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良
(蘭州理工大學 經(jīng)濟管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從氣候變化觀點看,在何處產(chǎn)生碳①排放不存在差異,但就國際政治觀點而言,碳排放不僅是一個經(jīng)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自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IASB)2005年6月撤消《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公告第3號——排放權》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Interpretations Committee 3:Emission Rights,IFRIC 3)以來,不存在國際公認的針對碳排放權交易的會計準則。自愿披露占主流的碳排放報告降低了信息的可比性和決策有用性。[1]分析總結相關差異及其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
以碳減排為目的的排放權交易的種類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總量管制與交易模式(cap-and-trade trading scheme)和基線與信用額模式(baseline-and-credit trading system)。在總量管制與交易模式下,管理當局設定排放權交易機制調控范圍內所有企業(yè)在規(guī)定期間允許的碳排放配額 (emission allowance),并以無償或拍賣的方式進行分配。獲得排放配額的企業(yè)可以選擇減少排放、出售多余配額;或增加排放、購買額外配額。到期末,企業(yè)須向管理當局上交與該期間實際排放量相當?shù)呐漕~?;€與信用額模式則由管理當局設定最高排放基線(baseline),到期末,向實際排放量小于最高排放基線的公司發(fā)放排放信用額度(credit),并要求超標準排放的公司提交超額部分的信用額度。上述兩種模式都設立了最高排放標準,但兩者在交易機制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總量管制與交易模式下,企業(yè)在收到排放配額時即可將其售出,并利用遠期合約進行回購,因此,可用于交易的額度大、時間長,能達到融資的目的;在基線與信用額模式下,只有結算出差異額后才可以進行交易,可用于交易的額度小、時間短。
與這兩種排放權交易制度有關的會計處理主要涉及與排放權相關的資產(chǎn)、負債的確認與計量,排放配額遠期買賣合約的會計處理等問題。調查顯示,權威準則的缺位使實務中存在六種關于歐盟排放權交易機制(EU ETS)的會計處理方法,如果考慮EU ETS在財務報表的列示,則會計處理方法有15種之多:(1)排放配額資產(chǎn)的確認。雖然有24%的受訪者將免費獲得的排放配額確認為資產(chǎn),以公允價值計量(14%的受訪者將對方科目計入遞延收入,10%的受訪者直接計入利潤表項目),但76%的受訪者則依據(jù)IAS20《政府補助會計和政府援助的披露》以名義金額計量。將排放配額資產(chǎn)列示為存貨、無形資產(chǎn)、其他流動資產(chǎn)的比例分別為15%、65%和20%;對于外購的排放配額,這一比例分別為11%、58%和31%。(2)排放配額的后續(xù)計量,包括排放配額資產(chǎn)的攤銷、價值重估與銷售。14%的受訪者進行攤銷,其中,個別企業(yè)只對外購的排放配額進行攤銷;86%的受訪者則在排放配額被消耗或出售后,在利潤表上確認相關費用;有21%的受訪者對排放配額資產(chǎn)實施價值重估,并將價值變動直接計入利潤表相關項目。對于初始確認為遞延收入的企業(yè),50%的受訪者以實際排放量為依據(jù)確認當期損益,25%的受訪者則以直線法分期確認損益,但當期損益在利潤表的列示項目,有的反映為收益增加,有的則反映為銷售成本減少,還有的反映為其他收入。以名義金額計量的排放配額的銷售收入,有86%的受訪者直接計入當期利潤表,并大多反映為銷售成本的減少;7%的受訪者則將處置收益計入遞延收入,在剩余的年度內分期確認損益。(3)交付配額義務引發(fā)負債的確認與計量。16%的受訪者沿用IFRIC3,73%的受訪者以已獲得的排放配額的賬面價值進行初始計量(但對由遠期排放配額對沖的排放負債,有26%的受訪者以遠期合同價格為計量基礎)。會計期末,依據(jù)排放權配額的市場價值進行后續(xù)計量,當預計的排放超過持有的排放配額時,70%的受訪者以生產(chǎn)單位為基礎,通過預先評估年度內的排放缺口確認排放負債,15%的受訪者在實際排放超過持有的配額時按實際發(fā)生額確認排放負債。(4)排放配額遠期買賣合約的會計處理。70%的受訪者認為市場足夠有效,可以提供可靠的遠期價格曲線,能確定排放配額遠期合約的公允價值;53%的受訪者依據(jù)IAS39《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以公允價值計量,但其中46%的受訪者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列入利潤表,7%的受訪者在現(xiàn)金流量對沖會計下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列入資產(chǎn)負債表所有者權益項目;40%的受訪者以應計制為基礎,以自用為前提,認為IAS39不適用。[2]
