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良(山東菏澤學院西校區(qū)初等教育系,山東 菏澤 274000)
柳宗元是中唐別具一格的詩人。他的山水詩有贊者,也有責者。贊者曰:柳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東坡題跋》卷二),“柳子厚詩字字如珠玉”(張戒《歲寒堂詩話》)。責者曰:柳詩讀來“似入武庫,但覺森嚴”(《西溪詩話》),處處“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出現(xiàn)這種褒貶參半的局面,與中唐社會現(xiàn)實和作者身世遭遇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與柳宗元的個性和追求是緊密相關(guān)的。
生活在中唐的柳宗元,少年便立下“頗慕古之大有為者”(《士元公瑾論仕進書》)之雄心壯志,入仕之后,“俊杰廉悍,議論證據(jù)今古,出入經(jīng)史百子,踔厲風發(fā),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志在“輔時及物”、“利安元元”。然而安史之亂后,大唐帝國千瘡百孔,大喪元氣,昔日盛唐景象不再,詩壇上那種昂揚、樂觀的情調(diào)與平和、閑適的氣象頓時消歇。于是廣大的詩人們把目光凝注在嚴峻的社會現(xiàn)實方面。雖然,大亂之后社會經(jīng)濟有所改變,但這種短暫的“中興”景象卻迷惑了不少人,他們?yōu)榇硕a(chǎn)生幻想,想借此一展宏圖,欲大有作為,柳宗元等詩人即是如此。他們有理想有抱負,雄心勃勃。但這種理想抱負很快便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粉碎。順宗繼位之后,柳宗元等人積極參加王叔文集團的社會改革,并被擢升為禮部員外郎。時僅半年,由于保守勢力的反對,順宗遜位,改革失敗。柳宗元與劉禹錫等人同時被貶,這一事件使他精神上受到沉重打擊,自己一心為國為君,為何被貶?自己一心為民,罷宮市、卻貢獻、用賢能、遠小人等善政錯在何處?自己廉潔奉公,百姓交口稱贊,為何遭受不公平待遇?作者帶著如此多的疑惑、難解到了貶所,親自體驗和了解了民生疾苦,寫下了不少為民請命的詩篇。元和十年,在熬過了“與囚徒為朋,行則若帶索,處則若關(guān)桎梏”(《答君巢餌藥久壽書》)十年非人生活之后,奉詔回京,滿心認為從此可以一展平生志,實現(xiàn)“輔時及物”的理想,并在沿途寫下了不少詩歌,“疑比莊周夢,情如蘇武歸”(《朗州竇常員外寄劉二十八詩見促行騎走筆酬贈》),“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歸人。詔書許逐陽和至,驛影開花處處新”(《詔追赴都》),這些詩篇抒發(fā)了他悲喜交集,感慨萬端的復(fù)雜心情。但萬萬沒有想到,進京不到一個月,他與劉禹錫等人再度被貶,這次被貶得更遠,更荒涼。“十年憔悴到秦京,誰料翻為嶺外行”,“今朝不用臨河別,垂淚千行便濯纓”(《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他的冤屈和憤怒顯而易見,他對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不重視賢能怨懟有加,對貪官污吏阻擋改革的行為深惡痛絕。盡管如此,詩人仍然積極入世,堅守著自己“輔時及物”“利安元元”的理想,到了貶地,“興辦學校,釋放奴婢,植樹造林,發(fā)展生產(chǎn),頗有政績?!雹龠@一時期他理想的實現(xiàn)就體現(xiàn)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上。再度遭貶與首次遭貶相較,其心情沉重可想而知,悲憤情緒更濃,怨懟更為激厲。他從二十六歲入仕,到四十七歲逝世,其間僅二十一年,卻過了十四年的貶謫生活,人生能有幾個十四年?他把所有憤懣不平的情緒通過客觀景物的外化,即自然的人化與人化的自然有機統(tǒng)一,就形成了獨特的物我相融的境界,冷峭孤寂的情懷。為此,他此階段所寫詩歌的意境就帶上了他內(nèi)心的靈性。這就是他的山水詩。
在他的山水詩中,心性氣質(zhì)的表現(xiàn)是相當濃郁的。往往通過帶有特殊色彩的景物來表現(xiàn)自己的愁思、愁情、愁緒。通過這些特殊的景物,把一個被貶放逐后無限愁思、滿腔憂郁的詩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詩人借景生憂,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無怪乎王堯衢評曰“觸目而懷”(《古唐詩合解》卷二)。
