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文
(四川省醫(y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四川 成都 610072)
氣管切開患者拔管前,需要進行堵管,以觀察患者有無胸悶、憋氣、呼吸不暢等不良反應。教科書一般要求一次性堵管24~48小時或分期堵管才能拔除[1]。臨床上普遍使用的分期堵管方法為,更換更細更小號的氣管切開內(nèi)導管,或者拔除氣管切開導管后以蝶形膠布漸進性封閉切口,以上這兩種方法均存在弊端,若堵管失敗,需再次插管。2010年 3月我院神經(jīng)外科采取莫菲氏滴管進行氣管切開的分次堵管或者完全堵管,避免了傳統(tǒng)方式方法的弊端,現(xiàn)將經(jīng)驗體會報道如下。
準備無菌輸液器,上方從莫菲氏滴管上 1/3處剪段,下方從靠近莫菲氏滴管底部約5 c m的輸液軟管處剪斷,注意防止莫菲氏滴管污染(見圖1)。
兩人合作,一人固定氣管切開導管的固定翼,一人將莫菲氏滴管沿氣管切開導管外口環(huán)形密閉固定,帶有輸液軟管一段朝上,與外界相通,起到通氣的作用,觀察患者的呼吸及血氧飽和度,待24小時后,患者無不良反應,將輸液軟管反折,用膠布固定,完全堵管,再觀察 24小時,患者無不適,第三天拔管。使用莫非氏滴管堵管器一般 24小時更換,痰液較多者間隔時間更短。
使用莫菲氏滴管堵管既不需要重新安置更細的氣管切開內(nèi)導管進行分次堵管,也避免了堵管不成功再次插管的不適,患者舒適,工作效率高。與傳統(tǒng)的堵管方式相比,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①減少了更換導管時對患者呼吸道黏膜的損傷;②減少切口處污染的機會,咳嗽時痰液濺在滴管壁上,保護了切口;③減輕患者的痛苦及經(jīng)濟負擔,避免堵管不成功再次插管;④取材方便,操作無菌,可避免感染。
[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wèi)生部.手術學全集一耳鼻咽喉科卷[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