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靜樂縣委副書記 張波
建設『無利政府』全心全意為民謀利
■中共靜樂縣委副書記 張波
建設什么樣的政府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首要問題。多年來,理論界的爭論似乎被過多地引向政府職能范圍大小,即“全能”還是“無能”,這無形中忽視或者回避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政府的利益取向。關于政府的利益取向,毛澤東早在建國前就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振聾發(fā)聵的聲音,本屆政府更是明確承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然而,共識容易形成,實際運作中,某些不恰當的重利思想、逐利行為,已愈來愈成為政府之累、政府之患,甚或成為政治體制改革之障。因此,建設“無利政府”,應當成為現階段有中國特色的政府體系的重要特征。
所謂“無利政府”并非不謀利,而是還權于民、讓利于民、不廢公權、不謀私利。公權乃是民之公器,持有公權理當為民謀利。這樣行使的權力才有正義之力,這樣謀得的利益才是“紅色利益”,這樣做事的政府才是人民政府,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其次,“無利政府”并非不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所為者,經濟調節(jié)、公共管理、社會服務、市場監(jiān)管,凡是符合人民利益訴求、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皆要有為,而且要有大作為;所不為者,尋租權力、中飽私囊,凡是有違公利、有悖正義的堅決不為??傊盁o利政府”是不逐私利的政府,是去集團化、去個人化、去利益化、去尋租化的政府,是既搞市場經濟又高于市場經濟,是既維護市場之“利”又超脫于市場之“利”的政府,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府。
建設“無利政府”任重道遠。首先,要解放思想,確立“無利理念”。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人民重物質、重利益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正是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旗幟和動力,因此無須苛責,只要不廢棄公義、不惟利是圖。政府公務人員受人民委托管理公共事務,個人利益雖不可不顧,但要時時處處以人民利益為先,常懷為民服務之心,常行為民謀利之實,以“無利光榮、逐利可恥”為信條,日日自省自律。
其次,要加強監(jiān)督,構建“無利機制”。道德格其心,規(guī)范約其行,自律與他律相輔相成,“無利政府”才可能名至實歸。也就是說,“無利政府”不僅是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良心政府”,也是自監(jiān)控、自調節(jié)的“有機政府”,還是開放、透明的“陽光政府”?!盁o利政府”就是要讓公共權力運行于軌轍之中、陽光之下,調整政府考核指標中的利益取向,公開政府收支情況,讓政府部門清清爽爽辦公、公務人員干干凈凈做事。
再者,要改革體制,建設“無利隊伍”。公平正義乃是公共政策之首要價值,也應是政治體制改革之第一追求?!盁o利政府”不僅要為人民謀取最大利益,更要對利益進行公平分配,對人民給予平等關切。超越私利的干部隊伍,是建設“無利政府”的基石。人是有追求的,關鍵是看追求什么!干部隊伍首先應該重義輕利、重精神而輕物質。個人財產公示是“利”、“義”考驗的標桿,跨越這一標桿,應是另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