正是這種無邊無際的愁思愁情纏繞著詩人,使詩人無法擺脫,終日生活在深愁苦海之中。為了擺脫這種壓抑的生活,作者希望到山水中去尋求一樂,在山水中尋求心靈的安慰,然而看到美麗的山,清凌凌的水,又會自然引發(fā)自己的傷痛?!氨憩F(xiàn)在詩中,閑適中有寂寞,恬靜中有孤獨,平和中有悲傷?!雹诿利惖纳?,清瀅瀅的水卻被棄置邊荒無人欣賞,那還不如讓其荒蕪,讓其污穢,而自己這樣有才能,一心秉公辦事的人才卻貶謫遠荒不正如這無人欣賞的山水嗎?這更加引發(fā)了自己的愁情,心情更加沉重,所以他筆下的山是峭楞楞、劍一樣的山,水是森嚴可怖、充滿渦流險灘的水,為此這一切都加上了人的主觀感受,加重了生命意識的存在愿望,都人格化了,人也物化了。自從貶謫之后,他始終生活在愁、憂、苦、悶、郁的纏繞之中,無法適應(yīng)社會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并與其格格不入。失敗的悲憤和被貶的怨艾糾結(jié)在一起,無法自拔出來。他雖信佛,并與佛僧往來,企望從禪僧那里接受“樂山水而嗜閑安”,對一切都以“平常心”對待的人生哲理(《送僧浩初序》),但其內(nèi)心深處仍是“憂”字當頭,很難平靜。在這一方面,他沒有蘇軾那種曠達之心態(tài)。蘇軾一生坎坷險惡比柳宗元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能從自然山水和佛老思想中悟出一些解脫之道,在清風明月中得到些許安慰;而柳宗元即使寫自然山水以期解脫苦愁的詩,也寫得峭拔幽冷,使寂寞、憂愁情調(diào)更為濃重,令人壓抑得喘不過氣來;劉禹錫也是二度遭貶,他在“悲秋”之后,往往有“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歷史、人生進一步沉思的感悟,給人一種開闊的視野,而且有一種超時距的跨度,顯示出歷史、現(xiàn)實、未來在此交融的博大情懷。“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內(nèi)涵,開闊疏朗的境界和高揚向上的情感,他的詩就顯得清峻明朗。”③而柳詩往往是嫉惡如仇,冷目四對的森嚴,峭厲孤寂情懷化也化不開。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被貶后的適應(yīng)能力不如劉禹錫強,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語。就這方面而言,柳宗元確實是位“性格激切,甚至有些褊狹的固執(zhí)型詩人”、“他思想深刻,有著極敏銳的哲學洞察力,但卻不具備解決自身困境的能力。面對沉重的人生憂患,他讀佛書,游山水,幻想歸田,希望超越;但他激切孤直的心性似乎過于根深蒂固,他對那場導致自己終身沉淪的政治悲劇耿耿于懷,念念不忘,因而很難超拔出來”④,他“悶即出游”,“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但“一笑”之后卻是萬憂攻心的“已復(fù)不樂”(《與李翰林建書》),這種憂樂交替,以憂為主調(diào)的心態(tài),使其詩中的物染上了濃郁的凄清悲涼色彩。釋放出傲岸不屈的個性。我想,他的過早離世與這種心態(tài)和個性當有直接關(guān)系。
可見,人的經(jīng)歷、個性與詩品和人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與他的審美追求、藝術(shù)修養(yǎng)也有直接而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柳宗元的寫作標準是“奧”、“節(jié)”、“清”、“幽”、“潔”(《答韋中立論師道書》),這些標準皆指向清冷峭拔。所以,在其詩作中大量運用“殘月”、“秋桐”、“寒松”、“零露”、“寒光”、“幽谷”等凄清寒冷的詞語,表現(xiàn)的是一種空曠孤寂的意境。如《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石泉遠愈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边@首詩寫在“中夜”萬籟無聲時,因輾轉(zhuǎn)反側(cè),無以成寐,連露水滴落的細微聲音也聽得一清二楚,多么寂靜的環(huán)境!用一“聞”字,突出了詩人細膩的感覺,走出家門來到西園,只見寒月從東嶺升起,清涼的月光照射稀疏之竹,仿佛聽到泉水穿過竹根,并發(fā)出泠泠聲響。這是寫作者的感覺?!霸隆庇谩昂弊中稳?,與“泠泠”相關(guān)聯(lián),又與首句“繁露墜”有關(guān)。露水重、月光寒、夜深沉、瀟瀟疏竹、泠泠水聲,都是極寫幽清的意境,給人清冷之感。在寂靜之夜能聽到泉水聲、能聽到山鳥的鳴叫,這些都在襯托靜謐的四野,詩人就是在這種氛圍中倚柱到天明的,沉思苦悶、自不待言。“寂寞將何言”,可謂無言勝有言,“寂寞”兩字表明作者復(fù)雜的情懷無法用言語表達。作者對靜夜中各種細微聲音的描寫,以有聲寫無聲,在這寂寞空曠的環(huán)境之中,作者被貶的委屈怎能用言語說得清呢。詩中的“繁露墜”、“寒月”、“疏竹”、“山鳥”、“寂寞”等表現(xiàn)的清冷的環(huán)境都是寫詩人的孤獨與寂寞的情懷的。
