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麗,陳莉麗,張 慶,王滌清,王躍麗,畢 勝,王文清*
(1承德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河北承德067000;2承德醫(yī)學院;3解放軍總醫(yī)院)
強制性運動療法(CIMT)是一種新的康復治療技術(shù),以往主要用于腦卒中患者上肢的康復。有研究表明,腦卒中 6個月后步行能力變化不大[1];腦卒中 1 a以上經(jīng)過治療步行質(zhì)量有顯著提高[2,3]。2007年3月~2009年8月,我們將CIMT用于2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觀察了其對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腦卒中偏癱患者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齡(58.9±11.7)歲。其中腦梗死36例,腦出血13例;左側(cè)偏癱28例,右側(cè)偏癱21例;腦卒中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29例,腦干5例;其他區(qū)15例。入選標準:①第一診斷為腦卒中(腦梗死或腦出血),經(jīng)CT或MRI確診證實為首次發(fā)病,病灶位于一側(cè)大腦半球;②年齡18~80歲;③偏癱患者下肢Brunnstrom分級≥Ⅲ級,下肢髂腰肌、股四頭肌肌力≥Ⅲ級,在1人扶持下能夠站立并且至少可輔助步行10 m,速度<36 m/min。排除標準:①腦血管疾病遺留功能障礙;②下肢骨關(guān)節(jié)疾患;③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視覺障礙、溝通障礙等。④嚴重的高血壓、心臟病等不能完成訓練任務。將49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6例和對照組23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行下肢大強度CIMT[4]:①起坐訓練:保持150~200次/d,椅子高度由50 cm逐漸下降到20 cm;②運動平板訓練:速度為0.5~1 km/h,時間為40 min,2次/d;③室外步行訓練:1 000 m/d,速度最快為1.3 km/h;④上下樓梯訓練:按照健側(cè)先上患側(cè)先下的原則,行上下樓樓梯訓練,訓練量根據(jù)患者體能而定;⑤平衡訓練:開始可在平衡杠內(nèi)進行,例如患側(cè)負重→患腿前后移動→健腿前后移動→患腿左右移動→健腿左右移動→側(cè)方行走等,上述訓練達到要求后,可在平衡板上進行動態(tài)訓練;⑥單腿負重訓練,2次/d,每周5次,共治療6周。對照組采用患側(cè)下肢PT訓練為主的神經(jīng)發(fā)育技術(shù)(NDT):包括抑制性促進技術(shù),促進分離運動;牽張技術(shù);軀干肌控制訓練、髖關(guān)節(jié)控制訓練、膝關(guān)節(jié)控制訓練、踝被屈誘發(fā)訓練;平衡功能訓練。上述治療每次2 h,2次/d,5次/周,連續(xù)治療6周。治療組6例、對照組4例伴伸肌張力偏高、足內(nèi)翻、足下垂等畸形者,佩戴踝足矯形器行矯正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①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用彩色膠布標記從起點步行到終點的直線距離(16 m),用秒表記錄患者從3.0 m點步行至13.0 m點所需的時間(精確到0.1 s),測試3次,取最快一次數(shù)值。② 靜態(tài)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評分,選擇14個動作對患者進行評定,每個動作0~4分。③移動平衡能力評定:采用“起立—行走”計時測試(TUGT),共3次取平均數(shù)值。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不參與治療的康復醫(yī)師評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PS 1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數(shù)據(jù)以±s表示。組內(nèi)、組間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MWS、BBS和TUGT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WS、BBS和TUGT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WS、BBS和TUGT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MWS(s) BBS(分) TUGT(s)26治療前 31.42±7.59 36.36±5.36 28.90±6.60治療后 50.68±6.97*△49.23±2.56*△16.09±4.05*△對照組 23治療前 29.49±6.90 34.96±4.56 30.77±7.23治療后 44.62±8.94* 44.80±4.22* 21.76±7.72治療組*
國內(nèi)外眾多研究證實,康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各項功能,提高生活質(zhì)量[5]。步行能力是日常生活中下肢最基本的功能活動,也是大多數(shù)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最終康復目標;BBS和TUGT是反映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情況的主要指標。分析本研究結(jié)果,兩組治療后下肢功能均明顯改善,但治療組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證實下肢大強度CIMT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確切。其優(yōu)點為:①對傳統(tǒng)的強制性運動療法進行了改進,不過度限制健側(cè)的活動;對患側(cè)下肢進行強化訓練,在保證下肢康復的同時,有利于雙側(cè)肢體的協(xié)調(diào)及平衡能力的恢復;②所有患者集中進行訓練,既保證了訓練質(zhì)量又保證了訓練時間;③訓練強度大。反復、密集的訓練激活了大腦皮層神經(jīng)元的興奮性,促進了大腦的功能重組,與國內(nèi)外相關(guān)研究一致[6,7]。
本研究治療組6例佩戴AFO患者治療后有4例患者解除AFO,提示AFO矯形器可改善踝關(guān)節(jié)痙攣狀態(tài),但對踝關(guān)節(jié)運動功能改善作用不明顯。早期佩戴AFO進行步行訓練,可以促進直立反應和平衡反應的形成,盡早的促進患側(cè)下肢負重和防止健側(cè)下肢肌肉萎縮;恢復期佩戴AFO可以矯正頑固的不良模式,改善步行能力,有利于患者在運動平板行走,促使CIMT治療的順利完成。
綜上所述,CIMT能明顯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下肢步行速度,改善動、靜態(tài)平衡功能,對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確切。
[1]Jorgensen HS,Nakayama H,Raaschou HO,et al.Recovery of walking function in stroke patients:the Copenhagen Stroke Study[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5,76(1):27-32.
[2]Waagfjord J,Levangie PK,Certo CM.Effects of treadmill training on gait in a hemiparetic patient[J].Phys Ther,1990,70(9):549-558.
[3]Tangeman PT,Banaitis DA,Williams AK.Rehabilitation of chronic stroke patients:changes in functional performance[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0,71(11):876-880.
[4]王文清,勾麗潔,楊曉蓮,等.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7,22(11):1007-1010.
[5]Winstein CJ,Rose DK,Tan SM,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omparison of upper-extremity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in acute stroke:A pilot study of immediate and long-term outcomes[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4,85(4):620-628.
[6]王文清,徐振奇,晁志軍,等.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對腦卒中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7,22(7):642-643.
[7]Sullivan KJ,Knowlton BJ,Dobkin BH.Step training with body weight support:effect of treadmill speed and practice paradigms on poststroke locomotor recovery[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2,83(5):683-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