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祁林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詞匯教學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往往孤立地教授單詞,而忽視了單詞存在的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以致學生由于缺乏語境意識而變得思維簡單,不能很好地把握詞義。Nattingger&Decarrico指出:“語言教學的目標不僅是教授抽象的語言能力規(guī)則,而是讓學生在合適的語境里使用這些規(guī)則來成功地理解和產(chǎn)生語言?!保?]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曾經(jīng)說過:“詞只有在上下文(語境)里,才有生命,才容易記住,才知道用法。”[2]可見詞匯學習要和一定的語境結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谡Z境理論的詞匯教學具有形象化和具體化的特點,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較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所學的詞匯。
20世紀20年代,波蘭語言學家B.Malinowski在研究土著居民語言時發(fā)現(xiàn)語言中詞句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當時說話的情景,他首先提出了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這一概念。他認為如果沒有語境,詞就沒有意義。1935年,英國語言學家,系統(tǒng)功能學派創(chuàng)始人J.R.Firth發(fā)展了B.Malinowski的觀點。J.R.Firth在支持情景語境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語境應包括社會環(huán)境,他認為“意義”就是一個水平上的詞語與同一水平上的語境的關系。以后,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對此進行研究,從不同角度對這一理論進行闡述。
盡管語言學家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語境有著不同的解釋和劃分。但這些語境理論彼此是相互聯(lián)系和補充的,并且都一致支持語境對語言的巨大制約力。一般從狹義來說,語境指語言語境,即文章或言談中話題的上下文。從廣義來說,語境指非語言語境,包括說話的時間、地點、周圍事物、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交際方式以及整個社會文化背景。筆者考慮到課堂教學的現(xiàn)實情況,將語境限定在詞匯語境、語法語境、上下文語境三個方面。
詞匯語境主要涉及兩方面:(1)當某個單詞出現(xiàn)時,能聯(lián)想到該詞的同義、反義和上下文關系;(2)某個單詞與其他詞的搭配關系。詞的同義與反義語境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運用比較廣泛。如講到動詞“aquire”(獲得)(大學英語精讀I Unit8),教師可以引出它的一連串同義詞:get/attain/procure...并解釋acquire被普遍運用,get更加口語化,attain和procure多用于正式場合。在學習形容詞反義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橫線,把屬于積極、肯定、褒義的形容詞寫在橫線的上方,如:true alive...將屬于消極、否定、貶義的形容詞寫在橫線的下方,并與橫線上方的形容詞相對應,如:false dead...這種通過圖式呈現(xiàn)單詞的方式更加形象直觀,單詞習得率和保持率較高。根據(jù)記憶原則,單詞成對記憶效果較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成對地來記憶反義詞。此外,利用詞的上下義關系(也叫語義場)詞匯語境也是很好的詞匯教學方式。教師先給出一個上義詞如:matter,通過引導式的問題——what forms does“matter”include?引出下義詞:solid liquid gas,然后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舉出盡可能多的每個種類的下義詞,如:gas—oxygen hydrogen——上下義關系詞匯語境具有系統(tǒng)性學習詞匯的優(yōu)勢,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學習和記憶詞匯,而且通過這種大腦風暴(brainstorm)的活動(即把想到的跟主題有關的詞匯都寫下來),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很大程度地激發(f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另外,詞匯語境也指詞語的搭配關系。搭配意義是指個詞結合在一起的同時,互相限制后的意義。弗斯(1958)提出的搭配理論和特里爾(Trier,1931)提出的語義場理論以及韓禮德(Halliday,1978)提出的語域理論,都一致認為一個詞言中的詞項是互相關聯(lián)的,互相依存的。搭配意義限制了人們理解詞義的主觀隨意性。要正確了解詞義,一定要了解詞與其他詞、句搭配所產(chǎn)生的意義[3]。比如:“head”有很多詞義,但它和不同詞語在一起搭配,產(chǎn)生的詞義卻不同。即修飾目標詞的詞匯語境使目標詞在不同的場合具有特定的詞義。例如:
the heads of government(政府首腦)
a head of section(部門主任)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兩人智慧勝一人)
本文所指的語法語境主要就語言的橫組合關系和縱聚合關系而言。當代結構主義語言學奠基人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d Saussure)首先提出了橫組合和縱聚合的概念。他認為:語言是一個由語言成分之間相互依賴的關系所組成的結構體系,橫組合關系和縱聚合關系對確定詞語意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詞語的意義就在這種縱橫交錯的關系網(wǎng)中得以確定。Lyons指出:語義是一組關系的集合,存在于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一種語言中每一個詞,都有其橫組合關系和縱聚合關系,這些關系限制它的意義、用法。[4]索緒爾也把組合關系稱為句段關系,指構成線性序列的語言成分之間的“橫”;把聚合關系稱為聯(lián)想關系,指可以在一個結構中占據(jù)某個相同位置的形式之間的垂直關系。[5]
在英語學習中,詞法的運用往往體現(xiàn)在句子組合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地將一個詞的多種用法放在一起,形成橫組合關系。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識別該詞。很多動詞在不同的句法結構中詞義不同,以大學英語學習中常見詞“make”為例:在英語的基本句型中,“make”的用法和含義都有所不同。
1.主語+謂語+賓語He made (制造)a model plan(.他制造了一架模型飛機。)
2.主語+謂語+表語He will never make (成為)an actor(.他決當不成演員。)
3.主語+謂語+賓語+賓語補足語His actions made (使某人變得……)him respected(.他的行為使他受到尊敬。)
4.主語+謂語+間接賓語+直接賓語Professor Li is going to make (給……作)us a speech(.李教授將給我們作一次演講。)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句法結構限制了單詞的意義,也可以說句子橫組合關系決定了詞義。因此,學好句法結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目標詞的用法。
縱聚合關系指可以在一個結構中占據(jù)某個相同位置的形式之間的垂直關系,是一種選擇的關系。在一定的語境中,處于縱聚合關系中的一組語言成分可以相互替代。[4]縱聚合關系具有同類性和置換性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這種關系來幫助學生掌握表示垂直關系的一組詞匯。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出句子:How do you feel ____ when you take an examination?然后,叫學生展開聯(lián)想,盡可能多想出橫線處可填的形容詞。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表示考試心理狀態(tài)的一組形容詞,而且也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學習的能力。另外,在外語學習中,動詞體系非常重要,也容易混淆,很難掌握,如果教師按縱聚合關系把動詞體系分為各個次聚合關系,學生就能夠更好地掌握它。如圖:
根據(jù)圖式中動詞不同的語義特征,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動詞的正確用法。
1.運用上下文語境推斷目標詞的詞義
(1)通過定義判斷詞義。定義指對一個詞所作的解釋。定義句中謂語動詞一般包含:be known as,be considered as,refer to...學生可根據(jù)這些謂語動詞上下文信息和內(nèi)容來判斷目標詞的詞義。另外,在上下文中,使用破折號、冒號、括號可以定義詞義,這類語境提示很容易發(fā)現(xiàn)。如:The harbor is protected by a jetty—a wall built out into the water.通過破折號后面的解釋(建在水中的墻體),不難推斷出目標詞“jetty”指“防波堤”。
(2)通過舉出的例子來歸納詞義。例子語境可以提供關于生詞詞義的線索和暗示。例子往往運用冒號或者for example,such as等連接詞語引出,通過例子可找到目標詞的歸屬。如:Select any of these periodicals:Time,Newsweek,Reader’s Digest.根據(jù)列舉的例子,可歸納出目標詞意思是“期刊”。
(3)通過重述來猜測詞義。重述的方式通常是運用定語從句和對含目標詞句子的分析和進一步的說明。重述也可以理解為:運用相關信息對目標詞做更進一步的解釋。如:I am a resolute man.Once I set up a goal,I won’t give it up easily.通過對后面句子的分析可以判斷目標詞意思是“意志堅決的”。
