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忠 蔣麗燕 鄭巧 朱玉華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201306)
大學生弱勢群體的心理援助探析
高文忠 蔣麗燕 鄭巧 朱玉華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 201306)
“學生弱勢群體”是目前高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群體,已成為高校學生管理中的難點和重點。在黨中央倡導的建設“和諧社會”的宏觀背景下,本著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有用人才的原則,在把握其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加強對“弱勢學生群體”心理援助工作,理順他們的情緒,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使他們健康成長,對我國“和諧校園”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弱勢學生群體 和諧校園 心理援助
大學生離開自己所在地區(qū)或學校,到另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求學,地域文化和生活環(huán)境的差異使他們極易處于心理應激狀態(tài),存在的心理適應問題相對較多,反應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就比較突出。這種角色轉換之后的適應障礙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近年來,由于心理問題造成的大學生行為偏差的個案不斷增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指出:目前中國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呈增多趨勢,眾多誘因導致一些大學生成為心理弱勢群體。
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筆者認為,是指由于家庭、社會、學校和學業(yè)等方面的原因而造成學生產生自卑、自傲、獨立特行,并在精神、心理等方面有較大障礙的大學生中的少數(shù)群體。
大學里的弱勢群體學生雖然也和其他同學一起學習、生活,從表面上與一般同學看不出特別的差異,但是其內心深處卻充滿了自卑-偏激-空虛等消極思想。對于處于心理弱勢的在校的大學生,其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2]。
弱勢群體學生同其他同學一樣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特別是家境困難的同學,渴望成功的欲望比他人更為強烈,但自身的條件決定了他們除學習之外諸多方面無法與身邊的同學相比,即使他們對班級事務和活動有很多的想法,唯恐被他人知道后遭到恥笑。在他們心目中只有刻苦學習才是實現(xiàn)自己理想的唯一目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綜合能力的提高;當擔心自己的動機被他人知曉時,表現(xiàn)出的是刻意掩飾;當意識到自己很難實通過自身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時,對社會的叛逆甚而仇視更加強烈,更加不能融入同學集體中,從而產生深深的自卑情緒,并將這種情緒帶到平時的人家交往中。
弱勢群體學生有強烈的人格不受侵害感,同時希望得到被人尊重,成為他人注視的中心,實際上并沒有過多的人聽取他們的想法,更不可能幫他去努力實現(xiàn),當他們自認為很好的想法一個個破滅的時候,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對未來的信心漸失使他們越來越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因而,即使別人的一點點評價都能引起他們強烈的反抗,甚至訴諸暴力。人際關系會變得緊張,也加深了對同學的敵意,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對“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作以上幾種概括分析,并不能涵蓋這部分學生的全部心理狀況;但無論如何這應當是“弱勢群體”學生表現(xiàn)得最多、最普遍的心理狀態(tài)。雖然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一項復雜而又長期耐心的過程,但是只有陽光和溫暖才能使冰雪消融,也只有愛才能慰藉弱勢群體學生傷痕累累的心靈,作為思想政治教師要以對弱勢群體學生充分的信任為基礎,以給他們更多的關切和尊重為內容,最終以讓學生擺脫心理問題為目標來對弱勢群體學生實施心理援助。
高等學校對“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援助,既要充分體現(xiàn)人道主義的社會道德要求,也要反映中華民族關愛弱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心理援助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代教育觀念。高等學校和具體從事學生工作的人員應當更多注重“弱勢群體”學生體力、智力、情感和審美情趣等諸多方面協(xié)調和諧的發(fā)展[3]。