針對上述調查結果,普華永道會計公司(Pricewaterhousecoopers,PwC)依據(jù)IAS8《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及差錯》,在與現(xiàn)行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不矛盾的前提下,認同如表1所示的三種會計處理方法:
表1 PwC認同的關于EU ETS的會計處理方法[2]
針對上述實務處理的多樣化和已實施排放權交易國家會計準則制定者的請求,2007年12月,IASB通過投票表決,以10票贊成的結果,重新啟動關于排放權交易會計處理的研究。[3]預計將于2011年上半年發(fā)布正式的會計準則。2009年3月,IASB討論了企業(yè)免費獲取的、可交易抵消工具(tradable offsets,包括總量管制與交易模式下的排放配額和基線與信用額模式下的信用額度)的初始會計處理。IASB認為,可交易抵消工具符合IASB概念框架關于資產(chǎn)的定義,以公允價值進行初始計量更具有透明性和決策有用性。對可交易抵消工具的會計處理,有三種備選方案:無給付對價轉移模式(Non-reciprocal transfer model)、補償模式(Compensation model)和履行義務模式(Performance obligation model)。其中,無給付對價轉移模式主要考慮獲得可交易抵消工具時是否會招致現(xiàn)實的義務,認為排放項目停產(chǎn)后有義務交回該工具的,應確認為負債,否則,確認為利得。履行義務模式認為,排放權交易機制的引入不是鼓勵排放,而是通過引入排放成本使企業(yè)逐漸降低排放量。因此,企業(yè)得到可交易抵消工具,是以承諾將排放量降低到允許的排放標準以下為前提的,可交易抵消工具應初始確認為負債而不是利得,期末,對實際排放量小于得到配額的部分確認為收入。補償模式認為,可交易抵消工具不是免費發(fā)放的,是對排放權交易機制引入可能導致企業(yè)未來遵循成本增加事先給予的補償。在針對這三種模式的討論中,贊同無給付對價轉移模式、履行義務模式的票數(shù)各為6票,補償模式被一致否決。[4]
目前,碳排放信息披露多屬自愿披露,在披露內容、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其中,顯著差異體現(xiàn)在企業(yè)碳排放報告邊界和營運邊界的界定。碳信息披露項目(The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的統(tǒng)計調查以《溫室氣體協(xié)議:企業(yè)核算和報告準則》 (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GHG)為依據(jù)。GHG建立了一套溫室氣體核算語言,被公認為是確定企業(yè)溫室氣體排放責任的國際最佳實踐。依據(jù)GHG,對于部分擁有股權的被投資者碳排放信息的統(tǒng)計,報告邊界的界定存在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響和其他四種情況。[5]值得注意的是,以控制權基礎計算的碳排放量和以股權比例基礎計算的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如表2、3、4所示:
表2 控制權基礎和股權比例基礎碳排放量計算比較
表3 碳排放量計算舉例——基礎資料
表4 控制權基礎和股權比例基礎碳排放量計算
從上述計算可以看出,甲公司以控制權為基礎計算的碳排放量為550噸,依股權比例計算的碳排放量為710噸;乙公司以控制權為基礎計算的碳排放量為1200噸,依股權比例基礎計算的碳排放量為1040噸。當碳排放權成為稀缺資源時,不同的計算基礎決定了該資源在利益主體之間的分配格局。
企業(yè)營運邊界的界定與其價值鏈相關,當考慮一家企業(yè)的碳足跡時,GHG認為存在三種不同的范疇適用于碳排放報告營運邊界的界定:(1)直接排放,指報告主體所擁有或控制的生產(chǎn)設施或交通工具產(chǎn)生的排放;(2)用于生產(chǎn)的外購電力、熱和蒸汽所導致的間接碳排放;(3)其他間接排放,包括公司上下游作業(yè)鏈產(chǎn)生的排放。[5]由于執(zhí)行標準的可選擇性和碳排放信息收集體系的缺乏,在參與CDP項目的100家中國公司中,2008年,有2家公司采用了GHG的統(tǒng)計方法,1家公司采用了ISO 14064-1標準《組織層次上對溫室氣體排放和清除的量化和報告的規(guī)范及指南》,但只有1家公司具體披露了范疇1和2的碳排放信息。[6]2009年,有2家公司采用了GHG的統(tǒng)計方法,1家公司使用ISO 14064-1的溫室氣體核算方法,3家公司提供了范疇1的排放量信息,2家公司提供了范疇2的具體數(shù)據(jù)。[7]針對由于缺乏統(tǒng)一披露標準導致的CDP參與率低的現(xiàn)狀,2009年,氣候披露標準委員會 (Climate Disclosure Standards Board,CDSB)發(fā)布了 《CDSB報告框架》(CDSB Report Framework)征求意見稿,并與PwC聯(lián)手發(fā)布了全球首份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模版(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port)。
會計政策的選擇將導致企業(yè)財務業(yè)績的差異,影響公司的價值,對企業(yè)、政府、投資者、債權人等利益相關者的決策產(chǎn)生影響,進而影響IASB相關會計準則的制定。
