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震天
支氣管哮喘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目前單靠西醫(yī)治療,效果仍不甚理想。浙江省金華市中醫(yī)院院2005年12月-2006年11月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湯劑治療支氣管哮喘6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觀察患者118例均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1]和中醫(yī)診斷標準[2]、病情嚴重度分級標準[3]。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齡22~62歲;病程6~28年;病情屬輕中度者46例,重度者14例。對照組58例,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齡23~64歲;病程7~29年,病情屬輕中度者45例,重度者13例。同時排除伴有其他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分級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吸氧,西藥抗炎、抗過敏、化痰、解痙平喘等治療。治療組加用中藥湯劑:葶藶子12g,海浮石20g,紫蘇子 15g,半夏 10g,黃芩 12g,浙貝母 10g,麻黃 6g,杏仁10g,款冬花 15g,補骨脂 12g,五味子 5g,山藥 20g,白術 10g,甘草10g。并根據證候酌情加減。治療上,偏熱哮者以清熱宣肺、化痰平喘為主;偏寒哮者以溫肺散寒、化痰平喘為主;偏風哮者以疏肝祛風、解痙平喘為主;偏痰哮者以滌痰利竅、降氣平喘為主;偏瘀哮者宜活血化瘀、降逆平喘。病久則可根據肺、脾、腎虛輕重不同,酌情加減補肺固衛(wèi)、健脾化痰、補腎納氣之藥物。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2周為1療程。
2.1 療效標準 參照2002年全國第6屆中西醫(yī)結合呼吸病學術研討會上提出的《支氣管哮喘中西醫(yī)結合診斷和治療方案》判定標準擬定[1]。臨床控制:哮喘癥狀完全緩解期,即使偶有輕度發(fā)作不需用藥即可緩解,FVE1.0(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或PEF(峰值呼氣流速)增值在35%以上或達到預計值80% ~100%,PEF變異率 <20%。顯效:哮喘發(fā)作較明顯減輕,FVE1.0(或PEF)增加25%以上或達到預計值的60%以上;PEF變異率>20%仍需吸入糖皮質激素或支氣管擴張劑,但僅需既往用藥劑量的1/30。好轉:哮喘癥狀有所減輕,FVE1.0(或PEF)增加15%~25%,仍需吸入糖皮質激素或支氣管擴張劑,用藥劑量不能少于原來的1/20。無效:哮喘臨床癥狀和FVE1.0(或PEF)測定值無改善或反而加重,仍需增加全身使用或吸入糖皮質激素的劑量,或增加支氣管擴張劑應用的種類和劑量。
2.2 治療結果 見表1。結果示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0.05)
現代醫(yī)學認為支氣管哮喘是一種以淋巴細胞、嗜酸粒細胞和肥大細胞反應為主的氣道慢性變應性炎癥,這種炎癥可以導致氣道高反應性而使其對變應原或各種刺激物呈易感性,從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廣泛而可逆性的氣道阻塞癥狀。但由于臨床表現之間的確切關系尚未完全闡明,西藥治療效果仍不甚理想。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哮喘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在治療支氣管哮喘方面可取長補短。西藥起效快,針對性強,作用明確,但毒副作用較大,譬如糖皮質激素,隨著哮喘的反復發(fā)作,逐漸加重,至后期往往造成激素依賴,撒減困難,很容易引起反跳現象??股氐臑E用可造成耐藥率升高、菌群失調等等不利因素,勢必增加患者的危害,使患者依從性較差。中藥雖起效較慢但作用持久,以整體調節(jié)為主,能夠顯著改善患者自覺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易被患者臨床接受。因此,在治療支氣管哮喘過程中,應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取長補短,最大限度減少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祖國醫(yī)學認為哮證是一種發(fā)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發(fā)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急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為主要表現。張景岳《景岳全書·喘促》謂“喘有夙根,遇寒即發(fā),或遇勞即發(fā)者亦名哮喘。未發(fā)時扶正為主,既發(fā)時以攻邪為主”。說明哮證的病理主要是誘因觸發(fā)伏痰,痰氣搏結,阻塞氣道。病位主要在肺,與脾、腎密切相關。發(fā)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為本虛。可見本病多數屬于本虛標實,寒熱錯雜。根據以上特點,創(chuàng)立本方。方中葶藶子瀉肺平喘,海浮石化痰平喘;紫蘇子、半夏降氣化痰;黃芩清解肺熱;浙貝母清化熱痰;杏仁肅降肺氣;麻黃宣肺平喘;款冬花清肺化痰平喘;補骨脂、五味子補腎納氣平喘;山藥、白術補氣健脾化痰;甘草祛痰止咳,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寒溫并用,標本兼顧,共奏宣肺開郁、清熱化痰、扶正祛邪、化瘀通絡之功效,臨癥加減對各型哮喘均有良好療效。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 [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7,20(5):261.
[2]王永炎.中醫(yī)內科學 [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8:1084.
[3]陳灝珠.實用內科學 [M].第10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