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元
參觀過秦兵馬俑的人,大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兵馬俑所再現的,究竟是一支什么樣的軍隊呢?通過對俑坑布局的分析和相應的歷史考證,就“兵馬俑組成的是作戰(zhàn)方陣”這一通行觀點,筆者有不同的見解,進而對兵馬俑與秦始皇的關系提出了質疑。
武士俑是否野戰(zhàn)軍
在秦俑的一號坑里面,整齊地排列著8000多名武士俑。1975年7月12日《人民日報》發(fā)布的材料稱:“這軍陣場面,再現秦始皇千里馳騁、南征北戰(zhàn)、統一中國的雄偉壯麗圖景?!?975年11期《文物》中也談到:“秦俑坑為一行伍整齊、組織嚴密的龐大軍陣。表明秦國軍隊裝備的精良和殺傷力的強大?!?/p>
野戰(zhàn)軍是國家軍隊的主體,是國力強盛的標志。先秦時期,誰不按照這一戰(zhàn)爭規(guī)律辦事,誰就要被時勢所淘汰。如果認定秦俑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那么就一定要把它與秦始皇征滅六國的戰(zhàn)爭聯系在一起,看看它是否真正具有取得作戰(zhàn)勝利的強大軍力。
問題在于,秦俑坑里布置的,真的是一支象征著進行正規(guī)作戰(zhàn)的部隊嗎?有一些先入為主的人,每見到一個坑,都以“軍”的建制規(guī)格去命名;只要見到隊列,就斷定為“軍陣”。他們也不去認真地看看,真正的軍陣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如果俑坑的俑、車、馬,都不是真正的步兵、戰(zhàn)車、騎兵的話,那么一切就都免談了。
以筆者之見,俑坑里的這支軍隊,雖然有軍人、軍車、軍馬,有弓、戈、矛、鈹的兵器配備,也排列成一定規(guī)律的隊形,但只要進行認真分析就可以看出:俑坑里的隊列,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軍陣”。用這支部隊去擔負輜重任務,不會有多大問題;而要讓它們去征討當時的六國諸侯,問題就大了。
陣形布局無實戰(zhàn)價值
追根溯源,最早說秦俑坑里有作戰(zhàn)“方陣”的,是《秦俑坑試掘第一號簡報》:“前邊三列南北橫隊,當為軍陣的前鋒,俑坑西端面朝西的一列橫隊,當是軍陣的后衛(wèi);位于俑坑南北兩邊分別為面南、面北的各一列東西橫隊,當是軍陣兩側的側翼衛(wèi)隊。在四周嚴謹環(huán)衛(wèi)下的中間38路面朝東方的銳士,是軍陣的主體?!?/p>
軍陣,指的是古代軍隊屯營或者作戰(zhàn)的布兵隊形;陣形,指的是構成軍陣的基本陣圖形狀;方陣,即縱橫隊列齊等劃一的布兵陣勢,顧名思義,它是一種嚴格地按照正方規(guī)則配置的屯營方式或者是戰(zhàn)斗的隊形。如果以這個標準衡量,則在東西長210米、南北寬62米的一號坑里面,不可能布置出任何一種“方陣”來。至于二號坑,明明是一個“曲尺形”的平面,更和“方陣”沾不上一點邊。
另一方面,方陣通常由前、后、左、右4個方向的隊列組成。開戰(zhàn)之后,可以向各個方向的敵人發(fā)起進攻,當強敵來襲、自己處于守勢時,也可以立即收縮變?yōu)閳A形陣。這就是軍陣必須具備的一種“變陣”的功能?!痘茨献印け柭浴酚涊d:“變化無常,以應無方?!睉?zhàn)場情況瞬息萬變,軍隊作戰(zhàn)隊形,必須具有一種隨時進行調整的機動能力。
反觀俑坑里的所謂“軍陣”,無論一號坑還是二號坑,所有車馬都一律向東,幾乎所有的武士均按一個方向排列。這說明它們只能完成正面向前的作戰(zhàn)動作,只能進,不能退,當敵人從后面或兩側來襲時,沒有絲毫轉向、掉頭的能力。當遭受敵方四面攻擊時,也不能形成前、后、左、右四支具有獨立作戰(zhàn)能力的部隊。因此,一旦局部失控,部隊就會自顧不暇,進而產生“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的嚴重后果。
可見,秦俑坑里面所謂的“陣”是一個不能“變陣”的陣,是一個處處陷于被動、挨打的陣,到了戰(zhàn)場上,肯定是一個“敗陣”或者“死陣”。既然它不符合軍事作戰(zhàn)的規(guī)律和常識,那么,用這么一個不能打仗的軍陣去給秦始皇陪葬,是不大說得過去的。換句話講,擁有這支隊伍的,更像是一位與軍事作戰(zhàn)并無直接聯系的政治人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