在總量管制與交易模式下,對免費獲得的排放配額,按公允價值模式計量與按名義價值模式計量相比存在重大差異。雖然按名義價值對免費排放配額進行初始計量不產(chǎn)生資產(chǎn)、權益和損益,但會造成同一項資產(chǎn)(免費獲得和外購的排放配額)存在不同的計價基礎,且給企業(yè)通過出售排放配額“制造”利潤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企業(yè)的資產(chǎn)規(guī)模較大,如果同時確認遞延收入,則會增加權益,遞延收入采用不同的標準向利潤表釋放將影響以后期間的損益;如果將免費獲取的排放配額直接計入獲得當期的利潤表,則會人為增加當期利潤,且有可能造成收入與費用的不配比。而排放配額在資產(chǎn)負債表不同項目的列示,則對企業(yè)的資產(chǎn)結構、資產(chǎn)的分期攤銷、跌價準備與減值準備、資產(chǎn)處置損益、償債能力、運營能力、盈利能力等信息產(chǎn)生重大影響。對超額排放部分對應的排放配額提交義務確認時間上的差異,長期看,雖然對企業(yè)財務信息沒有影響,但會影響企業(yè)的中期報告或年度報告。此外,除受供求關系影響外,超額排放的處罰標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排放配額市場價的公允性,甚至為排放配額設定了最高市價。
IASB關于可交易抵消工具的初始會計處理,無給付對價轉移模式和履行義務模式各有利弊。排放權交易機制的作用機理是通過增加額外成本達到減少排放的目的,排放配額的分配是為了企業(yè)降低與之相關的增量成本,無給付對價轉移模式下利得的初始確認顯然不符合經(jīng)濟實質;當連續(xù)幾年的排放配額被一次分配時,無給付對價轉移模式將違背會計配比原則。對于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兩個排放主體,僅僅由于排放項目停產(chǎn)后對多余配額是否需要交回的制度規(guī)定不同,無給付對價轉移模式將使兩個企業(yè)的利得和負債規(guī)模出現(xiàn)差異。而多余的配額是否需要交回是一項管理制度,不同國家、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qū)之間可能存在差異,由此將造成會計信息的橫向不可比。履行義務模式雖然部分克服了無給付對價轉移模式的缺陷,但不像其他有約束力的協(xié)議,企業(yè)只有在實際產(chǎn)生排放時才有義務上交排放配額;退一步講,如果沒有獲得排放配額,當將來產(chǎn)生排放時,企業(yè)對排放配額的外購將導致未來預期成本的增加。因此,應該將獲得的可交易抵消工具確認為未來而非現(xiàn)實的負債。所有這些,都是會計準則制定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隨著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公司產(chǎn)品和服務的碳濃度、來自氣候變化的監(jiān)管風險、供應鏈風險、產(chǎn)品和技術風險、訴訟風險、聲譽風險等因素將影響公司的成本水平、資產(chǎn)組合、供應鏈、經(jīng)營活動的空間范圍。公司決策層依據(jù)相關信息分析碳排放權的市場價格,權衡購買排放額度的支出與減排引致的成本支出,根據(jù)公司的資源、能力與風險偏好,進行戰(zhàn)略選擇與決策。股東的決策將越來越多地受到碳管制制度的財務后果的影響。公司更大范圍的利益相關者,如顧客、員工、所在社區(qū)也希望了解碳減排管制對公司戰(zhàn)略的影響。所有這些,都說明了公司對碳減排措施實施有效溝通的必要性。但是,公認信息披露指南的欠缺,加大了會計人員的選擇難度,對上市公司的會計人員而言則更是如此。
排放權交易制度的有效運行,碳稅和反傾銷的實施都需要有精確的碳排放數(shù)據(jù)作支撐,擁有一個健康的、可量化的、能提供可靠及可鑒證數(shù)據(jù)的報告系統(tǒng),保證所披露信息的透明度、可比性、精確性,是企業(yè)在低碳經(jīng)濟時代獲取競爭優(yōu)勢的重要保障。
從技術角度而言,碳排放權交易的特殊性決定了其會計準則的制定,在不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相矛盾的前提下,可以不受制于現(xiàn)行的會計準則。從經(jīng)濟后果而言,雖然會計準則制定是不同利益團體之間博弈達到均衡的過程,但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項會計準則的制定會像碳排放權交易會計準則那樣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決策有用性決定了會計的最終目的是為利益相關者的科學決策提供信息支撐。因此,會計準則的制定應盡量減少政治力量的干預,客觀真實地反映經(jīng)濟實質。
在設定報告邊界和營運邊界時,必須考慮信息披露不同目的的需求,包括企業(yè)參與自愿性推動計劃的需要,有效管理碳排放風險的需要,滿足碳排放市場交易及政府對申報管制的需要。依據(jù)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碳排放報告邊界的界定應與公司財產(chǎn)的組織邊界和經(jīng)濟狀況相一致,以控制權為依據(jù)來編制。當碳排放成為一種法律責任時,以股權比例為基礎計算的排放量具有較強的透明度。因此,建議企業(yè)同時報告以控制權基礎和股權比例基礎計算的碳排放信息。政府管制通常將重點放在企業(yè)的直接排放上,但英國的排放交易機制要求參與廠商同時提供來自外購電力、熱及蒸汽所產(chǎn)生的碳排放量。對于擬加入碳排放交易系統(tǒng)的公司,最好以范疇1和2來編制嚴謹且可鑒證的排放報告。如何消除間接排放的重復計算是制度設計者應慎重考慮的問題,對于風險管理而言,如果僅將焦點放在直接排放上,有可能漏失主要的碳排放減量的機會與風險。估算來自公司營運上下游的間接碳排放,將有助于公司在整體價值鏈中與其他廠商共同合作來削減碳排放,并分享利益。
