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燕,鄭林用,李 艷,江 南,余夢瑤,羅 霞**
(1.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中藥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3.成都市經(jīng)濟信息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靈芝(Ganoderma lucidum)是一種廣泛應用的藥、食兼用真菌,具有促進睡眠、緩解機體疲勞、抗腫瘤、調節(jié)免疫、抗HIV等功效[1]。近年來,莊毅等提出用現(xiàn)代生物技術來改造靈芝等藥用真菌,即 “藥用真菌新型固體發(fā)酵工程”,在發(fā)酵基質中增用具有活性成分的各種中藥材作為藥性基質,使發(fā)酵的作用不僅是提供營養(yǎng)成分,而且因真菌的分解和合成作用產(chǎn)生新的成分,使其性質發(fā)生變化,從而使藥用真菌和中藥材原有功效增強,甚至可以產(chǎn)生新的性味、功能,這就具有雙向性,其發(fā)酵產(chǎn)物稱為菌質[2]。
丹參,為唇形科鼠尾草屬丹參 (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始載于 《神農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具有活血調經(jīng)、祛瘀生新、鎮(zhèn)靜安神、涼血消痛、消腫止痛等功效。在丹參采摘、加工過程中,除去入藥的部分,會產(chǎn)生大量的廢棄?,F(xiàn)代研究表明,邊角料中具有與藥材相似的化學成分,只是含量較低,將其直接廢棄,不僅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而且浪費了大量具有潛在價值的資源。
本論文采用新型(雙向性)固體發(fā)酵工程技術,以靈芝為發(fā)酵菌株,在其培養(yǎng)基中增添丹參邊角料,通過培養(yǎng)基優(yōu)化,初步建立靈丹菌質的生產(chǎn)工藝,并檢測靈丹菌質的理化指標(蛋白質、多糖、三萜等),開展其活血化瘀的藥效學研究,旨在為現(xiàn)代菌物藥的研發(fā)提供一種新材料。
1.1.1 試驗菌株
美國大靈芝(Ganoderma sp.),中國農大生物學院食用菌研究室提供。
1.1.2 試驗藥材
丹參邊角料,購自四川省中江縣;丹參藥材,購自四川省成都市中藥材市場。
1.1.3 試驗動物
昆明種小鼠,由四川省中醫(yī)藥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川實質第2002-33號)。
1.1.4 主要試劑
蒽酮(上?;瘜W試劑采購供應五聯(lián)化工廠);考馬斯亮藍G-250(上海朗瑞精細化學品有限公司);丹參酮ⅡA、齊墩果酸(中國藥品生物制定鑒定所)。
1.1.5 主要儀器
智能光照培養(yǎng)箱,型號:ZGX-300C,杭州錢龍儀器設備有限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計,型號:T6新世紀,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HPLC系統(tǒng),型號:Waters 1525,Waters公司;Syncore多樣品定量濃縮儀,瑞士Buchi。
1.2.1 發(fā)酵樣品制備
靈丹菌質不同發(fā)酵組合培養(yǎng)基配方見表1。
表1 靈丹菌質不同發(fā)酵組合培養(yǎng)基配方比例
按表1配置各組合固體發(fā)酵培養(yǎng)基,控制含水量在60%左右,分裝入袋,115℃滅菌3 h,冷卻后,接入靈芝斜面菌絲(以長度1.0 cm菌絲體為標準),于恒溫 (27±2)℃進行發(fā)酵培養(yǎng)。
1.2.2 菌絲體日平均生長速度觀察
從菌絲體萌發(fā)起,記錄發(fā)酵過程中靈芝菌絲體在各組合培養(yǎng)基質上的平均生長速度。
1.2.3 靈丹菌質多糖、蛋白質和三萜測定
多糖含量測定采用2005版藥典規(guī)定方法[3]硫酸-蒽酮法,蛋白質含量測定采用考馬斯亮藍法,三萜含量測定采用草醛冰醋酸-高氯酸顯色法[4]。
1.2.4 靈丹菌質丹參酮IIA含量的HPLC分析
