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書亭,周永紅*,李薇,焦占紅,譚莉麗,王曉偉(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山東青島260003)
·臨床研究·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證候分布及其與MSCTA診斷相關性
任書亭,周永紅*,李薇,焦占紅,譚莉麗,王曉偉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山東青島260003)
目的探討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證候分布及其與MSCTA診斷的相關性,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中醫(yī)辨證分型提供客觀依據,指導臨床的辨證分型。方法選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綜合征120例,中醫(yī)辨證分型為痰火內擾、陰虛陽亢、氣虛血瘀、髓海不足各30例,選取健康對照組30例,對患者進行MSCTA檢查、凝血機制相關指標檢測。結果與正常對照組比較,MSCTA結果顯示各證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椎動脈內徑均有明顯改變,有顯著性差異(P<0.01),4個不同的中醫(yī)證型間,氣虛血瘀證<髓海不足證<陰虛陽亢證及痰火內擾證,有顯著性差異(P<0.01),陰虛陽亢證與痰火內擾證間無顯著性意義;患者血漿中PT、APTT均明顯縮短,有顯著性差異(P<0.01),4個不同的中醫(yī)證型間,PT氣虛血瘀證<髓海不足證<痰火內擾及陰虛陽亢證,有顯著性差異(P<0.01),陰虛陽亢證與痰火內擾證間無顯著性意義;APTT髓海不足證<氣虛血瘀證<陰虛陽亢證及痰火內擾證,有顯著性差異(P<0.01)。結論血漿PT、APTT水平及MSCTA診斷結果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中醫(yī)辨證分型有一定的相關性。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證型;PT;APTT;MSCTA診斷
近年來研究表明,中醫(yī)藥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綜合征有著較為理想的調控作用,但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綜合征證型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綜合征中醫(yī)證型分布進行初步研究,并探討其與MSCTA診斷的相關性。
1.1 診斷標準參照《實用神經病學》的診斷標準:年齡40歲以上;有動脈硬化,或頸椎病史;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復發(fā)作;發(fā)作性、體位性眩暈,伴惡心嘔吐、耳鳴、聽力下降、下肢麻痛;體征:眼球震顫、病側肢體共濟失調,構音障礙,病側面部及對側肢體痛覺減退或消失,或眩暈與頭部轉動密切相關;頸椎X線攝片示:頸椎肥大性改變;腦動脈血流動力學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1-3]。
1.2 病例納入標準觀察組納入標準:年齡在40~70歲,符合上述疾病及證候診斷標準者,均可列為觀察對象。對照組納入標準:正常對照組,目前無疾病主訴。
1.3 病例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標準以及資料不全者;(2)嚴重肝、腎疾??;(3)不愿意接受研究措施或其他原因不能合作者。
1.4 病例來源青島海慈醫(yī)療集團和青島大學醫(yī)學院松山醫(yī)院內科、保健科門診和住院病人,以及醫(yī)院同期查體者和社區(qū)就診病人。其中男97例,女53例,平均年齡(70.14±9.86)歲。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原則》病程分期標準[4-5],選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綜合征120例(其中痰火內擾、陰虛陽亢、氣虛血瘀、髓海不足各30例)。年齡匹配的健康對照組30例。
2.1 觀察指標計算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入院時血漿PT、APTT水平指標的計量及CT診斷結果在中醫(yī)不同證型中的反映。健康對照組患者進行以上指標的檢測。
2.2 標本采集用專用血凝管(0.109 mmol/L枸櫞酸鈉溶液1∶9抗凝)采取空腹靜脈血,以3 000 r/min離心10min后分離血漿,2 h內檢測完畢;質控干粉用1.0mL去離子水溶解,輕輕混勻,恢復至室溫后再進行檢測。
2.3 檢測方法嚴格按照德國TECO Coatron M4四通道半自動血凝儀操作步驟進行檢測PT、APTT,每份標本均做四孔,取平均值。采用常規(guī)螺旋掃描模式,層厚1.25min,床移速度13.75 mm/s,延遲時間20~22 s,矩陣512×512,電壓120 kV,電流320~400 mA。
2.4 統(tǒng)計學方法各指標均用均數±標準差(ˉx±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用F檢驗。全部數據均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1.5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
各組血漿PT、APTT結果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各組血漿PT、APTT結果水平比較(ˉx±s)