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風險對企業(yè)的戰(zhàn)略、財務、經(jīng)營、業(yè)績等都將產(chǎn)生重大影響。降低信息披露成本和決策有用觀要求實現(xiàn)碳管理報告與主流財務報告有效融合,可以在管理層討論與分析部分,披露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風險、機遇、戰(zhàn)略、治理、管理業(yè)績、碳排放具體數(shù)據(jù)及統(tǒng)計方法等信息。就披露方式而言,可以選擇單設氣候變化信息模塊,或將氣候變化信息分別反映于關于公司戰(zhàn)略、財務資源、流動性、關鍵業(yè)績驅動、公司前景等問題的討論與分析部分,前者為信息披露初級階段的選擇,后者為理想模式。
此外,為了正確區(qū)分同一市場中競爭廠商碳排放的細微差異,排放交易制度及環(huán)保鑒證制度對碳排放數(shù)字準確性的要求較一般的利益相關群體要高。外部鑒證是保證碳排放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由于缺乏外部鑒證導致對所披露數(shù)據(jù)的可靠性發(fā)生質疑,碳排放信息披露將不能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要。[8]這也是國際審計與鑒證標準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Auditing and Assurance Standards Board,IAASB)正致力于開發(fā)碳排放信息鑒證業(yè)務準則的原因所在。
注 釋:
① “碳”經(jīng)常被簡便地稱為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中的最大元素,溫室氣體常以碳當量的影響加以測量。
[1]Mercer.Investor Research Project-Investor use of CDP Data[EB/OL].http∶//www.cdproject.net/CDPResults/67_329_204_GDP_lnvestor_Research_Project_2009.pdf,2009.
[2]IETA.Trouble-Entry Accounting-Revisited∶Uncertainty in Accounting for the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and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EB/OL].http∶//www.ieta.org/ieta/www/pages/getfile.php?docID=2535,2007.
[3]IASB.Accounting for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s[EB/OL].http∶//www.iasb.org/Current+Projects/IASB+Projects/Government+Grants/Meeting+Summaries+and+Observer+Notes/IASB+Meeting+December+2007.htm,2007.
[4]IASB.Accounting for issued tradable offsets[EB/OL].http∶//www.iasb.org/Curent+Projects/IASB+Projects/Emission+Trad ing+Schemes/Meeting+Summaries+and+Observer+Notes/IASB+March+2009.htm,2009.
[5]WBCSD.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A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EB/OL].http∶//www.wri.org/pbulication/greenhouse-gas-protocol-corporate-accounting-and-reporting-standard-revised-edition,2004.
[6]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Report 2008——China 100[EB/OL].http∶//www.cdproject.net/en-US/Results/Pages/In vestors-2008-Reports.aspx,2008.
[7]CDP.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Report 2009——China 100[EB/OL].http∶//www.wwf.com.cn/wwfpress/publication/climate/CDPChina2009.pdf,2009.
[8]Ans Kolk,David Levy,Jonatan Pinkse.Corporate Responses in an Emerging Climate Regime∶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Commensuration of Carbon Disclosure[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8,17:71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