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概括和反映,客觀世界不同,必然導(dǎo)致思維方式的不同。而語言是思維得以存在的物質(zhì)基礎(chǔ)。思維是語言組織和表達的深層機制。思維方式的不同,必然導(dǎo)致語言表達形式的不同。英漢兩種語言所根植的文化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完全不同,所以在這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過程當(dāng)中,即英漢翻譯過程當(dāng)中,必須要重視思維方式的轉(zhuǎn)換和處理?!胺g的過程,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zhuǎn)換,而且是思維方式的變換。”[1]
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不是一個新話題,很多學(xué)者在這方面進行了細致地探究,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總結(jié)出了很多有價值的理論和觀點。例如:連淑能教授從十個方面論述了中西思維方式的特征,認為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有重主體意向、直覺性、模糊性等特點;而西方思維方式則有重認知的客觀有效性、邏輯性、精確性等特點。張思潔,張柏然兩位學(xué)者從中西方第一哲學(xué)、人論以及美學(xué)三個方面探討了中西思維模式差異的根源。[2]這些理論的出現(xiàn)為我們正確認識英漢思維差異,在英漢翻譯實踐過程中順應(yīng)譯入語讀者或觀眾的思維模式,使作品更大程度地為譯入語讀者或觀眾所接受提供了寶貴的依據(jù)。
隨著英文原版電影大量涌進中國,很多經(jīng)典的英文電影感動了無數(shù)的中國人,對這些電影的記憶也歷久彌新。究其原因,除了電影本身的編排巧妙,扣人心弦之外,影片的精彩翻譯也為其成就經(jīng)典助了一臂之力。而這些影片中到底哪些英漢翻譯做得出色?為什么會出色?正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問題。以下我們將從片名和對白的翻譯兩個方面來探究一下英文電影翻譯中的佳作的成功之所在。
首先來看幾組英文電影片名的中英文對照。
以上的英文電影都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或熱門影片,從左列的英文原版名稱及中間一列的英文片名的漢語直譯中,我們不難感受到西方人直白、有效、準(zhǔn)確的思維方式,它們幾乎無一例外地直接點明影片的主題或核心內(nèi)容,甚至讓觀眾對影片的內(nèi)容有了一個方向性的粗略估計。這種片名的設(shè)計符合西方觀眾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觀點,但對于中國觀眾來說,這些片名好似過于簡陋,色彩性也不強,不能激起觀眾更多的聯(lián)想。而右列是這些影片在中國放映時的最終中文譯名。這些譯名顯然是對英文片名的中文直譯進行了深度地加工,使它蒙上了一層朦朧而曲折的色彩,使它們更充滿情趣,更能引發(fā)觀眾的想象,因此在中國觀眾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核心理論正是這些最終的中文譯名迎合了中國觀眾重直觀感受,模糊性的思維模式,符合他們更喜歡朦朧美的審美觀點,把握住了中國觀眾對影片的心理期待,因此獲得了成功。當(dāng)然并不是對影片的片名進行漢語思維的加工就能在漢語為譯入語的市場取得成功,也并不是所有成功的英文電影片名都進行過這種加工,但以上這些成功的例子證明了中西方思維差異的存在。如何在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過程中妥善處理這種差異,對于整部電影的推廣至關(guān)重要。
影片的對白,尤其是關(guān)鍵情節(jié)的對白,決定著一部電影的風(fēng)格和氣質(zhì)。眾多英文電影的經(jīng)典對白,無不是因為其生動、貼切、傳神的漢語翻譯而為無數(shù)中國影迷所牢記,即:對白的漢語譯文消除了英漢思維模式中的差異,讓中國觀眾領(lǐng)略到了西方影片中的精妙和美。但是對白的翻譯幾乎涉及了英漢兩種思維中文化和語言的各個方面,背景信息細密、繁復(fù),對于它的處理要比片名的處理復(fù)雜得多。以下我們將從幾個不同的方面來剖析一下對白的翻譯:
(1). One often meets hi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譯文:“逆天行命,反促因果?!?/p>
(2).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 my friend.When it is agitated,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 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 the answer becomes clear.
譯文:“心如池水,老朋友,隨風(fēng)乍起,自然不易明辨,而若水波不興,自然心靜則明?!?/p>
上面兩例對白出自2008年熱播的美國大片《功夫熊貓》。 影片將中國功夫和中國標(biāo)志性的動物熊貓等中國元素與西方的故事表現(xiàn)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濃郁的中國味道是其主要特征,“道”家的思想和寓意始終貫穿其中。但是想用一部英文原聲影片,向中國觀眾表達這種內(nèi)涵并不容易,對白更是不可大意的部分。在上面兩例中,譯文大膽地采用了“道”家的表達方式,用“天”,“命”,“因”,“果”,“心靜則明”這種典型的“道”家術(shù)語,立刻就使中國觀眾把影片想表達的意義與已知的對“道”家的認識,即:中式的思維模式聯(lián)系起來,輕而易舉地把中國觀眾帶入到了導(dǎo)演所期望的感受“道”學(xué)的意境當(dāng)中。這是對英漢思維差異一次非常巧妙的處理,堪稱是這部影片中對白翻譯的典范。
(3).Lynette told Tom they’ll find another babysitter:“We’ll find someone, someone who doesn’t remember what they were doing the day Lincoln was shot.”
