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少勇
清朝剛?cè)腙P時,考取舉人即可擔任知縣。到了乾隆時期,社會日漸穩(wěn)定,官吏隊伍健全,朝廷就提高了從政者的準入門檻,非進士不能為官。但進士畢竟鳳毛麟角,賦閑家中的舉人不斷增多。為不致影響科舉制度的穩(wěn)定,清朝不得不考慮為落第舉人另擇出路,于是“大挑制度”應運而生。
朝廷規(guī)定,凡是鄉(xiāng)試后榜上有名的舉人接連應三次會試而榜上無名者,就可以到吏部注冊,參加“大挑”?!按筇簟泵苛昱e行一次,“大挑”標準,不考文章詞賦,根據(jù)相貌選拔錄用,授予知縣、教諭等官職。
每屆“大挑”,由皇帝欽派王公大臣在內(nèi)閣舉行,看相貌決定任命與否。每次叫進二十人,按序排列,先點三人,這是被選中做知縣的。接著點八人,這是沒選上的,俗稱“八仙”,這些人全部出局。這些落選者之所以要被叫作“八仙”,那是因為站在一塊兒,便如李鐵拐、張果老般怪模怪樣了。剩下九人不再點名,授以教職。二十人出去后,依次再進二十人,如此循環(huán),直至結(jié)束。挑選的主要標準是身材、臉型,概括起來是八個字“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漢字的象形特征,將臉型、身材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為同、田等字形,中等為貫、日等字形,下等為由、甲等字形。同,就是同字臉,方而長;田,乃田字臉,方而短;貫,即頭大而身體長而直;日,即肥瘦長短均適中,并較為挺直。符合以上四字標準的都可以中選。身,就是身體斜而不正;甲,是指頭大身體小;氣,是兩肩不平,一肩高聳;由,即頭小身體大。凡有以上長相的,則皆不入選。
這種以貌取人的制度,對參加“大挑”的舉子來說,被列為幾等,能不能當官,完全靠父母給的身高、長相、自己的運氣以及選人者的好惡了。清代陜西米脂縣的高照煦,同治十二年癸酉科(1873年)中舉人,在應光緒六年庚辰科(1880年)會試不中之后,參加了當年的“大挑”。高照煦在參加“大挑”時,對自己的相貌非常自信,滿以為非一等莫屬。然而,在抽簽時,他卻抽在了最后一“班”,所剩不足二十人,只有十三人。按照規(guī)定,這種情況只能選一個一等。經(jīng)過主持面試的親王反復衡量,高照煦被定為二等。最后他坐了幾十年清水衙門,歷官宜川訓導、郃陽教諭、榆林府學教授之后,結(jié)束了官場生涯。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盡管“大挑”要求舉子容貌出眾,有人卻能因為丑得別具一格而幸運入選。有一個叫金孝廉的舉人五官布局極不合理,旁觀者都不敢正視,因為看了都忍不住發(fā)笑。然而,此公一進挑場,負責主持的某王首先挑選他為第一。一時間其他王公大臣相顧錯愕不解,那位王爺說:“不要驚訝,此人膽量可嘉!”眾人仍不解其意。該王解釋道:“此人面目如此,卻敢于進入挑場。沒有三國姜維的膽量,豈能達到這種地步,可見是塊做官的材料!”王爺?shù)囊粫r心血來潮,便決定了一個舉子的前途命運。有一年,山東有個舉人也是個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偉丈夫,沒想到竟然淪入八仙之例。此人很是不滿,攔轎質(zhì)問王公大臣:“大挑以什么為根據(jù)?”這位王公大臣毫不客氣地回答說:“我挑命也?!?/p>
這種簡單地看相貌、靠感覺、憑好惡的選人用人標準,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有一個明顯的例證,曾掌戶部兼署兵部,入軍機,擢大學士,以廉潔精明著稱的晚清名臣閻敬銘,在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舉之后,先后兩次參加朝廷舉行的會試,但都沒有考中進士。不得已,只好參加“大挑”。當閻敬銘一班二十人進入文淵閣,剛剛行完禮,還未來得及自報履歷,主持大挑的敦親王便厲聲呵斥:“閻敬銘站起去!”原來,閻敬銘臉像棗核,兩只眼一大一小,形象猥瑣異常。在親王看來,這等模樣為官,實在是有損大清顏面。就這樣,連挑都不用挑了,閻敬銘第一次邁入仕途的大門就此關閉。閻敬銘“起去”之后,要想為官,別無他途,只有一心苦讀圣賢書,繼續(xù)報考下一科的會試,終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了進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