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宇
河南鎮(zhèn)平縣人民醫(yī)院 鎮(zhèn)平 474250
本文對56例老年血管性癡呆病人進行護理,現(xiàn)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樣本來自我院2007-01~2009-10住院的老年血管性癡呆患者,以Hachinski缺血評分量表>7分及長谷川智能量表(HDS)<24分者為老年血管性癡呆診斷標準[1],病程≥3個月;由照料者或知情者提供信息,意識清晰,檢查合作,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癡呆,入組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齡 62~76歲,平均(78.2±15.3)歲;其中有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史34例(62.7%),反復卒中進入癡呆38例(32.6%),1次卒中起病 7例(8.1%),糖尿病 26例(40.7%),高血脂19例(22.1%)。
1.2 評定方法 入院時及出院前1周分別采用簡易智能狀態(tài)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對所有患者進行評定。由1名經過培訓、經驗豐富的護師負責評定。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t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1 基礎生活護理 本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吃飯、穿衣等方面存在障礙,大小便控制能力下降等。護士應堅持做好病人的護理,及時協(xié)助病人洗漱、進食、大小便,保持床單衛(wèi)生。幫助病人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鼓勵病人參與自我護理,充分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對病人的心理能產生積極影響。
2.2 心理護理 癡呆患者多有人格障礙,如情感淡漠、少語、多疑、強哭、強笑、重復性語言和易激動。護士不能歧視患者,要尊重、理解、同情患者這種病態(tài)心理反應,與患者親切交談、溝通。進行健康教育時多解釋、多重復,使患者理解和記憶,耐心訓練健康的行為模式。
2.3 康復護理 本病的核心癥狀為記憶力下降(主要為近期記憶力)、認知能力低下和人格障礙??祻妥o理也應從這三個方面進行。
2.3.1 記憶障礙:反復訓練患者記憶居住的環(huán)境、物品的放置、周圍的人和事。每日活動安排由簡單到復雜,經常和患者聊家常、講故事,組織患者看電視、玩撲克、下跳棋,或給患者一些數(shù)字卡,訓練患者從小到大排列等,以鍛煉患者的記憶和思維能力。
2.3.2 認知障礙:主要是判斷、思維、信息處理能力減退。康復護理應注重病人視、聽、觸等全方位的感知覺訓練,給予反復多種刺激讓患者在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下多參與溝通,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生活習慣,通過訓練可促進認知功能的恢復。
2.3.3 人格障礙:護士首先應理解病人,多諒解關心病人,給病人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從日常小事上開導、勸解病人,對病人的正確行為多加以肯定,逐步糾正病人不良的情緒和行為。注意應循序漸進,時時處處讓病人感到愛與溫暖。同時可用音樂療法來調整病人的情緒和行為,曲子的選擇應悠揚、舒暢、優(yōu)美。
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
表1 治療前后各量表評分比較
注:與干預前比較,ΔP<0.05
時 間 MMSE評分 ADL評分干預前 18.75±4.25 34.35±6.59干預后 21.65±2.86Δ 39.39±7.26Δ
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群體,護士應該高度重視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并將其始終貫穿于日常護理工作中,從而預防、減少血管性癡呆的發(fā)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血管性癡呆患者經過基礎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及康復護理,MMSE評分和ADL評分均明顯提高,說明對血管性癡呆患者進行護理干預的重要性,但并不足以概括對癡呆患者的所有護理要求,很多具體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沈漁邨.精神病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