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平,張晚龍,楊雪蓮,冀海斌,張晚平,劉曉云,曹 玲
急性下壁、右室、正后壁心肌梗死早期常并發(fā)緩慢性心律失常[1]。心率過慢致心搏出量下降,可引起低血壓、心功能降低,所以提高心率是治療的關鍵。應用多用阿托品、多巴胺等治療,雖然有效,但臨床不良反應較多。本研究對4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用參附注射液,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病例均來自住院患者。納入標準:下壁或合并正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未溶栓,并發(fā)緩慢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緩,Ⅰ度、Ⅱ度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最低心率40/min,年齡48歲~70歲,性別不限,共92例,隨機分配入兩組,每組46例。排除標準:休克,血壓<90/60 mmHg(1 mmHg=0.133 kPa),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兩組一般情況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
1.2 方法 兩組常規(guī)應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鈣、阿托伐他汀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參附注射液(雅安三九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批號Z21020664)60 mL/d~80 mL/d加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100 mL中靜脈輸注,應用7 d~14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14 d時緩慢心律失常的持續(xù)時間及平均心室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中藥組心率及緩慢心律失常明顯改善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中藥組用藥后無發(fā)熱、皮疹、頭痛、氣緊、呼吸困難等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心率及持續(xù)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后心率及持續(xù)時間比較(±s)
組別 n 心率(/min)持續(xù)時間(s)中藥組 46 75±5 6±1對照組 46 67±6 9±2 P 0.028 0.031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中斷而導致的心肌壞死,進而誘發(fā)泵衰竭和各種心律失常,其中部分未壞死的心肌處于鈍抑狀態(tài),致心輸出量下降,嚴重者出現(xiàn)心源性休克,重要臟器供血不足導致其功能嚴重受損,病死率增加。伴有緩慢性心律失常并發(fā)癥的急性心肌梗死,目前公認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有效治療,除再灌注治療、抗凝、抗血小板、抗心肌缺血等治療外,提高心率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參附注射液是中藥復方制劑,主要成分為紅參、附子等,主要含人參皂甙,烏頭類生物堿,現(xiàn)代藥理研究認為,去甲烏頭堿是β-受體激動劑,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竇房結及房室結的興奮性,改善房室傳導,增快心率,增加心輸出量,提高心功能[2]。人參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促進人體前列環(huán)素(PGI2)的合成和釋放,升高PGI2/血栓素A2(TXA2)的比值,擴張冠脈,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3]。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伴有緩慢性心律失常并發(fā)癥的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應用參附注射液可降低住院病死率,縮短房室傳導阻滯持續(xù)時間,改善房室傳導阻滯。
[1]陳灝珠.心臟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1128-1130.
[2]劉明.大劑量參附注射液治療緩慢性心律失常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1,21(6):4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