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陳春林,鄭春梅,趙宗麗
三叉神經痛是康復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是病因不明的一種難治性疾病,其病情頑固,復發(fā)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
1.1 臨床資料 2003年7月~2007年7月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附屬第三醫(yī)院康復門診病例126例,均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排除下列情況:①顱底占位性病變;②鼻咽癌;③上頜竇腫瘤;④眼病;⑤多發(fā)性硬化;⑥延髓空洞癥等。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3例。根據簡式McGill疼痛問卷(PPI法,0~1分為無痛,1~4分為輕度,4~7分為中度,7~10分為重度)評定疼痛等級。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疼痛分級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n)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卡馬西平200 mg,2/d,口服;苯妥英鈉200 mg,3/d,口服;草烏生物堿局部電離子導入正極;經皮三叉神經節(jié)甘油注射。余對癥治療。
1.2.2 治療組 針刺:取魚腰、四白、下關[3]、夾承漿,向內上方刺入0.5寸;雙太陽、印堂施以提插捻轉得氣,以出現觸電樣針感為度。辨證配以合谷、太沖、豐隆、外關、內庭、太溪。利多卡因(過敏禁用)+維生素B12魚腰、四白、夾承漿穴位注射各 0.5 ml,隔日1次。中藥:風寒外襲證予川芎茶調散加減,陽明實熱證予清胃散與玉女煎加減;風火上擾、肝陽上亢證予瀉心湯與建瓴湯加減。
1.3 療效標準 治療前和治療20 d后根據簡式McGill疼痛問卷(PPI法)進行評定。臨床療效標準:治愈:疼痛完全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fā);顯效:McGill評分減少2級以上,疼痛發(fā)作時間、頻率較治療前減少70%以上;好轉:McGill評分減少1級,發(fā)作時間、頻率較治療前減少40%以上;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治療組治愈52例,顯效11例,治愈率82.53%;對照組治愈30例,顯效 17例,好轉 13例,無效3例,治愈率47.61%(P<0.05)。隨訪1年,治療組復發(fā)率4%,對照組50%(P<0.05)。
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較困難,臨床上以對癥治療為主。西醫(yī)常用藥物、射頻熱凝、神經阻滯、微血管減壓術、感覺根切斷術等治療手段,易復發(fā),且有毒副作用,常發(fā)生耐藥,心、腦、肺、肝、腎損害及停藥的戒斷癥狀。
針刺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顯示出了較好的療效和前景。魚腰為治療三叉神經第Ⅰ支痛(前額痛)之要穴;四白為治療三叉神經第Ⅱ支(上頜支)痛的要穴;下關、夾承漿共為第Ⅲ支(下頜支)痛的要穴;合谷配太沖總稱四關穴,可鎮(zhèn)靜安神、平肝熄風;太溪為腎經原穴有滋水涵木,育陰潛陽的作用;合谷、豐隆、內庭理氣鎮(zhèn)靜安神,通經止痛;外關、風池祛風止痛。三叉神經痛患者幾乎都有焦慮、睡眠障礙,取雙太陽、印堂,可寧心安神,減輕患者的焦慮。
近年來發(fā)現,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患者三叉神經纖維脫髓鞘或髓鞘增厚,軸突變細或消失,產生異位沖動或偽突觸傳遞;維生素B12可促使甲基丙二酸轉變?yōu)殓晁?參與三羧酸循環(huán),有利于神經髓鞘的生長及維持中樞和周圍有髓鞘神經纖維功能完整。利多卡因減輕維生素B12的刺激。
針刺可阻斷痛覺沖動的產生、傳導和感知,改善受損局部的微循環(huán),促進局部組織的代謝,使受損神經得以修復,從而達到止痛目的[4-5],臨床上有良好的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1]繆鴻石.康復醫(y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衛(wèi)生部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3]王野,鄒偉.久留針強捻轉治療原發(fā)性三叉神經痛[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3):28.
[4]于麗華,于生元.實驗性三叉神經痛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4,10(4):231-232.
[5]黃麗萍,曹榮祿,楊崢.下關穴深刺久留針配合穴位注射治療三叉神經痛42例[J].陜西中醫(yī),20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