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援助是集耐心、細心與責任心于一體的一項工作,施助者不僅要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還要在心理援助工作進行之前、之中以及跟蹤階段都要掌握一定的原則,才能使整個心理援助取得成功。
(1)積極主動。這個原則的第一內涵是,必須要有工作上的提前量,化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牢牢掌握工作的步伐與節(jié)奏。對“弱勢群體”學生的情況,有的把握上相對容易。比如,極少數(shù)特別內向、自尊心過于強烈的學生除外,較多特困學生都會主動向學校說明情況,即便不如此也會在生活中有外部表露。第二內涵是,要注重引發(fā)“弱勢群體”學生在心理健康問題上自我調適的主動性、積極性。應引導“弱勢群體”學生實現(xiàn)心理上的健康與強壯,身處“弱勢”而“心”不弱,善于化“弱”為強,勇于把“弱勢”作為動力,進一步激勵自己,始終追求更強有力的人生目標。
(2)理解與尊重。社會生活群體中的任何個體,都會或此時或彼時、或嚴重或輕微地感受到各種不快、窘迫、尷尬,甚至挫折和失敗,都有可能隨之產生心理上的煩躁、困惑、憂郁、痛苦、憤懣等。所不同的是,更多的人能通過自我排遣、自我調節(jié)逐步恢復正常心態(tài),而處于各種弱勢生活狀態(tài)的個體則因本身處境的困乏,無法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xiàn)心理狀態(tài)的轉換,便會形成事實上的心理障礙,更何況社會閱歷尚不豐富、個人意志品質尚不夠全面、成熟的青年大學生。正是基于此,我們應當對“弱勢群體”學生因各種情況產生的心理障礙予以足夠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在生活、學習、交往、活動等方面向他們提供幫助包括心理關懷的同時,尊重他們的人格和隱私權,尊重他們在不危害他人和社會的前提下的處事方式和生活習慣。
在明確將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和終極目的的基礎上,在對“弱勢群體”具備關愛之心的前提下,同樣迫切的就是要盡快幫助他們走出生活、學習和心理困境。針對“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至少要掌握和運用以下兩種工作方式[4]。
(1)在大力宣傳對“弱勢群體”學生加強關懷的目的、意義、渠道和政策的同時,對他們具體幫助的過程、形式、對象等則不必作大張旗鼓式的宣傳,不應當要學生表現(xiàn)出感恩戴德。這樣做的目的,首先是體現(xiàn)尊重學生人格和隱私,維護學生自尊。其次可以讓學生從中得出結論:困難的人得到關懷是很自然的事,在有能力與條件的時候關懷別人同樣是很自然的事。這樣做可以避免學生在接受幫助時產生心理不安和精神負擔,也利于激發(fā)他們回報社會的愿望,促使他們走上社會后具有同樣寬泛、持久的愛心。
(2)要通過各種集體活動,讓“弱勢群體”學生打開心扉,與更多的同學實現(xiàn)在活動中的合作、交流、默契、互融,同時促進封閉心理的開放,糾正和消除自卑、孤獨、空虛感。根據“群體動力”原理,“群體的結構、特征產生并形成其內聚力;群體內聚力的作用轉化形成為群體動力;群體的內聚力與群體的外部動力有相互轉化、互相促進等作用,加強群體成員的歸屬感或認同感”。因此,在組織學生活動時,可適當安排參加人數(shù)較多的活動,以便盡可能把“弱勢群體”學生包含其中,以直接形成對“弱勢群體”學生心理障礙和性格負面的沖擊和化解。讓其感受在與同學完成共同任務時個人作用的被認同與贊賞,從而增強生活激情、學習熱情和與同學平等交往的信心。
總之,如何針對高校“弱勢群體”學生的實際心理狀態(tài),給予及時而真誠的心理援助,不僅關系到這部分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也關系到高校學生工作能否體現(xiàn)開拓與創(chuàng)新,再上更高層次。事實上,隨著有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我國高等學校在對“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狀況研究和關懷方面也都做了大量有效和有益的工作。我們有理由相信,高等學校“弱勢群體”學生的心理狀況研究和心理援助工作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效。
[1]陳成文.社會弱者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
[2]王思斌.社會轉型中的弱勢群體[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
[3]余凡.轉型期的弱勢群體問題與我們的政策選擇[J].探索,2002,(4).
高文忠(1978—),男,山東濟寧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現(xiàn)任上海海事大學思政輔導員,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