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愚
情感寄生與斜倚的標本?
■老 愚
七十五歲和九十七歲幾乎是人生的夕陽紅階段了,但這卻是兩位文化人楊沫和季羨林回歸人倫常理的年齡。前者在這一年,因為第三個伴侶的扶持,從糾纏不休的男秘書懷抱里脫身而出,步入生命的覺醒期,被扭曲的人性在最后六年得到矯正,成為真正的母親;后者則在好心護工的協(xié)助下,與分離十三年的兒子重歸于好,相見一笑化芥蒂,享受到最后八個月的天倫之樂。
這兩樁人性復蘇的故事,或許只是用來告訴人們一個常識:親情具有你想像不到的糾錯能力。這里的前提是,背離親情太久的一方傾聽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呼喚,并且愿意聽從它的指引。
在《母親楊沫》與《我和父親季羨林》之前,其實已經(jīng)有李銳女兒李南央的一本驚世駭俗的書—《我有這樣一個母親》。
她是變異了的女性,是意識形態(tài)閹割人性的證明。被革命熔爐冶煉過的女干部,必然如此的原因一定有,晚年韋君宜在更早的時候?qū)懗隽朔词 案锩脑臁钡摹端纪翠洝?,政治運動如何將每一個忠誠的追隨者絞成肉泥。
季羨林與她們同屬那個動蕩的年代,社會及人生教育給予他的也是反叛。最壞的現(xiàn)實,激起不羈的狂想。他們的生活都在遠方。
這一系列父母形象,是那個時代的必然果實。對他們而言,生命只是革命和學術的卑微工具,不是用來享受生命本身和生活的樂趣,兒女情長、小家庭以及天倫之樂都屬于多余之物,也是與偉大時代格格不入的低俗品。他們不僅不需要消費這樣的東西,還要盡力遠離這樣的腐蝕。
革命年代制造了難以計數(shù)的孤兒,溢出家庭倫理的男女,折斷了老一輩的天倫之夢,也屏蔽了自己的人性之泉,干癟、枯燥、緊張,他們的人生在單向度的馬拉松賽場上狂奔,有終此一生也不覺悟的革命狂、工作狂,也有在中途逐步覺醒的,有在晚年幡然醒悟的,后者更值得人們尊重。
他們與自己缺乏父愛母愛后代的和解,是這個時代最驚心動魄的故事。
讀這樣的書令人心有戚戚焉。他們以對父輩的理解,表達因父愛母愛缺失而干澀的人生,那種喊不出來的疼,感情饑渴的嬰兒自白,在解構父輩耀眼光環(huán)的同時,勾畫了一幅令人震驚的殘缺人生圖景,那是被有意遮蔽的更本質(zhì)的東西。在外人看來她們撕破假面具的勇氣值得嘉許,其實,撕破隱藏于她們內(nèi)心的傷口,似乎更值得贊賞,那是定期發(fā)作,令其晝夜痛苦的病灶,不是控訴而是自白,是誠實心靈的自我需求,他們不能面對一個虛假的父母而不痛苦。所以,那些故作憤慨譏諷之語的列位,除了習慣于瞞和騙的奴性心態(tài)外,同情心已然喪失,他們已經(jīng)不能從悲痛之文里讀到悲痛。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