詩人不但鐘情于凄冷峭厲的意境,而且也鐘情于冷色調(diào)詞。如“寒光”、“陰草”、“青碧”、“翠羽”等,都顯出詩歌的陰冷意境,除此之外,詩人還喜好形象尖利、令人生畏的詞,如“砉然勁翮剪荊棘”(《籠鷹詞》),“左右六翮利如刀”(《跋鳥詞》),“林邑東回山似戟”(《得盧衡州書因以詩寄》),“奇瘡釘骨狀如箭”、“支心攪腹戟與刀”(《寄韋珩》)等等,無不尖利峻刻,險峭驚人?!爱敯档睦渖{(diào)與詞語尖利的峭硬結(jié)合在一起的時候,無論是作品的基調(diào),還是作者的感受,都勢必呈現(xiàn)出冷峭的風格特征?!雹葸@一特征,在《江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痹娭械摹敖^”、“滅”呈現(xiàn)的是凜冽清冷的環(huán)境,“寒”、“雪”表現(xiàn)的是清冷寂寞的環(huán)境中冰冷刺骨的肅殺之氣?!斑@里有冷,也有峭,冷中顯峭,峭中含冷,冷峭有機相融,形成了不同流俗、一塵不染的獨特冷峭詩境?!雹拊谌毡∥魃降闹刑粕鐣性诔⒅泄撩炞u者,而漁翁卻“獨釣寒江雪”,顯得何等莊嚴肅穆,卓爾不群。這一獨特舉動“有力地表明了漁翁不被名韁利索所束縛,不隨波逐流的人生情懷,充滿獨立不羈的堅定意志和不畏艱險、不怕挫折的斗爭精神”⑦?!稘O翁》詩同樣表現(xiàn)了這一情懷:“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乃一聲山水綠?;乜刺祀H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詩中人物獨往獨來,皆顯孤直性格,“不見人”、“回看天際”流露出些許孤寂情緒。蘇東坡贊嘆說“: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全唐詩話續(xù)編》卷上引惠洪《冷齋夜話》)“奇趣”二字,的確抓住了此詩主要的藝術(shù)特色。夜盡拂曉時,人們通過流水聲和燃竹的火光知道有一漁翁在“,煙銷日出,青山綠水頓現(xiàn)原貌,忽聞櫓槳“”乃一聲”,人雖不見,卻在山水之中。但“‘熟味’煙銷日出不見人,才能傳達出一種驚異感,而于青山綠水中聞櫓槳乃一聲尤為悅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為之綠得更加可愛了。作者通過這‘奇趣’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約傳達出既孤高又孤直的心境”⑧。這漁翁形象不正是詩人那憂憤、寂寞、孤傲、激切的心性的體現(xiàn)嗎?這一心性特征正是通過冷峭格調(diào)的詩境表現(xiàn)出來的。由此,透露出作者寂寞伶仃、清高孤直的人生情調(diào)。《江雪》《漁翁》中兩個漁翁形象表現(xiàn)的正是作者對社會的認識,對人生的追求,對個性精神的直接表露?!皾O翁”是在不同背景下活動的,一是大雪紛飛的寒冬,一是生機盎然的春天,表現(xiàn)的皆是枯寂孤傲情懷,冷峭特征是共同的,這就更加豐富了詩歌的意境內(nèi)蘊,擴大了詩人的體驗方式的變化,這既是一種探索,又是一種創(chuàng)新。
中唐時期“,韓孟”“、元白”兩大詩派在詩歌的發(fā)展變化中都有十分顯著的創(chuàng)新,而柳宗元雖不如他們成就卓著,但在擴大發(fā)展和加深詩歌內(nèi)在意蘊方面卻有著特殊成就。人們往往在形式、語言和內(nèi)容的表面上進行探索,作者顯然不愿步別人后塵,企圖另辟蹊徑,這就是“從表面上不易被人體會到的詩歌內(nèi)在蘊含量的變化及與此相關(guān)的觀物體驗方式的變化,其實,內(nèi)在蘊含量的擴展和加深往往會直接影響詩歌的藝術(shù)性,中國詩歌講究以含蓄取勝,以意境取勝”⑨。柳宗元對客觀事物的觀察、體驗的方式與眾不同,著眼點在事物的枯寂瘦硬,峭厲尖刻方面。以此來表現(xiàn)個性,表明自己對朝廷、貪官污吏冷眼相對的態(tài)度,發(fā)泄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因此,柳宗元在這方面的探索、發(fā)展,對詩壇的創(chuàng)新,產(chǎn)生出“靜而不消沉,清而含怨憤”⑩的詩歌,代表了中唐詩歌發(fā)展的新階段。這一切與柳宗元的個性、氣質(zhì)、風韻相關(guān),但實際上卻是詩人對內(nèi)斂峭拔,孤直傲岸境界努力經(jīng)營的結(jié)晶。
① 郭預(yù)衡:《中國文學史(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45頁。
②③⑨ 章培恒:《中國文學史(中)》,復(fù)旦大學出版社,第177頁,第180頁,第180頁。
④⑤⑥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29頁,第330頁。
⑦ 霍松林:《唐詩探勝》,中州古籍出版社,第263頁。
⑧ 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934頁。
⑩ 劉開揚:《唐詩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