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敏
原本以為金融危機會讓藝術品市場來個大洗牌,沒想到短暫的小幅調整后,迎來的卻是一個幾乎令所有人咋舌的大牛市。
2009年,中國書畫因其快速上升行情被譽為帶動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新引擎,特別是“一飛沖天”的古代書畫,藏家對稀珍之品的追捧創(chuàng)造出的億元天價,推升市場至新的高度。進入5月,各家拍賣公司的2010年春拍集中開槌,高調跨入“億元時代”的中國書畫是否能持續(xù)上一年的上漲行情?
市場釋放多頭信號
率先開槌的香港蘇富比2010年春拍向市場釋放了一個信號:今年中國書畫行情將繼續(xù)走強。4月6日結束的蘇富比中國書畫專場拍賣總成交額達4.18億港元,創(chuàng)出香港蘇富比歷年來中國書畫拍賣的最高總成交額。其中,有6幅畫作的成交價突破1000萬港元,如傅抱石的《對奕圖》以高價3874萬港元成交,遠超高估價700萬港元。
緊接著在內地開拍的中國嘉德中國書畫專場也有了新的突破:張大干《愛痕湖》以1.008億元刷新個人紀錄,這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首次突破單件價格億元大關。
記者查詢了當前的雅昌藝術指數(shù),其也驗證了中國書畫的上漲行情。截至目前,各板塊指數(shù)幾乎都達到歷史高點,國畫400指數(shù)(中國書畫400指數(shù)是雅昌藝術網根據(jù)中國書畫拍賣市場的現(xiàn)實狀況,選取古代、近現(xiàn)代及當代對中國畫市場有一定影響力的400個代表人物的作品,進行綜合統(tǒng)計分析后推出的數(shù)據(jù),它能反應自指數(shù)基期2000年春拍至今每個拍賣季度中國畫市場的發(fā)展趨勢。)、近現(xiàn)代名家指數(shù)、當代中國畫指數(shù)、海派書畫指數(shù)、京津畫派指數(shù)都達到了10年來的最高點。
大批新資金涌入
當一個市場出現(xiàn)特殊變化的時候,往往動因并不是來自于市場內部,而是來自于外部。如果這個市場的資金和人群都維持不變的話,無論成交量和價格都不可能往上走。如果出現(xiàn)了成交量、價格上行的情況,一定是有外部的人進場,或者場內的資金配比發(fā)生了變化。藝術品市場的現(xiàn)狀就是如此。
在今年的春拍上,除了頻頻刷新的各項成交紀錄外,內地買家在頂級拍品的拍賣過程中頻頻舉牌的現(xiàn)象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不少業(yè)內人士紛紛猜測,是不是有熱錢介入?其實,早在今年第一季度的內地首輪小拍中,大批新資金的涌入已經初露端倪。北京保利、中國嘉德等拍賣公司的小拍現(xiàn)場,盡管藏品的價位普遍不高,但買氣十足,“漲”聲不斷。
那么,當前藝術品市場的這批新資金從何而來呢?從去年創(chuàng)下佳績的吳彬《十八應真圖卷》的拍賣情況,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拍賣競價之初,民生銀行代理人、某山西藏家的身影甚為活躍。由此,記者將目前參與藝術品市場交易的買家分為三類:一是出于對藝術品的愛好而形成購買行為的藏家;二是以盈利為目的機構投資者,如上述民生銀行代理人;三是手頭握有大筆資金的投機者,如山西藏家(雖然無法核實這位藏家的真實身份,但山西這一特殊地理位置還是讓人將其與煤老板產生聯(lián)想)。
市場話語權轉移
新資金的介入,將使藝術品交易市場形成新格局。在中國,最初的藝術品市場是由藏家構成的,而今純粹懷有收藏目的的買家不再占主流,市場的話語權逐漸轉移到機構投資者和投機者身上,他們喜好的藏品可能成為市場高價藏品的風向標。
相對于防不勝防的投機者,參與藝術品交易的第二類買家——機構投資者對藝術品市場的訴求是更為理性的。21世紀初,全球超過50家主流銀行提出了建立藝術品投資基金的意向。在中國,2007年民生銀行就發(fā)起了“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公募基金用于購買中國當代藝術品,在封閉期將其出租或出售以獲得收益,并在到期時將年收益18%以下的部分返還給基民,18%以上的部分由基民與銀行共享。如果到期藝術品不能出賣,則由藝術品的原持有人按當初交易價進行回購。
金融危機之后,中國金融機構開始密集地與藝術品市場接觸。2009年6月9日,招商銀行私人銀行推出藝術品鑒賞計劃;6月18日,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分行與國投信托公司、北京保利文化公司聯(lián)合推出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9月1目,華夏典當行開始推出藝術品典當金融業(yè)務,成為全國最早全面開展藝術品融資的典當行之一。
除了上述私人銀行外,也陸陸續(xù)續(xù)有企業(yè)資金開始嘗試介入藝術品投資領域,將藝術品作為其資產配置的一部分,以尋求資產的保值與增值。豪無疑問,越來越多機構投資者的參與調動了藝術品市場的積極性,對市場出現(xiàn)的高價藏品起了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比機構投資者更可拍的買家就是投機者了。在眾人都以為金融危機的風暴必將波及藝術品市場的時候,藝術品市場卻成為在金融危機中資金“擠出效應”的受益者。在金融危機引發(fā)的產業(yè)結構調整中,以前投資于實體經濟中的部分資本被擠出,成為閑錢,從而流入藝術品市場,這部分資金在中國首當其沖的就是溫州炒客資金和山西煤老板資金。
目前,中國很多投資渠道有著種種限制,投機資金量最龐大的樓市近期就受到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密集打壓,而藝術品市場則不受限制,同時藝術品的投資回報率也是有目共睹的,而投資技巧也通俗易懂——只要藏品夠真,經過時間的沉淀便能升值。由此,藝術品自然就成為眾多投機者青睞的品種,只要有資金準備和可靠的專業(yè)咨詢,就可以投資。
近半年來,國內大大小小拍賣會上均活躍著溫州炒客的身影,更有傳聞稱來自溫州炒客的1000億熱錢流入中國藝術品市場;而山西煤老板則在拍賣市場上不露聲色地砸上幾千萬或者上億元。中國藝術品市場尚處于發(fā)展階段,盤面不大,這樣大筆投機資金的介入很有可能造成惡意炒作,使藝術品市場淪為資本投機者的新戰(zh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