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軍(宜春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很大一批知識分子覺醒了,他們義無返顧地沖出封建家庭尋求改造社會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道路。然而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使他們很快陷入了困境之中,并在困境下急劇分化,有的變成了反動派或反動派的狼犬;有的一如困頓孤獨而不屈不撓的過客;還有相當大一部分退隱了,在失敗后的“歧路”中陷入了“窮途”。魯迅與郁達夫也陷入了這種困境中,在這種境際下,他倆以各自的感同身受完成了“孤獨者”與“零余者”形象的塑造。筆者認為魯迅、郁達夫筆下的“孤獨者”與“零余者”們具有相似的命運,他們的這種命運在相當程度上也代表了魯、郁對自身出路的思考,而對造成“孤獨者”與“零余者”們這種命運之因的探討,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魯迅、郁達夫及同時代其他知識分子。
“零余者”、“孤獨者”們是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同一類人,是當時中國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他們從傳統(tǒng)中走出來,接受了新思想,發(fā)現(xiàn)了“人”,希望爭得做“人”的權利,他們追求“人”所應當擁有的一切。為此,他們對數(shù)千年來一直禁錮著中國人民的封建制度及當時的黑暗現(xiàn)實進行了猛烈的攻擊。同時,對被壓迫的弱勢群體又給予了極大的人道主義關懷。如:魯迅《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充滿人道主義精神:他一領到薪水便馬上寄給他那位備受封建家族壓迫的并非嫡親的祖母,一日都不拖延,對那些自命為“不幸的青年”或是“零余者”的人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同情與容納。郁達夫《蔦蘿行》中的“我”希望追求自由的愛情,并且在寫給妻子的信中對造成他們這段不如意婚姻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代表——雙方的父母,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黑暗的社會進行了強有力的控訴。
隨著大革命高潮的退落,社會形勢的急轉直下,這些“零余者”與“孤獨者”很快就陷入了困境之中。首先,在國內(nèi),封建專制當?shù)溃瑐鹘y(tǒng)觀念仍然十分頑固,麻木未醒的群眾對他們進行了強大的圍攻;在國外,中國國際地位的低下,使那些身處異國的留學生們備受歧視。例如:《孤獨者》中魏連殳就因為與寒石山的人不一樣,而生活在閑言碎語之中,就連他的本家也說他是“同我們都異樣的”。當他的祖母去世后,他的親戚們非但沒有表現(xiàn)出喪失親人的悲痛,反而聚在一起商議怎樣對付這個“承重孫”。郁達夫筆下那些身處日本的“零余者”們由于日本人的歧視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自卑意識使他們無法實現(xiàn)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而在痛苦中煎熬。其次,社會以權貴為中心,視知識為糞土,使這群沒有任何權貴可依附的知識分子們陷入了“有一技之長,卻無立錐之地”的極度窘迫的境地?!稐蠲窡啤分械摹八?,“在國外學的是應用化學,只想學成回國后用所學的知識建一座小小的工廠,來實現(xiàn)他報效祖國的小小理想。但是,在那個丑惡的、冷酷的社會,他雖有滿腹的學問,卻不能施展才能”。《春風沉醉的晚上》中的“我”也是始終找不到工作,只能靠寄點稿子得點微薄的稿費維持生計。
魯迅、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與“孤獨者”們陷入了生存困境之中,在污濁的社會現(xiàn)實中做著苦苦的掙扎。當魏連殳陷于封建勢力的包圍之中時,為了反抗,他在報上“發(fā)些沒有顧忌的議論”,為了使那些希望看熱鬧的愚眾失望,他對族長們的所有挑釁性的要求一概以冷漠的“都可以的”予以回答,對族長們的要求都一總允承下來,使這般圍眾失望而歸。而且他不聽這些親戚們的阻擋,把房屋無期地借給了女工。被校長辭退,生活陷入極度困境時,他還一再宣稱“我還得活幾天”。面對周圍人的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涓生與子君奉著“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的信念,繼續(xù)著他們違背封建禮教的愛情和婚姻。這些“零余者”與“孤獨者”為了生存,為了反抗封建禮教勢力,為了反對黑暗現(xiàn)實在艱難地尋求謀生之路,結果都于事無補,反而增加了憂愁煩惱,困苦不堪。這時他們開始了懷疑?!读阌嗾摺分校髡咭驗樽约骸皩κ澜?、國家、家庭完全沒有用處”,“生在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類也不能受一點益;反之,我死了,世界社會,也沒有一些兒損害”,從而反復強調自己是多余的人。《蔦蘿行》中的“我”也認為自己“生則于世無補,死亦于人無損”?!豆陋氄摺分形哼B殳經(jīng)過一番掙扎后也向“我”表示自己不配活下去?!秱拧分械匿干查_始懷疑自己與子君的愛情,甚至認為“現(xiàn)在忍受著這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為她”,并開始拿生活與愛情比較,認為“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經(jīng)過一番無濟于事的掙扎和自我懷疑之后,這些“零余者”和“孤獨者”們無奈地“沉淪”了。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們由最初《沉淪》中“他”對靈肉統(tǒng)一的愛情的追求,到手淫、偷窺、夜宿妓寮;到《茫茫夜》《秋柳》中于質夫頻繁地出入于妓院,完全沉醉于肉欲之中。在不斷碰壁后,心灰意冷,只是一日一日地萎靡下去,并最終退居山林以求過著“不問世事”的生活?!秱拧分械匿干?,經(jīng)過一番掙扎、懷疑和比較之后,“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并最終拋棄了自己的“戰(zhàn)友”子君,向她拋出“因為我已經(jīng)不愛你了!但是這于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結果子君又不得不回到她已走出的封建舊家庭,在無比憂郁和痛苦中告別了茫茫塵世。
