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莉
隨著尿液分析儀的廣泛使用,干化學試劑帶法已作為尿液檢驗的常規(guī)項目;尿沉渣人工鏡檢耗時、費力,以致有許多工作人員不愿意進行此項檢驗。筆者使用兩種方法聯(lián)合檢測286例尿液標本,將其中的有關白細胞檢驗項目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標本來源 本院門診以及住院患者共286例,年齡6~69歲,平均29歲。其中男131例,女155例。
1.2 方法 干化學法白細胞酯酶試驗:使用Uritest-200尿液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嚴格按照使用要求及說明,進行實驗操作。取新鮮尿液10 ml,混勻,浸入檢測試紙條,1s后取出,放置于儀器內自動檢測,打印報告結果。結果報告:(-)、(±)、(+)、(++)、(+++)、(++++)。本次實驗,白細胞酯酶試驗檢測結果(±)統(tǒng)計為陽性。鏡檢白細胞:留取新鮮尿液標本10.0 ml于試管中,在1200~1300 r/min轉速條件下,離心5 min,棄去上清液,留沉渣0.2 ml。充分混勻后,取20ul滴在載玻片上,加蓋蓋玻片(1.8~1.8 cm),使用OLYMPUS光學顯微鏡進行檢測。先以較弱的光線,使用低倍鏡觀察全貌,再用高倍鏡仔細辨認白細胞(WBC)。結果報告:WBC:x 個/高倍視野(HPF)[1],本次實驗,白細胞:> 5個/HPF判為陽性。將檢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比較分析。
見表1。
表1 286例尿液白細胞酯酶試驗與鏡檢白細胞檢驗結果(例)
干化學法白細胞酯酶試驗陽性率為7.3%,鏡檢白細胞陽性率為7.0%。
兩種方法檢測陽性率相差不大,但是陰性、陽性結果之間有相互交叉的情況,這與各自不同的實驗原理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白細胞酯酶試驗原理:細胞胞質含嗜苯胺藍顆粒的細胞,如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等均含有白細胞酯酶,該酶能水解吲哚酚酯,生成吲哚酚和有機酸,吲哚酚可進一步氧化形成靛藍;或吲哚酚和重氮鹽發(fā)生反應生成重氮色素,使試帶發(fā)生顏色變化,尿液分析儀檢測這種變化,從而報告出相應的檢驗結果[2]。鏡檢白細胞則是利用顯微鏡的放大作用,將細胞等有形成分呈現于鏡下(如進行染色分析,則效果更佳),根據觀察到的情況,進行結果報告。至于尿液白細胞酯酶試驗陽性,鏡檢白細胞陰性的結果,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陰道分泌物污染可以導尿液白細胞酯酶試驗致假陽性[1];(2)尿液標本放置時間過長、低滲尿、高PH尿或者標本處置不當等,尿液中的白細胞被破壞,顯微鏡下看不見,或僅見細胞碎片;(3)尿沉渣內白細胞含量較少且未充分混勻,細胞分布不均,以至鏡檢結果陰性。這種現象在白細胞酯酶試驗結果為(±)的情形較易出現。尿液白細胞酯酶試驗結果陰性,鏡檢白細胞陽性,其可能原因有:(1)尿液中蛋白濃度高(>5.0 g/L)、葡萄糖濃度高(大于30.0 g/L)或尿液比密度降低等均可導致白細胞酯酶試驗假陰性結果;(2)尿中某些藥物的影響,如尿中高濃度四環(huán)素可以導致白細胞酯酶試驗假陰性;(3)試帶失效、某些因素致白細胞酯酶試劑靈敏度降低,未能顯示陽性結果;(4)尿液白細胞中的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不與白細胞酯酶試劑發(fā)生反應。在腎移置患者發(fā)生排異反應時,尿中以淋巴細胞為主或其他病因引起的單核細胞增多的尿液時,白細胞酯酶為陰性結果[3];(5)尿中或者某些上皮細胞、陰道滴蟲等誤判為白細胞等;(6)其他人為錯誤等。
[1]葉應嫵,王毓三,申子瑜.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93-296.
[2]曾照芳.臨床檢驗儀器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30-231.
[3]鄧福貴.臨床醫(yī)學檢驗基礎.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