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君, 朱 穎, 潘萬苗, 應 獻, 葛榮杰
(1.國家電機及機械零部件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浙江 臺州 318000;2.94782部隊,浙江 杭州 310021)
微扭矩傳感器適用于微小扭矩測量,具有測量精度高、分辨率高和不確定度小等特性,如奇石樂(KISTLER)微扭矩傳感器量程為0~0.2 Nm,精度等級為0.05,我國50Nm靜重式扭矩基準機的最小測量扭矩為0.5Nm,難以滿足該微扭矩傳感器的計量校準要求[1]。目前,扭矩傳感器的計量校準多采用扭矩靜態(tài)標定,比較成熟的方法為懸臂梁加砝碼[2]。其主要原因是標準砝碼質量精度高、穩(wěn)定性好,如毫克組E1等級砝碼最小質量為1mg,最大測量允許誤差為0.003mg[3],但也存在摩擦阻力矩[4]等干擾因素。該文在傳統(tǒng)懸臂梁加砝碼的結構基礎上,采用磁懸浮結構[5-8]、純扭矩加載方式[4,9]和復合材料,設計了新型微扭矩傳感器校準儀。
新型微扭矩傳感器校準儀結構原理圖如圖1所示。待校準的微扭矩傳感器通過定位塊和抱緊塊固定在底座上,轉軸上安裝力臂;兩根導軌對稱固定在底座上,并在上面安裝可沿導軌上下移動的軸承架;軸承架上安裝微型軸承;引線繞過力臂圓弧狀的端部并掛在微型軸承上,一端固定在力臂上,另一端固定一砝碼;力臂中心處磁鐵與磁座中心處磁鐵處于相吸狀態(tài),調整磁座高度來改變磁力大小,進而使力臂處于懸浮狀態(tài);底座上安裝調高支撐腳,調節(jié)整個機構到水平位置。
通常情況下扭矩傳感器校準時,采用水平放置,如圖2(a)所示。力臂重力G會在扭矩傳感器轉軸上產生彎矩M,進而影響機構的靈敏度和測量精度。
圖1 新型微扭矩傳感器校準儀結構原理圖
圖2 扭矩傳感器水平放置與垂直放置對比圖
對扭矩傳感器擺放位置進行改進,采用垂直放置方式,如圖2(b)所示。這種方式可以保證力臂的重心落在傳感器轉軸的中心位置,從理論上消除了力臂重力G施加在扭矩傳感器轉軸的彎矩M,但也會在扭矩傳感器內部產生靜摩擦阻力矩Mf。
為了消除靜摩擦阻力矩Mf的影響,在垂直放置的力臂基礎上增加磁懸浮裝置,如圖3所示。
在力臂和磁座的旋轉中心位置上分別安裝圓盤狀永磁鐵,通過調節(jié)兩者間的距離d來改變磁力的大小,進而達到平衡重力G的目的,使力臂處于懸浮狀態(tài)。兩磁鐵的半徑一大一小且中心位于軸線O′O″上,這種結構可以保證力臂即使發(fā)生旋轉系統(tǒng)磁通量增量ΔΦ始終為零,不會引入額外的阻力矩;同時可保證兩磁鐵中心安裝位置有一定的同軸度偏差,簡化制造工藝。
圖3 磁懸浮結構
圖4 傳統(tǒng)力臂及其受力分析圖
傳統(tǒng)的力臂多采用金屬材料(如鋁合金),矩形結構,如圖 4(a)所示。由圖 4(b)可知,O 處為扭矩傳感器轉軸安裝位置,系統(tǒng)通過在力臂一端加載作用力F來產生扭矩T,當力臂在多種不確定因素(如環(huán)境震動、扭矩扭轉、人為干擾等)的干擾下,使其實際位置和理論位置出現(xiàn)角度偏差α。此時,力臂有效作用長度發(fā)生變化,進而使扭矩T的實際值與理論值出現(xiàn)偏差,引入測量誤差。
在傳統(tǒng)力臂基礎上進行改進設計。首先,采用輕質復合材料作為力臂材料,減輕重量。該復合材料以環(huán)氧樹脂為基體,碳纖維為增強體,具有比重小、比強度和比模量大等特點。其次,力臂兩端設計成圓弧狀,結構如圖 5(a)所示。
由圖1可知,作用力(記為F1和F2)是砝碼重力通過引線施加在力臂上的。同時,引線繞在力臂圓弧狀的端部上,當力臂實際位置與理論位置的角度偏差α在一定范圍內變化時,引線始終與力臂圓弧狀的端部相切,如圖5(b)所示。這種結構可保證:
(1)力臂有效作用長度始終不變。由于作用力方向與引線方向一致,那么力臂有效作用長度為圓心O點到切點之間的距離,即始終為半徑R。
(2)實現(xiàn)純扭矩加載目的。由于作用力是等質量的砝碼通過引線施加在力臂上的,那么力臂兩端的作用力大小相同且方向相反,系統(tǒng)的合外力為零,只有扭矩T,即實現(xiàn)純扭矩加載。
數(shù)學模型可描述為[10]:
式中:T——作用在力臂上的扭矩;
F1、F2——作用在力臂兩端的力;
m——砝碼在真空中的質量;
g——所在地的重力加速度;
ρa——空氣密度;
ρw——砝碼材料密度;
R——力臂半長;
α——力臂實際位置與理論位置的角度偏差;
通過采取待校準的扭矩傳感器垂直放置、磁懸浮結構、輕質復合材料、力臂兩端圓弧結構、純扭矩加載等措施,從理論上消除了外界諸多不利因素對測量精度的影響。同時為驗證該微扭矩校準儀的實際效果,下一步將開展實驗檢驗和實驗室比對活動。
[1]JJG 2047-2006,扭矩計量器具[S].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6.
[2]張玉存,李 群.一種新型扭矩傳感器校驗儀[J].計量學報,2006,27(3):254-257.
[3]JJG 99-2006,砝碼檢定規(guī)程[S].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6.
[4]韓麗麗,劉振宇,孫寶元.新型純扭矩加載器的設計及結構優(yōu)化[J].中國機械工程,2008,19(20):2400-2403.
[5]胡業(yè)發(fā),許開國,張錦光,等.磁懸浮風力發(fā)電機用磁力軸承的分析與設計[J].軸承,2008(7):6-10.
[6]王曉光,姜 奎,戴迎宏,等.磁懸浮盤片支承原理的研究[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7,22(4):14-17.
[7]馬磊忠,徐龍祥.薄圓盤形轉子5自由度磁懸浮軸承系統(tǒng)研究[J].制造業(yè)自動化,2009,31(1):31-57.
[8]黃淑娟,萬德安.高精度純扭矩加載與測量裝置的研制[J].傳感技術學報,2003(2):190-198.
[9]陳太星,丁國清,廖黎瑩.轉向管柱萬向節(jié)微小擺動扭矩測量方法的研究[J].計算機測量與控制,2007,15(12):1 671-1704.
[10]郭 斌,林 海.扭矩基準裝置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評定[J].中國計量,2004(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