(4)利用常識和上下文相關信息來推斷詞義。如果學生能結合自身的經(jīng)歷,相關主題的知識及綜合上下文的信息,他們?nèi)菀淄茢喑瞿繕嗽~的詞義。如:Mark got on the motorbike,I sat behind him on the pillion,and we roared off into the night.根據(jù)上下文相關信息及摩托車相關常識,可以推斷出“pillion”的意思是“后坐”。
(5)運用同類對比來猜測詞義。通過同類事物相似點或共同點的對比可以幫助推斷目標詞的詞義。從比較中往往可以找到猜測生詞詞義的線索。如:The snow was falling.Big flakes drifted with the wind like feathers.該句中,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及介詞“l(fā)ike”可以推斷出目標詞flake 與 feather(羽毛)有著相似點(都在風中漂浮),再結合前句下雪的語境,可知flake指“雪花”。
(6)運用相反對照來猜測詞義。句子上下文經(jīng)常提供目標詞的相反意義的信息,并且這種表對照的句子結構往往是對稱的,對比也鮮明。通過分析它們,學生可以推測出目標詞詞義。如:Jane was talking with others while Lily remained reticent all the time.當while位于句中時,意思是“而……”往往用來連接兩個表示比較的句子,根據(jù)while前后句子線索可以推斷目標詞reticent表示的詞義與talking相反,意思是:“沉默寡言”。
2.運用上下文語境消除目標詞的歧義
英語的歧義指的是某一句子、詞組、或單詞的意義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可能的解釋,主要涉及句法歧義和詞匯歧義。[6]造成歧義的原因總的可歸納為兩類:非語言性歧義和語言性歧義。非語言性歧義是言語者的語言能力、言語表達或交際渠道干擾等原因引起的。語言性歧義是由于任何自然語言都有語法格式和語義兩個方面。語法格式是有限的,而語義卻是無限的。[7]單詞詞義不能只從詞匯和語法的層面去理解,而要聯(lián)系和依賴語境,語境能幫助消除歧義。
(1)上下文語境消除詞匯歧義。英語語言大量吸收了其他語言的詞匯,英語詞匯具有一詞多義和一詞多類的特征,英語詞匯歧義主要由于這種特征引起,結合語境推測目標詞在具體語言使用環(huán)境中的含義尤為重要。大學英語精讀課本有這樣一個句子:You do well enough in school,but you probably think you will never be a top student.This is not necessarily the case,however.根據(jù)語境不難猜出劃線目標詞的詞義是“實情”。然而,如果脫離了特定的語境,就很難理解該詞的詞義。
(2)上下文語境消除句法歧義。句法歧義主要是由于某個句型或者語法格式所暗含的多種語義解釋而引起。也可以說是由于句法結構上存在的缺陷產(chǎn)生了對該句子不同的理解。只有以上下文語境為依據(jù),才能消除歧義,透徹地理解目標句。例如:句子“Tom found his daughter a good doctor.”的上下文語境如果是:With the help of his friend Peter,Tom found his daughter a good doctor,who is Peter’s uncle.(湯姆通過他的朋友彼得幫忙找醫(yī)生),該目標句的意思是“湯姆為他的女兒找了個好醫(yī)生?!痹偃纾篢hey are flying kites.如果語境中談論的話題是風箏,則該句的意思是:它們是正在飛的風箏。如果談論的話題是人們在干嗎,則該句的意思變?yōu)椋核麄冋诜棚L箏。可見上下文語境的確可以幫助消除歧義。
語境對于詞義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是詞典無法替代的。在大學英語課堂詞匯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語境的重要性,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語境意識。把語境與詞匯教學結合起來,指導學生學會利用詞匯語境來強化和記憶目標詞,利用語法語境來理解和識別目標詞,利用上下文語境來推測目標詞詞義和消除目標詞的歧義,不僅提高學生理解和辨析單詞的能力,而且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感知能力,進一步幫助學生掌握目標語言。
[1]于海紅.語境理論與英語詞匯教學[J].商業(yè)文化·科教縱橫,2007,(9):109.
[2]高鳳英,郭新梅.重視詞匯語境教學提高學生詞匯能力[J].山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4):97.
[3]王揚.略論語境與詞義的理解[J].國外外語教學,1999,(1):4.
[4]詹全旺.論詞的橫組合關系和縱聚合關系與英語寫作[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3,(3).
[5]陳松泉.試論組合、聚合與外語教學的關系[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85,(3):16.
[6]汪榕培,盧曉娟.英語詞匯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52-153.
[7]胡妍妍.論語境理論與英語詞匯教學[J].消費導刊·教育時空,2009,(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