HPLC條件為檢測流動相:甲醇∶水=75∶25;檢測溫度:30℃; 進樣量為20 μL; 流速:1 mL·min-1; 檢測波長 270 nm。檢測方法為取菌質粉末0.1 g,加入10 mL甲醇,封閉試管口,超聲提取10 min,靜置過夜,HPLC測定。
1.2.5 試藥制備
(1)水提:取定量樣品,加10倍蒸餾水,90℃水浴2.5 h,3000 r·min-1離心30 min,取上清;沉淀再加5倍水、3倍水,同法熱提2次;收集3次熱提所得上清液。
(2)醇提:向水提后的樣品中加入2倍體積的95%乙醇,超聲提取 3 h,3000 r·min-1離心30 min,收集上清液,旋轉蒸發(fā)至結晶。
(3)將步驟(2)所得結晶溶于步驟(1)中所得提取液,揮發(fā)至所需濃度即為藥效學實驗給藥樣品。
1.2.6 對急性腦缺血缺氧小鼠的保護作用
參照 《中藥藥效研究思路與方法》[5]。
1.2.7 對小鼠凝血時間(CT)的影響
參照 《中藥藥效研究思路與方法》[5]。
1.2.8 對小鼠尾出血時間的影響
參照 《中藥藥效研究思路與方法》[5]。
1.2.9 對小鼠尾部血栓形成的影響
參照 《中藥藥效研究思路與方法》[5]。
從靈芝菌絲體萌發(fā)開始,以2 d~3 d為1個時間單位,記錄菌絲體在固體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速度,得到靈芝菌絲體生長速度曲線,如圖1所示。
圖1 靈芝在不同組合中的菌絲體生長速度
從圖1可以看出,菌絲生長可分為5個階段:適應生長期,菌絲生長較慢,菌絲較纖弱;旺盛期,菌絲活力較強,代謝旺盛,生長快;下降期,菌絲生長速度急劇下降;回升期,菌絲生長速度有所回升;衰退期,菌絲活力衰退,菌絲老齡化,開始分泌黃褐色素。結果表明,菌絲生長至接種大約15 d后,生長速度趨于平穩(wěn)且緩慢下降,至30 d后,生長速度趨于平緩不變。
測定發(fā)酵40 d后,菌質的多糖含量,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發(fā)酵40 d后,菌質組合4的多糖含量最高。
發(fā)酵40 d后,測定菌質的蛋白質含量,測定結果如
圖2 各組合靈丹菌質多糖含量變化
圖3所示。
圖3 各組合靈丹菌質蛋白含量變化
從圖3可以看出,發(fā)酵40 d后,菌質組合4的蛋白質含量最高。
發(fā)酵40 d后,測定菌質的三萜含量,測定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各組合靈丹菌質三萜含量
隨著丹參邊角料添加比例的逐漸增大,三萜的含量也基本呈現(xiàn)逐漸增大的趨勢,提示靈丹菌質中三萜的含量可能與添加的藥材比例相關。
發(fā)酵40 d后,測定菌質的丹參酮IIA含量,測定結果如表圖5所示。
圖5 各組合靈丹菌質丹參酮IIA含量
從圖5可以看出,組合3和組合4的丹參酮IIA含量最高且相同。
從圖2~圖5可以看出,靈丹菌質組合4在40 d中止發(fā)酵后,發(fā)酵產(chǎn)物多糖、蛋白質、三萜和丹參酮IIA含量較高,因此選取組合4的發(fā)酵產(chǎn)物進行活血化瘀的藥效學研究。
2.6.1 對急性不完全腦缺血小鼠的作用
觀察靈丹菌質組合4對小鼠急性腦缺血的保護作用,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對急性腦缺血缺氧小鼠的保護作用(x±s,n=10)
相比空白對照組,丹參藥材組、組合4對急性不完全腦缺血小鼠的存活時間均無明顯的延長作用,但是組合4具有一定的作用趨勢。
2.6.2 對斷頭后小鼠喘息時間(急性腦缺氧)的影響
觀察靈丹菌質組合小鼠斷頭后急性腦缺氧的保護作用,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相比空白對照組,丹參組、組合4對斷頭后急性腦缺氧小鼠的喘氣時間均無延長作用,但對小鼠斷頭造成的急性腦缺氧實驗模型而言,短暫延長斷頭小鼠喘氣時間數(shù)秒,仍可視為對小鼠急性腦缺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組合4對小鼠急性腦缺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觀察靈丹菌質對小鼠凝血時間的影響。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靈丹菌質對小鼠凝血、尾出血時間的影響(x±s,n=10)