“零余者”與“孤獨者”處于困境中的命運,不僅反映了同時代的其他知識分子的困境,某種程度上也是魯迅和郁達夫對自身出路的思考。據(jù)胡風回憶,魯迅當年在談到《孤獨者》這篇小說時,曾直言不諱地說是寫他自己的。據(jù)說魯迅在紹興教書時與魏連殳“短小削瘦,長方臉,蓬松的頭發(fā)和濃黑的須眉占了一臉的小半,只見兩眼在黑氣里發(fā)亮”的模樣幾乎一模一樣。在許廣平的回憶中,魯迅給人的第一印象也是“一團黑”。魯迅自己也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的解剖我自己”(《寫在〈墳〉后面》)。所以,可以說魯迅對他筆下的“孤獨者”們所進行的解剖也就是他對自己的解剖,對他們的出路的探求也是對他自己出路的思考。一貫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的郁達夫與他筆下的“零余者”們的相似性是眾所周知的??梢哉f,他筆下的這些“零余者”們的經(jīng)歷幾乎就是他自己的傳記。《尚》中的秦國柱那樣,于1934年退居山林了。但經(jīng)過一段游山玩水的日子后,他無法再“沉淪”在他那種“隱居山林,不問世事”的狀態(tài)中。不久,他又懷著救國的愿望投入到了抗日戰(zhàn)爭之中。“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覺醒的一批知識分子中除魯迅與郁達夫之外還有不少人也與這些“零余者”、“孤獨者”們一樣,曾滿懷希望地從封建牢籠中沖出來,尋求改造社會和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道路。然而,隨著“五四”落潮,他們也很快陷入困境之中。為何在20世紀初這個時期,會有那么多人陷入這樣一種無可奈何的沉淪、卻又無法真正沉淪的困境之中呢?這既有社會原因,也有他們自身的原因。造成他們困境的社會原因,前文已有所論述,其一是封建勢力的圍攻,黑暗社會的逼迫以及民族的歧視使他們陷入孤絕的境地。其二是社會以權貴為中心,視知識為糞土,使他們陷入“有一技之長,卻無立錐之地”的經(jīng)濟極度窘迫的境地。而使他們處于困境的深層的自身原因,一是他們處于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的時期,身上還保留著中國傳統(tǒng)文人(特別是魏晉名士)身上具有的那一種“名士氣”。他們一方面自命清高,奉著“君子固窮”的觀念,鄙視經(jīng)濟利益,視金錢如糞土;另一方面,他們都鄙視政治,不主張從政。據(jù)記載,當時北大“進德會”發(fā)表的“旨趣書”規(guī)定的甲乙丙三種會員中的乙丙兩種會員就是“不作官吏,不作議員”的。雖然不能確定有多少、有哪些知識分子加入了這個“進德會”并成為了這兩種會員,但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在北大任教的“五四”闖將之一劉半農(nóng),就具名同意恪守“進德會”的這些基本戒律。這一點,徐瑞岳先生在他的《劉半農(nóng)研究》中也是肯定了的。正因為他們養(yǎng)成的這種不合現(xiàn)實的“名士氣”——既鄙視經(jīng)濟又不愿從政,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他們陷入貧困的步伐,也阻礙了他們投入政治革命中,與工農(nóng)群眾相結合,找到走出困境的辦法。二是他們表面上雖然萎靡、“沉淪”了,但是作為知識分子的他們,身上所具有的那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使他們無法真心地沉淪。身在20世紀初這個轉型時期又經(jīng)歷了辛亥革命的他們,始終無法忘懷他們曾經(jīng)一直擔負著的革命的、先知先覺者的、愛妻撫子的責任。正是這種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使他們在內(nèi)心無法認可自己,對自己的“墮落”深感內(nèi)疚,由此而步入了自責與懺悔之路。例如,魯迅筆下的呂緯甫一方面為了母親,盡快返回故鄉(xiāng),費盡心思為弟弟遷墳,為順姑尋花,他所做的這些都是那些家族、鄰里生活中的“無聊的事”。但另一方面他身上那種“改革社會”的責任感又使他總惦記著過去的理想,使他總懷念過去與朋友們“為改革社會議論得打起來”,敢于“到城隍廟里拔神像的胡子”的激情,使他不滿于自己現(xiàn)在這種“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人生,對于自己現(xiàn)在這種可悲的人生深感無奈與痛心。同樣,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們因為自己“對世界、國家、家庭完全沒有用處”而反復強調自己是多余的人,常常因為自己不能對妻兒、對老母盡到愛憐、撫養(yǎng)及贍養(yǎng)的責任而深為自責。
魯迅與郁達夫塑造的這些“孤獨者”、“零余者”們與包括魯迅、郁達夫在內(nèi)的“五四”知識分子們一樣都是20世紀初先知先覺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他們從傳統(tǒng)中走出,接受了新思想,對封建禮教以及黑暗的社會進行了猛烈的攻擊,但在受到社會的困厄后又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最終無可奈何地“沉淪”了?!俺翜S”后他們作為知識分子身上所具有的那種強烈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又使他們不滿于現(xiàn)狀,進而懷疑自己,反對自己,痛恨自己,由此陷入了自責、懺悔之中而不能自拔。這些處于困境中的命運正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自身對于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1] 高遠東.走進魯迅世界·小說卷[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 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 樂齊.郁達夫小說全集[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
[4] 張恩和.郁達夫小說欣賞[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5] 羊羽.中國才子[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6] 徐瑞岳.劉半農(nóng)研究[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