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寶文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南門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寧波 315000
據有關資料統計,1/3~2/3心肌梗死患者的發(fā)作誘因,大多為情緒激動、精神緊張或疲勞過度。因此,在冠心病的治療過程中心理干預就顯得十分重要。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干預作一探討。
2006年 1月 ~2008年 1月從上級醫(yī)院轉至社區(qū)康復的心肌梗死患者 68例,男 42例,女 26例,年齡 40~82歲,平均 58.2±12.3歲。均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排除腦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及家族史。以患者的依從性為分組原則,即患者是否愿意、能否堅持半年以上系統的心理行為干預,分為干預組 34例 ,男 20例 ,女 14例,年齡 :40~ 82歲,平均(58.61±12.5)歲;已婚 28例,未婚 2例,喪偶 4例;文化程度初中 9例,高中 12例,大專以上 13例;農民 10例,工人 11例,干部 13例。對照組 34例,男 22例,女 12例,年齡 41~82歲,平均(57.81±12.9)歲;已婚 27例,未婚 1例,喪偶 6例;文化程度初中 9例,高中 10例,大專以上 15例;農民 9例,工人 10例,干部 15例。兩組性別、年齡、婚姻、職業(yè)及文化程度,經統計學處理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藥物治療(阿司匹林、美托洛爾、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干預組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基礎上輔以綜合心理干預。干預時間從患者出院進入社區(qū)起共 6個月。具體干預方法:
2.1 認知干預 通過健康教育講座、個別交流、隨訪指導等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反復有效的健康知識教育,運用語言、手勢、健康教育處方等方法讓患者及家屬明確冠心病的病因、誘因,尤其是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的影響,介紹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的知識,告知堅持定時定量服藥的必要性、用藥目的,非藥物治療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等。讓患者及家屬對自身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2.2 情緒干預 給患者以個體化的心理支持,使其情緒穩(wěn)定,從而疏導心理應激,調整好心態(tài),消除其負面情緒,教會患者掌握控制情緒和舒解壓力的方法和技巧,如做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聽輕音樂、轉移注意力;A型性格者,常表現為焦慮、抑郁、悲觀等,應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松馳訓練,盡量減輕其心理壓力,逐步培養(yǎng)患者平和理性、遇事不急、笑對人生的心態(tài),并以這種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對待疾病[1]。
2.3 行為干預 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為此,我們建立病員俱樂部,由患者及家屬—社區(qū)志愿者—社區(qū)責任醫(yī)生、護士組成,通過這個平臺,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讓患者及家屬之間互動,相互介紹有益康復的心得與方法。針對每個患者的不同生理、心理狀況制定出個體化非藥物治療方案,并定期點評?;颊呤欠桨傅膱?zhí)行者,家屬和社區(qū)志愿者是督促者,責任醫(yī)生、護士是指導評估者。每月 2次進行半月點評,及時鼓勵方案執(zhí)行好的患者及督促者,對執(zhí)行方案不到位者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使他們逐步摒棄不良生活習慣,重新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2.4 評定方法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定,主要評定患者的心理感受和軀體癥狀。對入組患者于心理干預前(入組時)及干預后(入組后半年)各評定一次,并對兩組患者的抑郁、焦慮及復發(fā)情況進行比較。
2.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χ2檢驗。
3.1 療效標準 按照中國常模,SAS標準分(y)的分界值為 50分,其中 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69分為重度焦慮;SDS標準分(y)的分界值為 53分,其中 53~62分為輕度抑郁,63~72分為中度抑郁,>72分為重度抑郁。
3.2 兩組急性冠脈綜合征發(fā)生率比較 心理干預后干預組未發(fā)生急性冠脈綜合征,對照組發(fā)生 5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3 兩組 SAS、SDS測評比較 兩組患者入組前SDS和 SAS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干預后抑郁焦慮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2。
在冠心病發(fā)病過程中,患者極易產生焦慮、緊張、恐懼心理。有關資料證實,52%的患者有明顯的焦慮,尤其是當病情沒有得到很好控制,而又有新的癥狀出現,治療卻無明顯效果時,患者經常表現為一種無明確指向的緊張、胸悶、心悸、焦慮,擔心病情的預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懷疑醫(yī)生的技術,醫(yī)院的搶救設備等[2]。尤其老年患者,認為自己病情嚴重,不能下床,生活不能自理,拖累家人,長期治療經濟負擔過重,造成家庭經濟拮據而產生自責內疚,表現出情緒低落,不愿講話,悶悶不樂,興趣缺乏甚至有自殺傾向等情感活動減退。陳娓等[3]研究了冠心病介入治療前后患者的情緒障礙和心理干預的效果,認為心理干預有輔助治療作用。本研究通過在規(guī)范化治療同時給予患者綜合心理行為干預,證實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減輕患者的抑郁、焦慮,明顯降低急性冠脈綜合征的發(fā)生率,有利于臨床癥狀的緩解。說明心理治療能明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情緒、情感障礙,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心理干預必須是綜合性的,既要求冠心病患者學會生活、工作,調整好人際關系,遇事要冷靜,保持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還要營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氛圍,從各方面努力,進行心理行為治療,穩(wěn)定患者的情緒,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消除患者的焦慮、抑郁和敵對情緒,消除由于心理原因帶來的軀體癥狀,提高療效。
表1 兩組患者 SAS測評狀況比較 例(%)
表2 兩組患者 SDS測評狀況比較 例(%)
[1] 呂桂芬,李娟.綜合性心理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研究[J].心理學雜志,2006,10(4):304.
[2] 黃佐,樊民,吳宗貴.精神應激時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的舒縮反應[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0(6):489.
[3] 陳娓,李子文,婁白玉,等.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情緒障礙及心理干預研究[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3(2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