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風竹 編輯/陳 陸
這里所稱的棧道,是指在峭石陡壁上鑿孔楔木,上鋪木板形成的通道。一般是架設在無法通行的江邊石壁上。
我國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修建棧道的記載,《戰(zhàn)國策·秦策》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的記載。后來因劉邦在陳倉打敗章邯的故事演義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成語家喻戶曉。
纖夫石
三峽地區(qū)自古交通不便,特別是峽江兩岸絕壁夾江而起,壁刃千尺,在瞿塘峽和西陵峽段,每遇洪水季節(jié),川江航行中斷,上下往來交通斷絕。
為便于通行和出于其他功用方面的考慮,先人在三峽地區(qū)峽江兩岸留下了許多古棧道遺跡,比較有名的有瞿塘峽棧道、孟良梯棧道、偷水孔棧道、大寧河古棧道等幾處,它是峽江交通變遷的縮影,也是峽中名勝古跡之一。
瞿塘峽棧道位于瞿塘峽口至白果背一帶,海拔高程為160米。瞿塘峽棧道是在峽江北岸的堅硬絕壁上開鑿出來的,全長1250米,最寬處31米,最窄處1米。棧道分兩期建成,清道光三年(1824年)建白果背一段,光緒十四年(1888年)續(xù)建風箱峽至西邊峽口一段。棧道的崖壁上至今仍保留有“開辟奇功”和“天梯津祿”兩處石刻題記。
瞿塘峽棧道的建成,使奉節(jié)至巫山的陸上交通得以貫通,在促進三峽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如今仍可依稀看到古棧道上那斑斑纖痕。
孟良梯棧道位于瞿塘峽南岸粉壁墻一帶的絕壁上,海拔高程為160米。孟良梯棧道實際是在堅硬的絕壁上開鑿出來的一排石孔,全長約136米,棧道現(xiàn)存石孔共61個,由下向上呈“之”字形排列。石孔略呈方形,高26厘米,深34厘米,孔距1米左右。
該棧道據(jù)考證是南宋抗元戰(zhàn)爭時期所開鑿的通往瞿塘峽口和白帝城的一條通道。孟良梯棧道的建成,使瞿塘峽南岸的陸上交通條件得以改善,在促進三峽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孟良梯棧道因其在民間的影響深遠又具有一定的旅游文化價值。
偷水孔棧道位于白帝山南面山腳,海拔高度120米,是在白帝山的石壁上開鑿出來上下錯落排列的兩排石孔,全長80米。石孔高30厘米,寬26厘米。
據(jù)傳棧道系西晉末益州刺史鮑陋開鑿。當時,鮑陋在白帝城被敵將譙道福率軍包圍,城內(nèi)水源斷絕,鮑陋便命工匠開鑿此棧道以便偷偷下長江取水,因而人稱該棧道為“偷水孔”。偷水孔棧道在研究白帝城的沿革以及三峽地區(qū)古棧道的發(fā)展演化過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雙溪峽石槽道
纖痕
纖道
牛鼻子
大寧河古棧道位于大寧河小三峽段,進入小三峽中的龍門峽,只見河道西側(cè)的絕壁上有一個個排列均勻的石方孔,石孔從龍門峽口開始一直延伸到陜西、湖北,形成古棧道網(wǎng),僅巫山、巫溪兩縣境內(nèi)的古棧道就長達300多公里。
棧道孔按水平方向排列,分上下兩層,相距27米左右,在二層之間有部分段出現(xiàn)三層石孔。石孔24×24厘米見方,孔深33厘米,石孔由外向內(nèi)收至底為18×18厘米。底鑿成弧形。兩孔之間的水平距離一般為2.7-3.5米。
據(jù)地方志的記載,大寧河絕壁上的石孔為唐代劉晏所鑿,目的是為了導引鹽泉,當時在大寧河峽壁鑿孔安架,以竹為導管,引輸鹽鹵。
三峽中的幾處古棧道,工程都比較浩大,其功用有些已經(jīng)清楚,而有的則還是個不解的謎。
纖道,專門為便于纖夫逆水牽引舟船而開辟的通道。
長江三峽萬峰峭峙,一水穿騰,河谷最窄處不足百米。白居易有詩云:“上有萬仞山,下有千丈水,蒼蒼兩岸間,闊狹容一葦……未夜黑巖昏,無風白浪起,大石如刀劍,小石如牙齒?!贝ń瓖{江航段歷史上江中暗礁犬牙交錯,江水紊亂湍急;岸邊石磧嵯峨布列,浪涌翻卷。三峽歷來以“灘如竹節(jié)稠,浪似墻頭高”而號稱“天險”,行船之艱難可想而知。
但解放前三峽中航行最驚險處不在于彎曲狹窄的航道,最難、最險在于船行過灘。三峽在不同季節(jié)形成不同的灘,有急灘、險灘、淺灘等,“三里一彎,五里一灘”。
三峽區(qū)域的險灘很多,有的是江中自然形成的礁石構(gòu)成,有的是外力沖擊形成的堆積物淤積而成,有的則是有歷史上的山體崩塌淤積河道所成,其中較著名的險灘有峽江中的瞿塘峽口的滟滪灘、西陵峽的崆嶺灘、青灘、泄灘等大小名灘。
在解放前川江航道行船過三峽,灘灘皆艱險,處處需拉纖。青灘(新灘)是三峽中有名的枯水灘,它是由歷史上多次巖崩阻塞河道而成的,其灘長達120米,落差6-7米,這里灘險流急,上下川江船過新灘都要等候。上灘貨船一般要把貨物卸下,空船由纖夫拉纖過灘。
在峽江的爭流險灘的兩岸,留下了纖夫們踏出的纖道。拉纖的纖繩是用竹條與麻繩編成,久而久之,纖道旁的崖壁上,留下了處處纖痕。
在一些險要的地方,拉纖十分艱難,有時要耗時很長時間,為了休息和積蓄體力,纖夫們在纖道旁的石棱上,鑿孔用以拴纖繩,由于這樣的石孔狀如水牛的鼻孔而俗稱“牛鼻子”。還有的利用江邊石柱,將纖繩纏繞其上,艱難地拉船過灘,年長日久石柱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纖痕,人們深情地將這樣的石柱稱為“纖夫石”。
50年代以來,川江航道得到了逐步整治,暗礁險灘排除,特別是葛洲壩工程的興建,提高了三峽水位,徹底改變了川江航道,青灘、泄灘、崆嶺灘、滟滪灘等險灘等都已盡沒江底,三峽險灘均已化險為夷。
三峽工程建成后,水位將抬高到175米,峽江將成為一個山水畫廊,纖夫、纖道和纖道邊石壁上一道道纖痕都將成為三峽航運發(fā)展史上永久的印記,它們將被記錄和保留在博物館中,向人們展示和述說著歷史上人們與水斗爭、征服艱難險阻的動人故事。
得祿壩北崖墓群
北門村崖墓
二墩崖南棧
棧道、纖道一般采取原地保護和留取資料的辦法進行。湖北省為形象地保存三峽地區(qū)棧道、纖道的交通和航運方面的資料,和加拿大國際模型公司合作進行巴東鏈子溪棧道的原大的模型制作工作,在三峽工程蓄水后,選擇適當?shù)奈恢脧驮?。對纖道跡采取翻模、切割搬遷的辦法,已將峽口著名的纖夫石搬遷到鳳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