、多樣化的時代,如何使黨的理論方針政策的宣傳方式適應時代的變化,是當前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一個嶄新的課題。高校大學生面對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個人主義、享受、色情、暴力等社會毒瘤的抵御能力是有限的。通過創(chuàng)新宣傳載體,在宣傳欄、閱報欄、黑板報、廣播、刊物等傳統宣傳載體的基礎上加大創(chuàng)新,建設富有江西特色的紅色宣傳載體,如在高校不定期舉行江西紅色文化展、在校報上開辟紅色專刊、在網絡上舉辦紅色講壇和論壇、在學生公寓固定的地方設置紅色信息欄,供大學生們課余交流和學習,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重要作用。
2.創(chuàng)新教育載體。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但僅靠課堂教學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各高校應按照 “活動育人、實踐成才”的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從課堂教學中延伸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實踐中,積極開展各種實踐性、情景式、體驗式的教育活動,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的教育作用,使其成為與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才密切相關的應用性、綜合性、導向性的教育載體。通過參加主題性社會實踐教育活動,開展 “三下鄉(xiāng)”、“進社區(qū)”的等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大學生到紅色革命圣地、舊址參觀學習,使大學生感受中國革命的艱辛,加強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3.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可以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化,使受教育者積極主動地接受教育,實現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有機統一,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力,提高教育實效。各高??梢猿浞掷米陨淼膮^(qū)位優(yōu)勢,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以“紅色”為主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比如在每堂思想政治課上課之前,播一首紅歌;組織大學生唱紅歌、舉行紅色節(jié)目表演比賽;開展以 “頌江西”為主題的各種形式的活動;不定期舉行紅色主題宣傳、演講活動;利用網絡進行 “紅色”創(chuàng)意活動;利用特殊紀念日開展以紅色為主題的各種紀念活動,以集體或個人名義參觀、瞻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同時把以上活動同大學生入團、入黨等活動結合起來,以此加強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4.創(chuàng)新傳播載體。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大眾傳媒以其特有的方式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改變著人們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其影響力越來越大。面對這樣的形勢,創(chuàng)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眾傳播載體十分必要,除了運用紅色書籍、報紙、廣播、雜志等傳統大眾傳媒之外,還應該充分利用電影、電視特別是互聯網等新型傳媒手段。各高校要主動搶占網絡制高點,利用學生對革命傳統喜愛和崇敬的有利條件,開設“紅色資源”網站,開發(fā)設計出既具有時代特點、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紅色網站”,構建“紅色資源”網絡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加強網上思想政治教育,用格調高雅、健康向上的“紅色文化”取代宣傳暴力色情的、腐朽沒落的有害文化,引導青年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其自覺或不自覺地將社會既定規(guī)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價值判斷標準。
5.各種載體有機融合。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形式豐富多樣,但不管是傳統的教育載體,還是現代化的教育載體,都不可能單獨地進行,各種載體要有機融合,綜合利用。要借助多種載體形式的綜合運用,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營造健康向上、生機勃勃紅色校園,使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適應當今社會形勢的發(fā)展,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實效性、感染性、持久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
[1]蘭久富·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4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3]李實.準確認識“紅色資源”的豐富內涵[J].政工學刊,2005(12):23.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
[5]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特征探析[J].理論與改革,2003(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