凝血酶原時間(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漿中加入過量的組織因子(兔腦滲出液)后,凝血酶原轉化為凝血酶,導致血漿凝固所需的時間。正常值為12~14 s。PT超過正常對照3 s以上者有臨床意義。應用正常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活動度曲線,對比患者血漿的PT,可以求出活動度?;顒佣鹊恼V禐?0%~100%。PT是外源性途徑凝血因子異常的一項很有價值的篩選試驗[6-7]。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是檢查內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種過篩試驗,是用來證實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們相應的抑制物,同時,APTT也可用來檢測凝血因子Ⅻ、激肽釋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釋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作用途徑主要是內源性凝血途徑,所以APTT是檢查內源性凝血因子異常的一項很有價值的篩選試驗。
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快速無創(chuàng)性血管顯影技術,采用快速容積掃描結合對比劑團注技術,采集的數據經計算機處理后合成三維重建血管圖像,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出血管的二維及三維空間關系。與TCD、CDFI、MRA、DSA相比,MSCTA是惟一可以顯示血管壁有無鈣化的檢查手段。操作簡單、快捷、安全;一次成像能夠同時顯示椎-基底動脈與毗鄰結構;三維圖像可選擇任意角度重建,更加準確地判斷狹窄病因、部位及程度;通過去除重疊結構,有利于復雜解剖區(qū)域多軸向觀察,能夠同時顯示椎動脈及其周圍的鉤椎關節(jié)、橫突孔、椎間盤及軟組織等。MSCTA對VBI的病因診斷、治療方案的選擇有重要價值[8-10]。
中醫(yī)學認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其病位雖在腦,但也涉及肝、腎、心、脾,其病因以內因為主,病機多以虛為本,以實為標。通過臨床調查發(fā)現,痰證、氣虛證、精虧證和血瘀證在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中出現的頻率均很高,從而表明痰、血瘀、精虧和氣虛為缺血性腦卒中的基本病理因素和病機。本研究中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各證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CT檢查均有明顯改變,患者血漿中PT、APTT水平均明顯升高。
[1]楚建國.50例頸椎病患者的影像學分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5(5):762-763.
[2]王音.經顱多普勒檢測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價值[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1):62-62.
[3]白玉潔,王葛布.TCD對中老年眩暈患者椎-基底動脈檢測分析[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5):87-87.
[4]趙強,蔡寶君.國內針推并用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的系統(tǒng)評價[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6(2):217-218.
[5]董敬蓉,鄧悅.鄧悅教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綜合征經驗[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5(2):130-131.
[6]殷鏡海.肝陽上亢型眩暈不同年齡組間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比較研究[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5,29(4):291.
[7]陳祥民,徐海濱,馬洪春,等.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因診斷的應用[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5,24:775.
[8]王桂紅,王擁軍,姜衛(wèi)劍,等.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腦動脈狹窄的分布及特征[J].中華老年心血管病雜志,2003,5(5):315-317.
[9]Chen CJ,Tseng YC,Lee TH,et al.Multisection CT angiography compared with catheter angiography in diagnosing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J].AJNR Am JNeuroradiol,2004,25:769-774.
[10]李佩玲,王強,謝秀麗,等.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及三維后處理技術診斷椎動脈型頸椎?。跩].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5,21(5):772-775.
R255.2
B
1007-4813(2010)05-0664-02
2010-06-21)
任書亭(1984-),男,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醫(yī)結合臨床神經病學。
*通信作者:周永紅,博士,副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E-mail:qd@liv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