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豫暉 周東海 許艷珍 薛新疆 田煜
腦血管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在腦血管疾病的診斷中作為最直接、可靠的檢查方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工作中,被認為是血管疾病診斷的“金標準”。腦血管數(shù)字減影術克服了常規(guī)DSA造影中病變血管(靶血管)與周圍血管及組織的影像重疊,同時使用旋轉式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術進行三維采集方法進行影像資料的獲得。3D-DSA技術是建立在球管旋轉技術、二維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術和三維重建技術三者結合基礎之上,3D-DSA比常規(guī)DSA提供更加豐富、直接、立體的影像資料,尤其對腦動脈瘤診斷,對瘤頸及載瘤動脈關系的顯示和小動脈瘤的確診。3D技術減少了額外DSA造影次數(shù)及造影劑用量,節(jié)省了檢查時間,提高了診治的安全性。3D采集是C型臂圍繞患者進行200度旋轉,DSA系統(tǒng)同時進行影像的采集,采集后的圖像數(shù)據(jù)傳輸給工作站,通過3D軟件實現(xiàn)三維重建。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7月~2010年2月期間共28例腦血管造影中做RDSA病例,臨床診斷為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腦動脈瘤,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齡30-71歲,血管造影機為GE公司的INNOVA 2100IQ平板數(shù)字化血管造影機,高壓注射器為MARKV PROVIS,圖像后處理工作站使用的是GE公司的ADW 4.3,圖像采集及處理使用的是DICOM格式,造影劑為30g/I碘帕醇100m l注射液。
1.2 影像學方法:采用Seld inger技術常規(guī)行右側股動脈穿刺,選擇雙側頸內動脈及椎動脈插管,對患者行常規(guī)正側位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對懷疑腦內動脈瘤患者行RDSA檢查,RDSA的檢查方法:首先選擇3D模式,通過常規(guī)造影顯示病變部位的位置及大小,選擇合適的視野范圍12~15cm。再行正側位透視,將DSA造影中發(fā)現(xiàn)的病變血管(靶血管)置于顯示器中央,按下TEST鍵檢測,檢測完畢后,設置高壓注射器,使它與血管造影機保持聯(lián)動。高壓注射器注射劑量20m l,注射速度4m l/s,注射壓力250-300PSI,旋轉速度40ο/s,旋轉角度為200度,影像采集幀數(shù)30fp/s,采用射線延遲,具體時間根據(jù)造影劑從注射到所需血管顯影的時間來設定,然后開始進行影像資料的采集。
1.3 圖像后處理:當RDSA采集影像結束后,影像數(shù)據(jù)將自動傳輸?shù)紸DW 4.3工作站,通過表面陰影重建法對影像進行三維重建。
本組28例病例全部行雙側頸內動脈及椎動脈常規(guī)造影及RDSA檢查,常規(guī)DSA圖像質量清晰,而行RDSA檢查其中24例三維圖像質量清晰(如圖1、圖2),3例模糊,1例失敗。
三維重建圖像質量優(yōu)劣直接取決于RDSA影像資料采集質量,因此我們可以說RDSA影像采集決定了三維重建成敗關鍵,現(xiàn)將RDSA影像采集中幾個主要因素展開分析。
3.1 造影劑:造影劑對影像質量優(yōu)劣取決于其濃度、劑量和流速,影像質量與造影劑濃度成正比,本組使用的碘帕醇濃度較高,粘性大,在使用過程中采用高壓注射器加熱系統(tǒng)對造影劑加熱,減低粘性,保證注射時造影劑快速到達靶血管,在不降低濃度、減少患者不舒適情況下,使靶血管在影像采集全過程充分顯影。
3.2 高壓注射器設定:由于INNOVA 2100IQRDSA采集時為40ο/s旋轉200ο,采集幀數(shù)為30fp/s,時間為5秒,共采集圖像147幅,行RDSA采集時,必須保證靶血管在采集全過程充盈良好,(1)造影劑流速必須與檢查部位血液流速保持一致,不能太低,以免造影劑被過多稀釋,造成顯影不充分;(2)造影劑用量必須保證造影全過程顯影,以免造成采集影像資料缺失。1例失敗病例就是考慮患者不能耐受(造影劑流速3m l/s、劑量16m l、壓力250PSI),造成采集影像質量不清晰,因此不能成功實現(xiàn)三維重建。在使用過程中,根據(jù)患者的年齡、身體狀況、靶血管性質等不同,將造影劑流速、劑量及注射壓力分別設定為4m l/s、20m l、250-300PSI,以滿足造影需要,達到三維重建的目的,同時避免靶血管因壓力過大而破裂的情況發(fā)生。
3.3 射線延遲時間的設定:射線延遲時間滯后于造影劑注射時間,這是因為導管距離靶血管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們在行常規(guī)DSA對靶血管造影時,使用時間標尺準確推算出造影劑到達靶血管顯影時間,從而在行RDSA檢查時,將射線延遲時間加以設定,保證影像采集全過程顯影,保證采集圖像質量。
3.4 視野(FOV)設定:對于常規(guī)DSA已顯示靶血管,在行RDSA影像采集時,以靶血管為中心進行定位,根據(jù)病變部位選擇視野范圍為12cm-15cm,將靶血管影像局部放大,在影像采集時使靶血管顯影更加充分,采集圖像資料中,使動脈瘤、瘤頸與載瘤動脈關系顯示更加清晰,同時減少了周圍小血管(動脈)影像對靶血管圖像干擾(如圖3、圖4)。
3.5 患者因素:在行RDSA圖像采集時,對于意識清醒,能予配合的患者要做好檢查前訓練(包括屏氣、閉眼等)使檢查患者在造影過程中保持不動,以免采集圖像質量失敗,同時也要避免圖像采集過程中C型臂旋轉傷及病人,也造成圖像采集的失敗;對于意識模糊、煩躁不安的患者可安裝頭架進行固定保持相對固定,同時給予鎮(zhèn)靜藥安定肌肉注射,使患者在圖像采集時保持靜止,提高3D采集的成功率。
綜上所述,全腦血管造影中三維重建技術中影像質量優(yōu)劣,取決于3D影像采集前將將各種主要因素合理有效利用,為三維重建影像資料提供基礎,從而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扎實可靠的依據(jù)。
[1]楊仁杰,李文華:急診介入診療學 第一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7
[2]燕樹林:全國醫(yī)用設備(CT、MR、DSA)使用人員上崗考試指南第一版[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 2005.314-317
[3]李江濤、王朝華等:旋轉DSA及三維重建技術在顱內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放射學2008. 24(2):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