譯文:我們得另外找人,找一個不記得林肯遇刺那天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形容人的年紀(jì)大))
(4).Bree was worrying about the reputation of her family: “I mean first people thought that your stepfather was a wife killer,then your sister takes off with her history teacher, and now we’re supposed to parade the little bastard up and down the street. I mean we might as well sit on the porch and play banjos!
譯文:一開始他們都認為你的繼父是殺氣兇手,然后你姐姐又跟她的歷史老師私奔了,現(xiàn)在我們還要帶著這個小雜種在街上晃來晃去,我們還可以坐在門廊下面彈彈班卓琴。
(3)例出自美國電視劇《絕望主婦》第2季15集。彭佳玉,楊賢玉兩位學(xué)者認為:“思維是以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保?]英漢語觀眾對于“林肯遇刺”這一歷史事件的概念,以及由此應(yīng)該去推理和判斷的方向是截然不同的。也許大多數(shù)中國觀眾知道林肯及相關(guān)背景知識,但絕大多數(shù)的中國觀眾并不確定“林肯遇刺”是否另有含義,沒有英語思維模式做基礎(chǔ),在接收到這個話語信息后,中國觀眾即使看懂了中文對白的直譯,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思維該往什么方向去延展,這種歷史背景知識及推理模式的差異是英漢思維差異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怎樣才能消除這種差異,讓中國觀眾準(zhǔn)確地接收到英語對白想表達的信息是譯文必須解決的問題。這里譯者采取了在直譯英文對白后加注釋的形式,直接點明其用意,把英語思維的發(fā)展路線展示在中國觀眾面前,是非常有效的消除這種差異的方法。(4)例同樣出自該劇,但在類似問題的處理上顯然過于簡單化。Banjo是一種古老的樂器,衍生于非洲,發(fā)展于美國殖民地時期,即使對于現(xiàn)代美國人來講,這種樂器也是比較罕見的。所以即使英文對白直譯過來,中國觀眾也根本不明白“彈班卓琴”是什么意思。此處女主人公擔(dān)心自家的聲譽岌岌可危,在例舉了幾件外人看來很沒面子的事以后,接著說了這句話,其表達的意思就是“彈班卓琴”是一件更離譜的事。英語觀眾接收到這個信息后,在已有的英語思維模式下,會自然地猜出文字背后的寓意。而漢語觀眾是沒有這種固定的思維模式的,接收到得“彈班卓琴”這個文字信息后,思維應(yīng)該往什么方向發(fā)展,寓意是褒還是貶?這些問題都不可能在影片播放的瞬間解決。在細細品味影片的前后內(nèi)容后,中國觀眾也許可以揣摩出這句話大概的味道。但讓漢語觀眾費時費力地去自己消化這個過程是沒有必要的,這種問題多了必定會減少漢語觀眾繼續(xù)看下去的興趣。因此,此處應(yīng)參照(3)例,直接在對白譯文后面加注釋,點明此句暗含的寓意。這樣不但可以消除英漢思維差異帶來的困惑,還可以加深觀眾對于“班卓琴”寓意的印象。
(5).Old Mrs. Mingott said to Archer: “…don't wait till the bubble's off the wine.…”
譯文:有花堪折直須折
上例出自英文影片《純真年代》,從語言方面展示了英漢思維差異的存在以及處理這種差異的手法。Don't wait till the bubble's off the wine. 直譯成漢語就是“別等到酒都跑了氣?!痹谟杏捌瑑?nèi)容做背景的情況下,中國觀眾要理解這樣的表述也并不難。但是影片貴在能自然地引導(dǎo)觀眾感受影片的內(nèi)涵,而這種對于漢語思維來說有點別扭,理解起來有點費力的表達卻影響了影片的流暢性,使?jié)h語觀眾在這并不是關(guān)鍵語句的地方浪費了過多的注意力,而這種帶著外國強調(diào)的對白也使影片與觀眾之間產(chǎn)生了距離感。所以,將原文譯成中國觀眾熟悉的表述:“有花堪折直須折”則顯得更為貼合,使英漢思維之間這種差異過渡得輕松而自然。
以上只是從思維的某幾個方面,對英文電影片名和對白的翻譯過程中英漢思維差異的處理,做了簡單的探討。隨著英文電影越來越受到關(guān)注,更有效的翻譯手法將會不斷的涌現(xiàn)出來。好的英文電影是一部好的教材,它能從語言、歷史、宗教、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角度立體地再現(xiàn)一個英語世界,是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西方文明的一個便捷而有效的手段。所以,在進行英文電影的翻譯時,必須要重視英漢思維差異的存在,并靈活、合理地處理它們,才能使英文電影發(fā)揮它最大的價值。
[1]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2(2).
[2]張思潔、張柏然,試從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論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J].解放據(jù)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1996(5).
[3]彭佳玉、楊賢玉,英語思維差異在語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