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日明
自2010年2月25日起,央行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距上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不足一個月。盡管央行官員及央行下屬研究機構的學者表示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并不代表貨幣政策從緊,但吸納流動性、緩解通脹預期已經成為當前貨幣政策的重心,持續(xù)一年多的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回歸正常。反觀財政政策,自2008年10月起,政府出臺“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全面啟動了擴張型的財政政策,旨在保證經濟增長能夠保持8%或者更高的增長速度?;乜?009年,這一目標已經達成,在貨幣政策回歸正常的情況下,財政政策應該何去何從?
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回到原點,財政政策的目的是什么?無疑是保經濟增長以及調經濟結構;前者是短期目標,后者是長期目標,其根本目的仍是保增長。但相較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發(fā)揮作用較慢,過去一年的經濟增長達成目標,主要原因是因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出口增長的迅猛發(fā)展。事實上,由于出口增長迅速,國內呈現(xiàn)通脹壓力,財政政策于2009年7月以后已經出現(xiàn)從緊的跡象,政府不得不在投資等方面采用總量、環(huán)保等手段進行控制。
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可能成為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砍隹诶瓌拥慕洕鲩L也是不可持續(xù)的,增長潛力也極為有限,1998年,中國尚未加入WTO,出口占GDP的比重僅為20%左右,但到現(xiàn)在,這一比重已接近50%,迅猛增長的出口使得中國在歐美面臨數(shù)目龐大的反傾銷調查和產品安全危機,進而國外對中國的匯率政策等產生越來越多的不滿情緒。這些問題在當前已經成為決策層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從一個大國的角度來看,長期靠出口、靠別人買中國的產品來維持國內經濟增長,不僅不切實際,還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增長與否完全取決于國際經濟周期。因此中國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內不在外,也就是要啟動內需。因此當前財政政策的走向,不管是退出還是轉變,都取決于如何配合內需的啟動。
擴大內需非一朝一夕之事。從居民結構來看,擴大內需可從兩方面入手:其一是增加居民的實際消費能力,包括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居民社會保障等;其二是改變居民結構,通過城市化讓更多的農民轉成城市居民,可以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消費潛力。對于前者,財政政策更應該致力于完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醫(yī)療、教育和廉租房),以減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可以增加消費,同時進行更好的勞動保護,普通勞動者可以更多地分享勞動生產率提高的成果,消費自然隨之提高。這是一個長期而又緩慢的進程。
而城市化對內需的拉動則更為顯著,據(jù)估算,2010年中國城市化率約50%,按70%的城市化率目標計劃,還將轉移3億以上的農民進城,將極大地拉動基礎建設、住房、交通、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培訓、餐飲娛樂等方面需求與供給。這一部分需求如果可以充分地釋放出來,也可以很好地吸納因削減出口比重所帶來的產能過剩。需要指出的是,中國當前的城市化率數(shù)據(jù)中,有近2億的農民工被統(tǒng)計在內,而事實上他們并未完全城市化,這主要是因為“離土不離鄉(xiāng)”、戶籍制度等方面的限制,繼而也限制了農民工在城市里的實際收入和消費能力。
從長遠來看,城市化將是中國未來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除了制度上的戶籍政策、土地政策等障礙以外,城市的基礎建設、公共服務、產業(yè)結構等也有很大的不足。要保證城市化進程可以切實良好地推進,政府除了制度上給予引導以外,必須輔以有力的財政政策支持,其核心是讓城市里能更好更舒適地容納更多的人。從這一角度來看,目前積極的財政政策,應該有退有進,退出以出口為導向的制造業(yè)的財政刺激,加大在國內消費與城市建設等方面的財政支持。就當前政策重心來看,首先應該讓當前城市里的農民工可以留在城里,通過完善醫(yī)療衛(wèi)生、子女教育、公共住房來解決農民工留下來的困難,其次調整產業(yè)結構,轉變制造業(yè)等出口導向型產業(yè)結構為服務業(yè)導向,并開辦技能培訓、職業(yè)教育,讓農民工可以自食其力,有能力留下來。(作者為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