相比空白對照組,組合4給藥組的小鼠凝血時間明顯長于空白對照組(p<0.05)。
觀察靈丹菌質組合4對小鼠尾出血時間的影響。實驗結果如表3所示,相比空白對照組,組合4給藥組的小鼠尾出血時間明顯長于空白對照組(p<0.05)。
觀察靈丹菌質對小鼠尾部血栓形成的影響,實驗結果如表4所示。
注射角叉菜膠24 h后,組合4就表現(xiàn)出明顯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p<0.01);48 h后,丹參藥材組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p<0.01);72 h后,2個給藥組均表現(xiàn)出一定的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表4 靈丹菌質組合4對小鼠尾部血栓形成的影響(x±s,n=10)
在傳統(tǒng)的固體發(fā)酵中,基質的作用僅是單向性地為真菌生長提供所需碳、氮等營養(yǎng),以獲得子實體為目的,很少注意發(fā)酵過程中基質本身的變化,以及不同基質對發(fā)酵產(chǎn)物品質的影響。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者已開始研究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藥用植物,進行固體發(fā)酵來提高發(fā)酵產(chǎn)物的品質,如槐芪菌質[6]、韓國藥性米酒[7]。本試驗選用中藥材為靈芝的培養(yǎng)基質之一,不僅觀察了在培養(yǎng)基質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丹參藥材后,靈芝生長情況及菌質多糖、蛋白質、三萜、丹參酮的變化趨勢,還進行了菌質提取物活血化瘀的藥效學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從菌絲體日平均生長曲線圖可以看出,在組合2、組合3、組合4三個培養(yǎng)基中,靈芝的生長速度較快,其中在組合4中,其生長最快(0.62 cm·d-1)。從多糖、蛋白質、三萜、丹參酮的含量來看,40 d后,組合4的多糖、蛋白質、靈芝酸三萜、丹參酮含量較高。綜合前面生長情況和成分分析的結果,選取組合4進行小鼠活血化瘀的藥效學實驗。藥效試驗表明,靈丹菌質在腦缺血、缺氧和活血化瘀方面具有比丹參藥材更好的功效;組合4同時具有延長小鼠凝血時間、尾出血時間和抗血栓的作用,表現(xiàn)出良好的活血化瘀功效。
本研究表明,利用有益菌進行雙向發(fā)酵能夠有效提高中藥基質中的藥用成分,能夠為菌物藥研發(fā)提供一種新材料和新思路,并證實了新型固體發(fā)酵這種思路的合理性。
[1]Russell R,Paterson M.Ganoderma-A therapeutic fungal biofactory[J].Phytochemistry,2006,67(2): 1985-2001.
[2]莊毅,潘揚,謝小梅.藥用真菌 “雙向發(fā)酵”的起源、發(fā)展及其優(yōu)勢與潛力[J].中國食用菌,2007,26(2):3-6.
[3]國家藥典編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
[4]鄭林用,黃小琴,曾瑾.不同靈芝菌株多糖、三萜化合物比較分析[J].四川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5):1121-1124.
[5]陳奇.中藥藥效研究思路與方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
[6]莊毅,池玉梅,陳慎寶.藥用真菌新型固體發(fā)酵工程與槐芪菌質的研制[J].中國藥學雜志,2004,29(3):175-178.
[7]Kim JH,Lee DH,Lee SH.Effect of Ganoderma lucidum on the quality and functionality of Korean traditional rice wine,Yakju[J].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2004,97(1):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