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的證據程序規(guī)則要在司法實踐中切實有效,必須輔之以合理的司法制度。只有確保法院的獨立審判權,種種程序性規(guī)則才有可能為被告人有效地利用,從而打開通往司法公正的康莊大道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五部門于5月30日聯合發(fā)布《關于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guī)定》)和《關于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定》)。前者規(guī)定了死刑案件判斷證據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guī)范,列明了對各類證據收集、審查和運用的規(guī)則,后者對審查、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證明責任及訊問人員出庭等問題進行了具體規(guī)范?!皟筛呷俊庇嘘P負責人相當自豪地指出,從總體內容和框架來看,兩《規(guī)定》是全新的,是刑事訴訟證據制度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
這樣的自我評價基本上成立。首先,兩個文件突破了原有司法哲學,確定了現代司法裁判的基本原則。原有訴訟法理認為,裁判者認定的事實是客觀事實,因而,司法活動的基本原則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仿佛辦案人員真有能力發(fā)現客觀事實。這是一個過分自負的理性主義觀念,實際上,辦案人員并無這種能力。辦案人員能夠獲得的,只能是關于事實的證據。
現在,《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guī)定》第2條明確規(guī)定,“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根據”。這是第一次明文確立了現代司法的普遍原則:證據裁判原則。這是對“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的一大突破。依據這一原則,第一,沒有證據,就不存在事實;第二,裁判所依據的證據,必須是具有證據資格的證據;第三,裁判所依據的證據必須是經過法庭調查和質證的證據。
這一原則將從法理上杜絕刑訊逼供的可能性。根據證據裁判原則,沒有任何人,包括公安、檢察院可以宣稱自己已發(fā)現了事實。相反,事實永遠呈現為一個有待于辯訴雙方共同發(fā)現的過程。因此,案件的裁決結果最終依賴于證據,或者說法律上的事實,與客觀事實并無多大關系。
于是,什么是證據,對于刑事案件被告人的命運就具有決定性影響。證據裁判原則中所說的“證據資格”就是指:法庭賴以作出裁決的證據是通過合法程序獲得的。由此,也就自然對法院提出一項要求:非法取得的證據應當予以排除,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這兩個規(guī)定已經確認了這一點。
但是,什么樣的證據是非法的、不可采信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定》確立了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性規(guī)則。它史無前例地對非法言詞證據進行了界定,即“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供述,屬于非法言詞證據”。換言之,通過人們通常所說的刑訊逼供所獲的證據,法院應當依法予以排除。
不過,對于證據是否非法,辯訴雙方會有完全不同的說法。被告可能宣稱,自己遭到刑訊逼供,從而證明公訴方提出的證據是非法的;公安部門和檢察院當然會堅決予以否認。解決這一爭議的最好辦法,就是讓辯訴雙方就此進行辯論。
《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定》對排除非法證據的相關程序如何啟動、法庭如何進行初步審查、控方如何舉證、雙方質證與法庭處理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比較重要的是,《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定》第7條明確規(guī)定了訊問人員出庭作證的程序。法律專家指出,這一規(guī)定突破了傳統(tǒng)的證人概念。傳統(tǒng)證人主要指目睹過犯罪事實的人;而訊問人員明顯與此不同,他們是一種新型證人。這種新型證人上法庭,意味著他們有責任向法庭證明自己是如何取得證據的,進而,他們必須接受被告方的質問。這也就意味著,被告方有了一個機會排除訊問人員提供的、對自己不利的證據。
總之,五部門制定的關于刑事司法活動的證據規(guī)則,的確是繼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復核權之后,司法制度朝向現代司法邁出的一大步。這兩個規(guī)定確實為刑事案件被告人維護自身權利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它肯定會有助于減少刑訊逼供等司法過程中的違法現象。
不過,很顯然,對于保障被告人權利、保障司法公正的目的而言,光有良好的規(guī)則是不夠的。趙作海案件表明了,刑訊逼供另有其結構上的根源:公安機關采用刑訊逼供辦法獲得證據,政法委作出決定,檢察機關不得不受理,而法院也不得不依據完全不能成立的證據進行裁決,最終成就一個荒唐裁決。
由此可以看出,健全的證據程序規(guī)則要在司法實踐中切實有效,必須輔之以合理的司法制度。為此,應當盡快啟動司法制度改革,理順現有機制,確保檢察院對公安機關辦案過程的檢察權,確保法院的獨立審判權,確立法院在整個司法過程中的最高權威。只有在這樣的機制中,種種程序性規(guī)則才有可能為被告人有效地利用,從而打開通往司法公正的康莊大道?!?/p>