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胡巖 韋國玉 徐衛(wèi)芹
(江蘇省沭陽縣人民醫(yī)院兒科 江蘇沭陽 223600)
輪狀病毒(rotavirus,RV)是秋、冬季小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人類感染輪狀病毒后由于小腸上皮細胞黏膜受損導致細胞對體液和電解質控制能力喪失,腸道分泌與吸收能力失衡引起腹瀉[1]。并引起全身多器官損害,如中樞神經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血液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損害[2]。其確切損傷機制尚不明確。本研究旨在了解輪狀病毒腸炎合并腸道外感染患兒免疫功能變化,探討免疫功能變化與RV發(fā)生腸道外感染的關系。
選取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間37例住院確診為輪狀病毒腸炎合并腸道外感染住院治療的患兒為觀察組,診斷標準依據(jù)《實用兒科學》第7版,大便輪狀病毒檢測(ELISA法)為陽性。其中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齡(32.3±6.57)個月;37例中合并呼吸道感染7例,心肌酶譜異常18例,肝功能異常12例。對照組20例為我院門診體檢的健康兒童,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33.2±5.96)個月。近2周內無腸道感染,無過敏性及免疫相關的疾病。各組年齡、性別均無顯著差異。
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花青藻紅素-5(PE-CY5)標記抗CD3+抗體,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標記CD4+抗體,藻紅朊(PE)標記抗CD8+抗體。取外周血,肝素抗凝,每管50 μ L全血中加入不同熒光素標記的抗體,輕輕混勻后暗室下孵育,然后加入溶血素(OptiLyse)裂解紅細胞,輕輕混勻后再次暗室下孵育,經離心、洗滌后流式細胞儀上進行分析。詳細步驟見試劑說明書。試劑盒由美國BD公司提供,儀器為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的Epics XL.MCL流式細胞儀。IgG、IgA、IgM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測定,儀器為西門子公司的特定蛋白儀,試劑盒由西門子公司提供,詳細步驟見試劑說明書。
表1 2組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比較(±s)
表1 2組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結果比較(±s)
?
同正常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兒外周血CD4+高于對照組(P<0.01),CD4+/CD8+比值高于對照組(P<0.01),CD3+、CD8+2組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觀察組IgG、IgA、IgM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 2。
全球每年約有114億人發(fā)生RV引起的腹瀉,并導致大約80萬兒童死亡。RV不僅可以引起腸道內感染,而且發(fā)病早期即可發(fā)生病毒血癥并引起全身多器官損害,研究認為可能與RV病毒血癥及感染后的免疫損傷有關[3~5],但具體的發(fā)病機制還不清楚,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IgG是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它占總的免疫球蛋白的75%,是初級免疫應答中最持久、最重要的抗體,在抗感染中起到主力軍作用,它能夠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中和細菌毒素的毒性和病毒抗原結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細胞的能力。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2種,血清型IgA可介導調理吞噬ADCC作用;分泌型IgA(SIgA)是機體粘膜防御系統(tǒng)的主要成分,是防止病原體入侵機體的第一道防線。研究證明呼吸道、消化道分泌液中SigA含量的高低直接影響粘膜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兩者呈正相關,而IgM是高效能的抗生物抗體[6]。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IgG、IgA、IgM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文獻報道IgA、IgM較IgG在RV感染時可能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7]。
T淋巴細胞不僅是機體免疫反應的效應細胞,而且也是重要的免疫調節(jié)細胞,機體的免疫平衡的維持依賴于T細胞亞群的相互協(xié)調作用,其中CD+4和CD+8T細胞相互誘導,相互制約,形成T淋巴細胞網(wǎng)絡,調節(jié)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免疫機制研究發(fā)現(xiàn),免疫缺陷的患兒感染后可在腸道外如肝臟和腎臟等臟器內檢測到復制的病毒抗原,這提示腸道外發(fā)病機制可能和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有關[8~9]。本研究結果表明RV腸炎合并腸道外感染患兒存在明顯的細胞免疫紊亂。與正常對照組相比,雖然總T細胞(CD3+T)沒有變化,但CD4+T細胞活化亢進,主要表現(xiàn)為CD4|T淋巴細胞的增高,而CD8+T細胞無變化,相應CD4+/CD8+比值也顯著增高,表明CD4+T淋巴細胞增高對機體的免疫反應起到過度輔助作用而產生免疫損傷,這與RV病灶擴散或病程延長存在一定關系。本研究提示在RV感染患兒的治療中,可適當使用免疫調節(jié)劑調節(jié)患兒免疫功能和應答,促進病毒的清除,在阻止RV感染后向腸道外播散的過程中可能會有良好效果。
表2 2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g/L]
表2 2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s),g/L]
?
[1]馬曉燕,仲海娟.輪狀病毒抗原檢驗結果189例分析[J].中華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雜志,2005,3(20):2158.
[2]王斌,封志純.重癥輪狀病毒感染[J].小兒急救醫(yī)學,2005,12(5):344~345.
[3]魏升云,張淑珍.輪狀病毒腸炎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兒科分冊,2004,22(6):409~411.
[4]周瑞,陳蘭舉,陳名武.輪狀病毒感染引起腸道內外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兒科學分冊,2005,32(6):354~355.
[5]姚英民,歐乃群,李寧.小兒輪狀病毒血癥與臨床發(fā)病特點關系初探[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11):867~869.
[6]郝素珍,王桂琴.實用醫(yī)學免疫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5~18.
[7]李建軍,劉作義.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的體液免疫功能研究進展[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4,19(3):176~178.
[8]李寧,姚英民.輪狀病毒多系統(tǒng)感染2例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2,40:141~143.
[9]姚英民,歐巧群,李寧.小兒輪狀病毒血癥與臨床發(fā)病特點關系初探[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11):867~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