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敏,虹 娜,王海箭
心臟神經癥在心血管疾病中發(fā)病率較高,主要表現(xiàn)為心悸、胸悶、胸痛、氣短、焦慮、抑郁、失眠、出汗等?;颊叱7磸途驮\于心內科或神經內科,嚴重影響正常工作和學習。筆者采用健脾養(yǎng)心、疏肝活血法治療心臟神經癥,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90例患者均系我院心內科、神經內科門診及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和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2Ⅲ)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的診斷標準[1],且以心血管系統(tǒng)不適為主訴,相關檢查如動態(tài)心電圖、心臟超聲、心肌酶學、冠狀動脈造影、甲狀腺功能檢查等已排除器質性心臟疾病排除心臟器質性病變。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60例,其中男16例,女44例,年齡19歲~53歲,平均38.5歲;對照組 30例,其中男 9例,女21例,年齡 20歲~51歲,平均39.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歸脾湯合逍遙散加減,基本方:黨參
15 g,白術10 g,茯苓20 g,當歸15 g,丹參15 g,遠志10 g,酸棗仁20 g,柴胡15 g,白芍20 g,甘松10 g,山梔10 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400 mL,每次200 mL早晚分服,每周 6劑,4周為1個療程,隨訪1個月。對照組口服谷維素20 mg,每日3次。竇性心動過速者加阿替洛爾6.25 mg~12.5 mg,每日2次;失眠者加安定2.5mg~5mg,每晚1次,療程同治療組,隨訪1個月。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原有癥狀基本消失;有效:原有癥狀改善50%以上;無效:原有癥狀無明顯改善。兩組治療前、治療后及隨訪時分別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研究患者焦慮狀態(tài)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及1個月隨訪時SAS評分比較(見表2)治療組治療后、隨訪時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隨訪時比較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及隨訪時S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及隨訪時S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隨訪時治療組 60 50.72±9.02 36.43±6.261)2) 40.51±7.431)2)對照組 30 52.84±4.36 48.22±3.71 50.43±6.1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2)P<0.05
心臟神經癥屬于軀體神經障礙中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并主要表現(xiàn)在心血管系統(tǒng)的一種病癥?;颊咴谛呐K血管自主神經興奮癥狀的基礎上又發(fā)生了非特異性的但更有個體特征和主觀性的癥狀,如部位不定的疼痛及心悸等異常感覺,經檢查這些癥狀都不能證明有心臟系統(tǒng)發(fā)生了軀體障礙。故本病的特征在于明顯的自主神經受累,非特異性癥狀的主訴以及堅持將癥狀歸咎于心臟循環(huán)系統(tǒng)。本病多見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有研究[2]表明,心內科患者中無軀體疾病的心理障礙發(fā)病率約為33%,其中大多數(shù)為心臟神經癥。
心臟神經癥屬于中醫(yī)“胸痹”“心悸”“郁證”范疇。病因與情志所傷、勞逸失度、飲食不節(jié)有關,病機常為肝氣郁結、脾失運化、心神失常、脈絡瘀阻等,涉及心、肝、脾三臟。多數(shù)患者病程較長,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心脾兩虛為本,氣滯、痰濁、血瘀為標,治療時以益氣健脾、養(yǎng)血安神為主,活血止痛、行氣化痰為輔。筆者用歸脾湯合逍遙散加減,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益氣健脾,化痰寧心;丹參、當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滋養(yǎng)心肝;柴胡、甘松疏肝止痛、開郁醒脾;酸棗仁、遠志補心益脾、安神定志;山梔清瀉郁火,防止溫熱太過。諸藥配合,養(yǎng)心與健脾并進,疏肝與活血相融,標本兼治,補而不滯,滋而不膩,隨證加減,效果良好。
[1]中國精神科學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3-114.
[2]戚國慶,劉坤申,張密林.心臟神經癥的診斷治療進展[J].臨床薈萃,2003,18(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