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垚
我國目前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居高不下,防控形勢十分嚴峻。2型糖尿病易并發(fā)腦梗死,動脈粥樣硬化是糖尿病患者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1]。我們通過測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頸動脈內膜厚度(IMT),探討IMT與糖尿病的關系,現(xiàn)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擇100例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齡43~76歲,平均(48.4±8.3)歲,病程2個月~1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同時選擇100例正常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42~77歲,平均(48.8±8.6)歲。兩組在年齡、性別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頸動脈IMT檢查 頸動脈IMT定義為腔-內膜交接面至外膜上層之間的距離。采用美國ViVi7型全數(shù)字化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中心頻率7.5MHz)于前側、側頸部兩個方向行縱切掃描測量雙側頸動脈IMT。每個方向測量3個點,取其平均值。
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IMT與正常對照組的結果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IMT均值為0.91 mm,較對照組的0.68 mm增厚,有顯著性差異(P<0.01)。
表1 兩組頸動脈IMT的比較
大血管病變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常見原因,2型糖尿病患者在發(fā)病后9年時,大血管病變的發(fā)生率為20%,大血管病變占所有糖尿病患者死因的59%,因此早期發(fā)現(xiàn)和診斷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對2型糖尿病防治尤為重要[2,3]。
2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及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是多種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是2型糖尿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共同發(fā)病基礎,與高胰島素血癥共同促進AS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并與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huán)[4]。
頸動脈位置表淺,測量方便,頸動脈粥樣硬化能引起缺血性腦血管病變,并能反映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具有分辨率高、測量準確、重復性好、無痛苦等優(yōu)點,目前已成為研究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重要手段,頸動脈IMT是動態(tài)定量觀察早期動脈粥樣硬化進展或消退的指標之一,較斑塊更有價值。IMT的診斷標準不盡相同,《歐洲高血壓指南》中將IMT>0.9 mm作為動脈粥樣硬化靶器官損害的標志。
本項目結果顯示,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IMT均值為0.91 mm,較對照組的0.68 mm增厚,有顯著性差異(P<0.01)。提示脂質代謝紊亂及炎癥可能與2型糖尿病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有關,我們認為IMT可作為2型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檢測指標。
[1]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實用本).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4,32(12):1060.
[2]Ireland R.Diabetes:Cerebral microvascular disease independently predicts renal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Nat Rev Nephrol,2010,6(5):250.
[3]曹平良,葛郁芝,彭樂,等.代謝綜合征與心血管疾病的最新研究進展.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5,21(7):440-442.
[4]Haffner SM,Mykkanen L,F(xiàn)esta A,et al.Insulin-resistant prediabetic subjects have more atherogenic risk factors than insulin-sensitive prediabetic subjects: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uring the prediabetic state.Circulation,2000,101(9):975-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