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楠
情感在聲樂教學中的意義
□郭云楠
世界著名俄羅斯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亞賓說過:“對于一個真正的歌唱家來說,僅僅掌握歌唱技術是不夠的,還應該用聲音表現(xiàn)出各種音樂情節(jié),表現(xiàn)出人物的各種心情,發(fā)出為表現(xiàn)一定感情所需要的音調。”這表明了任何發(fā)聲過程都是情感的體現(xiàn),聲樂發(fā)聲過程也不例外。聲樂是音樂藝術的一種,是一門綜合藝術,它集生理學、物理學、心理學、音響學、哲學等學科元素于一體,利用聲學上的各種技能和技巧,最終反映人的思想活動和精神面貌,通過歌唱來傳達思想感情。
情感作為行動動力,具有引導和維持行動以及排除前進中的障礙的作用。情感對歌唱者的一切認識和行動都起著發(fā)動和調節(jié)的作用。在聲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情感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學生積極的情感可以促進學習,消極的情感則會阻礙學習。由于歌唱技能的掌握比較復雜,有的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障礙,而產(chǎn)生厭倦或緊張等情緒狀態(tài),以致學習上失敗。由于情感具有調節(jié)的作用,如在教師或者同學的熱情幫助與關懷下,可以消除其不良情緒,把行動引向正常的軌道。聲樂教師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動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學生的內部需要產(chǎn)生積極的動力。另外,還要采取多種方法與學生進行交流,鼓勵學生練好基本功,并做到學生間能夠互相交流,共同進步。在這一方面教師的積極的“情感”可以感動學生,使得教學效果事半功倍。聲樂演唱是離不開情感因素的。沒有“情感”的依托,“聲”也不可能有靈魂和生命,所謂的“聲情并茂”、“以聲傳情”,正體現(xiàn)了聲樂藝術的最高境界,也正是人們欣賞聲樂作品的根本要求。
情感在聲樂教學中的意義還體現(xiàn)在對歌曲的藝術表現(xiàn)與情感內涵的挖掘上。聲樂教學本身就是生動、鮮活、充滿想象力的教學,教師要善于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營造生動而和諧的教學氛圍,只有當學生對所感知的美有深刻體驗時,才會對作品的藝術美產(chǎn)生熱愛。在處理具體作品中,教師若能運用富有感情的想象來分析歌曲旋律與歌詞,并用藝術性的朗誦語言準確而生動地朗誦歌詞,就能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學生通過聯(lián)想歌詞中的意境,會身臨其境,將歌曲音樂形象與歌詞文學形象構成一幅生動的“音樂畫面”,激發(fā)起創(chuàng)造好這部作品的強烈欲望。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會激起對聲樂技巧的完美追求,在不斷追求藝術完美的同時,良好的發(fā)聲技巧和聲音狀態(tài)會得以鞏固和穩(wěn)定。
在課堂氛圍中還能使學生認識到歌唱就是通過優(yōu)美的樂音來表達情感和心靈狀態(tài)的藝術。作為藝術二度創(chuàng)造的歌唱者,若沒有強烈的情感欲望和處于激動不已的情感狀態(tài),便不能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沒有真實的情感滲透與作品心靈相通的情感感應,就不能真正創(chuàng)造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藝術形象。作為審美對象的聲樂藝術本質上就是人類情感的需要和表現(xiàn)。聲樂教學的情感性表現(xiàn)在教師教學與情感相統(tǒng)一,要善于利用非智力因素促進教學,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才能以情動人,有利于學生認知的發(fā)展,使教學充滿情感的魅力。學生受到教師教學中情感的陶冶和激發(fā),會促進情感想象深度和廣度的發(fā)展,對情感的理解也會從生理感官的感受上升到心理層次的完全接受,從而逐漸形成深刻、持久的審美體驗和完善的審美能力。情感在聲樂教學中充當著極為特殊的核心作用,沒有情感的參與就沒有學生接受的整體現(xiàn)實性。
歌唱者的情感和情緒具有感染性。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正是由于情感、情緒的感染功能,才能以情動情。文學、戲劇、音樂、影視、舞蹈等無不是以情動人。如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歲月里,《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日救國歌曲就曾激起了中華兒女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啟發(fā)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熱情,毅然走向民族斗爭的前線。如今唱起《長江之歌》、《我的祖國》,就會聯(lián)想起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秀麗,激起人們對我們偉大祖國無比熱愛的感情。歌唱者在舞臺上表演得越投入,其演唱就越具有感染力。世界著名俄羅斯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亞賓就是以面部和身體富有表情的動作來表達其歌唱中的情感的。
藝術以情感交流為目的,因此這就需要思想情感的表達和接受互相一致,至少也應該建立在相互接近的思想感情基礎之上,才能夠達到彼此之間的理解和感動,才能夠發(fā)出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之感的自然的情感流露的聲音。我們必須熟練地運用技能技巧,但不是照抄照搬,要通過對情感的適時調節(jié),來處理聲音方面的東西,再由聲音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內心的情感,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表現(xiàn)中去。
責任編輯 王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